《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卷德语国家的视 角)》以 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 为研究对象,重 点分析了欧洲大陆国家,尤其是德语国家(奥地利、 德国、瑞士)的侵权责任法以及一些*新的侵权责任 法草案,依此论证了侵权责任法在整个法律救济体系 中的定位,探讨了 保险替代侵权 模式带来的各种 争议问题,进而深入研究了侵权责任法的各种功能。 在上述原则性思考的基础上,本书讨论了各种具有争 议和新出现的问题,比如侵权与违约的关系、损害赔 偿的基本前提等。书中,作者海尔姆特 库齐奥重点 分析了各种归责要件、归责限制、损害赔偿以及时效 等问题。本书对于我国学者全面了解欧洲大陆侵权责 任法,尤其是奥地利、德国与瑞士侵权责任法的基础 理论、学说争议以及前沿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为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重塑提供了方案,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中国基于身份自觉而逐步完成世界权力的转移,而和谐价值观必将为国际法的价值体系奠定中国底蕴。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确立了国际法价值观的中国立场,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共生的国际关系。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中国理念,从实质上体现了国际法价值的主体间性,其新安全观也使得构建以安全为主导的国际法价值体系成为可能。其四, 一带一路 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步实践,不仅促成了经济融合,也增进了政治互信,在该倡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合作也必将创制新的国际法规范,进一步夯实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现实基础。本书对此作了全面梳理和充分阐释,有助于构建中国在重塑国际法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并在实践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全球治理指的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对全球公共事务进行共同管理。 本书将从国际法治与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法治与国际经贸新规则两个方面着眼。分为三部分:国际法治与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法治与国际经贸新规则;中国在国际法治中的作用。
《国际法》是梅因在剑桥大学的十二篇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 《国际法》成书于英国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国际政治形势发生重要变化的年代。 全书涉及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权威与同意、国家主权、主权的国际法地位、海军与海上交战状态、巴黎声明、战争的缓解、战争的当代法、关于囚犯和军官的法律、陆上交战、陆上被俘的权利以及议和等内容。当时,英国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部《国际法》反映了梅因在布丹、斯宾诺莎之后进一步对国际形势的反思,对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的思考的作品,尤其是就主权、战争与和平等重要议题,在国际法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
“国际法学”是*确定的全国高等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这本《国际法学》由何群主编,以*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育委员会审定的《国际法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由广州大学、广东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院校主讲国际法的骨干教师共同编写。全书共14章,系统地阐述了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法律原则与基本法律制度,在体系安排与内容设置方面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每章附有引例、思考题及司考真题,适合以法学本科生为主的教学对象,同时对相关专业人员及法律实务工作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该书不仅体例设计合理、逻辑缜密、参阅的资料丰富翔实,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独创性地、全面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国际难民法的内容和中国保护及安置难民的实践。在章中颇有建树地论证了国际难民法的定义、特征及其与国际人权法的关系以及国际难民法的产生、发展和渊源。在第二、三、四章中全面系统深入分析和阐明了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个是难民的概念。包括1926~1946年国际文件规定的难民概念、国际难民组织章程规定的难民概念、联合国难民署章程规定的难民概念和受难民署关注的其他人、普遍性的难民概念(即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规定的难民概念)及区域文件规定的难民概念。第二个是难民身份的取得和丧失。在此重点分析研究了难民身份取得的主体、条件和难民身份取得的特殊情况,难民身份取得的
本书运用历史考察、比较分析、价值分析、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国际条约的谈判和发展历程,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所派生的国际法文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介,揭示了气候变化问题对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关系的潜在影响。而且,本书客观地介绍了国外的气候变化政策和立法,并分析了国外的气候变化政策和立法对我国的启示与现实意义。后,本书分析了我国的气候变化政策以及立法现状和主要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和建议。
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使国际贸易概念本身在迅速扩大,由传统的货物贸易扩展到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国际贸易的法律规范急剧扩大并复杂化,与其他课程产生许多交叉、重叠。本书仍以传统的国际商法为基础,即以国际货物买卖关系为主的国际商事关系和国际商事组织关系为主要内容,以私法规范为主。适用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专科生、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对国际有兴趣的读者。
本书完全站在欧盟外企业的角度,根据中国国内企业出口到欧盟的产品绝大部分属于物品这一特点,详细解析了这类企业及其供应链在REACH法规中相关的要求,在帮助企业实践应对的基础上总结出系统的应对方法,并给出大量的实用文本范例,对REAcH涉及的高度关注物质、危险物质的检测也做了专门介绍。另外,本书同时对REACH法规中与非物品类出口企业及其供应链相关的其他要求做了全面介绍。 此书有别于一些同类出版物对法规条款的简单罗列,而是在对法规提供详细和准确的解读之外,更站在企业的角度,透彻解析了法规的应对之道,配以应用案例和相关文件范本等实用参考信息,必将对企业的实际操作带来显著裨益。
本书是以案例实用、内容简洁为特色的国际商法教材,并力求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现代国际商事活动的需求。本书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也可供国际商务工作人员及法律工作者学习参考。
中国的相关法令,不论在内地或台湾地区,都是在新公约出台之前就早已制定实施的,因此难免与新公约的规范有些相冲突之处,并且可能在未来产生国际上的纠纷。本书列出的两项列表或许可以更进一步地说明,为何新公约会为中国带来若干潜在的纠纷或困难。 藉由仔细设计的国际“合作”、“协调”和“商讨”的程序,以及所有这些详细规范的“通知”、“报告”、“通报”等义务,新公约连同其附件中的14项规章,已经成功地创造了一套有效保护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而且没有严重地侵入其它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 约》的原本适用范畴。
化实际上已经型塑了我们的法律制度,也型塑了我们的法律思考模式。无论是对普遍性的宣扬,还是对特殊性的强调,都需要我们对 化的性质和结果以及中国在 化中扮演的角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命运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误。 本书并非关于“政治与法律”的交叉学科刊物。我们关心的不是学科,而是问题。我们一方面希望从政治哲学的整全视角思考法律,从而在技术化的时代恢复对政治问题的严肃讨论,以对在 化时代下的中国命运进行尝试性解读;另一方面, 希望通过法律与公共政策的视角,激活法学专业内部的互相对话,克服目前部门法中遮蔽政治思考的专业化倾向,把专业化的思考和政治思考结合起来。
本书是司法考试辅导用书中的讲义性质图书,针对民诉的学科特点关键标注,简化记忆考点难点,分类提示,同时加入考频提示以全面准确的演练历年真题,使考生清晰了然考试重点。其独特的体例创新,精当的备考解读,解决了长期困扰广大考生复习法律、法规的一大难题。 本书高效高分、直击考点、分类科学,内容准确。总结往年考试经验、夯实基础,囊括国家司法考试必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是考生参加司法考试的辅导丛书。 本套丛书主要包括8册,本书是其中的《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分册,由三校名师组编。内容分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和海商法四部分。
本书自第二版以来,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怀和厚爱,连续印刷8次,此次做第三版修改:*再一次纠正了第二版中存在的拼写及语法错误;第二,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提高了本书的实践价值,新增了一些近年来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陆续出台的规范,还增加了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WTO赢得合理权益的内容,希望本书可以在读者一如既往的关爱下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近半个世纪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以环境、人权等领域为先导,一场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NGO)在国际事务中 参与的革命 悄然兴起。[1]从《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制定和生效到1997年《禁止杀伤人员公约》以及2008年《集束弹药公约》的出台,从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Organization,WTO)多哈回合有关国际贸易规则的谈判到哥本哈根和坎昆有关后《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国际协定的酝酿,在各种重要国际谈判场所的台前幕后,非政府组织的声音和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围绕非政府组织的质疑和争议也前所未有地增加了。这些质疑,既涉及非政府组织本身在透明度、责任性和合法性(legitimacy)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涉及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参与国际决策的有效性。这就表明,准确把握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晚近趋势和问题,对
本卷特设“国际民事诉讼专题”专栏,对《中国国际民事诉讼原则(建议稿)》的内容、对国际民事诉讼规则的演进等进行了深入阐释。后设专论、国际投资仲裁专题、案例评析等专栏,分别探讨了国际投资仲裁、多边贸易谈判、再保险合同、有害物质潜在损害的国际救济等国际领域的新问题、新发展。
本书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语文浅显易懂,言简意赅。很多英文原版法律教材篇幅冗长、语文生涩,这也令不少读者感到头痛。如果这问题还可以通过查阅扁和法律工具书解决的话,一些源自拉丁语的国际法专业术语就使中国读者无所适从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书吸取了大量黄文原版国际法著述的精华,采用相对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晦涩复杂的法律概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作者在教学中还发现,学生对具体案例教学要比枯燥的原理讲授更有兴趣教学效果也更令人满意。有鉴于此,本书选择了大量国际法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读者理解抽象国际法原理和原则。同时,本书力求避免国际法英文原版教材对英美政治、法律习惯的过分偏重,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中国有关的案例和国际事件,使这本书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加贴
陈致中教授是我们就读中山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时的硕士导师。他爱生如子,仁慈亲切,谦和忠厚,真诚待人,深受弟子们的敬佩和爱戴。我们都习惯称呼他为陈老师。 陈老师潜心研究国际法几十年,著述颇丰。作为他的弟子,在他生前我们曾经数次提议为他出版一本他个人的国际法论文集,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今年元月,陈老师不幸因病离开了人世。弟子们无限悲痛。在参加完陈老师的追悼会后,弟子们认为,悼念恩师的适当方式就是整理编辑出版陈老师的论文,以嘉惠读者。弟子们还希望恩师的这本论文集能够在今年中山大学法律系复办30周年庆典前问世,因为老师是中山大学恢复法学教育的开朝元老。我受同门之托负责编辑这本《陈致中国际法专论》。然而,以我自己浅薄的学力,能否胜任这一重任,我不甚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