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国际环境法本科以及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一些对案例或事件的评析也是多次的课堂讨论和交流的结果,感谢外交学院选修国际环境法课程的各位同学们,是你们的真知灼见启发了思维、活跃了思想,使《国际环境法案例评析》得以成形。感谢《国际环境法案例评析》后附的各类参考文献、网站以及各类署名或未署名的事件报道和分析,你们的观点和看法也可能成为了《国际环境法案例评析》的重要参考。 在《国际环境法案例评析》编写过程中,我的研究生李娟娟、戈丽静、王建刚、杨茜雯、刘凤艳等人做了资料的收集、整理乃至几个案例的最初评析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各国共同参与才能解决。但是,由于国家之间存在深刻的差异,使之无法从不同物质空间进入同一个制度平台。而差别待遇的兴起正好能缓解国际合作困境。《福州大学“东南法学”系列专著:国际环境法中的差别待遇研究》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崭新的研究框架、的理论创新对环境差别待遇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跨界水是跨越不同地域的水资源,是人类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历史上,跨界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一直是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在水资源冲突频发、供应趋紧的情势下,如何和平、合理地开发跨界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跨界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及西南,其中湄公河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合作的热点,同时也是冲突和矛盾的集中点。谈广鸣、孔令杰编著的《跨界水资源国际法律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结合相关跨界水资源的法律,对湄公河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以及中国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及立场进行了阐述,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分为国际环境法编、比较环境法编、环境法相关学科编、应用成果编与文献资料编五大部分,共收录中外专家学者论文25篇、文献资料2篇。这些论文和文献资料反映了当前国际环境和比较环境法研究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海洋行政执法统计年鉴(2001—2007)》是一部记载中国海监队伍2001—2007年开展海洋行政执法工作情况的数据性年鉴。主要体现了中国海监各级机构依法在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开展的监督检查、巡航监视、行政处罚情况及其发展历程,并集中反映了历年海洋行政执法力量派出情况。
本书是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GN)在中国开展的“促进中国环境法”(PELC项目)的重要成果,今后继续以年卷的形式编辑出版。本书的目的是向法学界引介国际环境法学和比较环境法学的前沿动态和重要研究成果,为环境法的研究、教学工作者和环境立法、管理和执法工作者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国际碳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从国际法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国际碳交易存在的碳排放权性质、碳交易法律规范的“软法性”、碳认证标准的统一性,碳交易合同的规范性、碳交易的贸易限制措施与WTO规划的冲突与一致性等带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不但分析了该公约内在的深刻的创新意义,而且将其置于更广的范围中进行了深入讨论。指出了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组成部分:专属经济区;由专属经济区引发出的主权概念;群岛国家和群岛水域概念;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国陆军海底管理局;综合的国际全球环境法律;海洋科学研究的新制度;技术合作与开发框架;和平解决争端制度;海洋只用于和平目的等,并分析了它们的意义、产生背影和形成过程。本书内容丰富,分析深刻,观点背后颖,无论对于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海洋管理的发展,还是对于国家的海洋管理决策,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不过,本书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成果,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观点,并不都是一种共识或准则,仅供读者研究问题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