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实践上看,气候治理大致经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前的 碎片化 时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至《京都议定书》生效前的 旧全球化 时期、《京都议定书》生效至《巴黎协定》生效前的 半全球化 时期和《巴黎协定》生效至今的 全球化 时期四个阶段。但近年来,气候治理的多边体制遭到破坏,气候治理的 逆全球化 态势开始显现。 为了变气候治理的 逆全球化 为 新全球化 ,国际法可从四个方面予以推进:一是汲取全球生态民主规则的 权力共享 诉求,一方面强化 决议 等 软法 的效力,另一方面在条约中补充、完善相关民主制度,促使气候治理的引领格局更加多元化;二是优化条约单方退出的机制设计,通过引入缔约方会议表决、强调缔约方的国内民意基础、加大未履行完毕的国际法义务等途径,确立以集体利益为优先的
我国重视并深度参与公海保护区相关事务,对公海保护区问题的全面研究成为了我国当前国际海洋工作的重点。目前并没有规制公海保护区的法律框架,本书提出了相关的设想和制度设计以供参考。
......
本书为“绿典之路”之子系列“各国环境法典译丛”之一,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倾力打造,吕忠梅教授总主编。旨在借鉴他国立法经验,为中国立法规划和起草提供对策,为我国学者及立法机关等提供资料,推动中国环境法典的研究与编撰工作。 《意大利环境法典》由精通意大利语并具有环境法学背景的团队翻译及审校,并与意大利环境法专家进行过深入交流,翻译准确、表达精炼。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战略环境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综合许可的程序,土壤保护、抗沙漠化、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管理的规定,废弃物管理和污染场所改造的规定,空气保护和大气减排的规定,特殊设备的规定,环境损害赔偿的规定,涉环境保护的行政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等。
本书为德国环境法典的专家委员会草案的中译本,由“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及核安全部就环境法典的独立专业委员会”完成并提交,是德国在环境法法典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本书作为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倾力打造、吕忠梅教授总主编的“绿典之路”子系列“各国环境法典译丛”之一,由精通德语并具有环境法学背景的学者和博士生翻译及审校,以借鉴他国立法经验,为中国立法规划和起草提供对策,为我国学者及立法机关等提供资料,推动中国环境法典的研究与编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