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新加坡经贸投资指南》系列丛书之一,并得到中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和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的支持,它将随这个星期出发的中国的新加坡商团在当地分发。 这本130页手册的出版宗旨,是为有意来新加坡投资和经商的华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些新加坡主要和基本的相关法律和税务介绍。其主要内容包括“新加坡法律制度简介”、“商业合同”、“知识产权”、“房地产”、“个人与公司破产”、“债务追索”、“与公司和个人有关的税务”等等。 本手册中所涉及的法律和税务条文及法律和税务概念均译自相关的英文法规和英文概念。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有其各自不同的句法、语法规则和用语习惯,因而本手册中的相关法律和税务条文及法律和税务概念的中文翻译未必在各方面与原文完全一致。本手册中的部分词语在新加坡现行法律和税务中已有定义
《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信息披露制度研究》:信息披露制度是日本证券法制的核心制度,整个日本证券法制的演进史基本上是以其信息披露制度为中心的变革史,2006年日本《证券交易法》修改为《金融商品交易法》,体现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理念与制度的重大改革,实现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公正化与透明化。庄玉友所著的《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特别是日本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日本证券立法模式转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其立法模式转向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原因;进而对金商法的立法过程和主要内容、特点进行了总结与介绍;然后从比较法和历史的角度对金商法信息披露制度作了系统的研究,对相关制度的发展与特色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违反信息义务的法律救济制度;后笔者提出了构建中国版《金
本书结合当前的世界情势以及发展趋势在概述传统国家责任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出现的传统理论所难于解决的问题和在新形势下传统理论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进行全面的考察,对传统国际法理论与当今国际法理论的发展进行比较、对现实实践和重要判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从法理上阐明在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领域导入严格责任的必要性和客观趋势。而后结合有关国际条约对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以及国家在跨界损害领域为域外私人行为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各条款草案就跨界损害领域中行为者的国际合作义务之内容、方式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东亚消费者合同法比较研究》首先对韩国与日本的立法经验作综合的研究;其后,将比较法研究的成果与我国消费者合同的法律及相关研究为基础,提出在我国现行法体系下,具有理论与现实可行性的消费者合同法的立法方案。具体如下: 章,探讨有关消费者合同的基础理论。消费者合同亦属合同的一种形式,因而本章在研究消费者合同理论所必需的范围内,梳理一般合同理论,在此基础上,阐释有关消费者合同的理论:首先,从概念出发,介绍韩国、日本及我国对消费者的定义,及其在消费者合同中的特点。其次,以保护经济上弱势的消费者为由,论证对合同自由予以限制、对消费者合同进行特别规制的必要性,并分析相应的根据。后,比较三种基本的消费者保护观,并阐述其他主要国家对消费者合同规制模式的变化过程。 第二章,进入比较法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形而下的背后都有形而上的存在。《法律与民族性:日本法律近代化何以可能》力求以等级制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阐明通过等级制显现出来的以名誉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等民族性因素足日本法律近代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动力。学界对于什么是民族性及其对法律产生影响的认知状况怎样?作为民族性典型体现者的等级制如何从制度和观念的层面完成了神话正统化的历史嬗变?近代时期的等级制怎样重塑了天皇的核心地位、从而加速了民族性的演变和法律的转型?透过前述考察,法律与民族性之问究竟在日本近代的历史进程中产牛了怎样的纠结?选取等级制作为考察日本近代法律与民族性关系的载体,源于它显而易见的法律意义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巨大影响。对于民族性这一观察视角的选择,也仅仅是种研究的尝试。法律应该成
信托法作为民商法的分支,多年来备受瞩目,主要是因为信托制度的灵活性,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制度。我国在2001年制定了信托法,在制定时,考查了多个国家的信托制度,但是从制定后的条文来看,很多是参考了日本的旧信托法。2006年,日本信托法进行了时隔80年的大修改,条文由原来的75条增加到271条。在现阶段的中国,有几篇论文对日本现行信托法的修改作了介绍,但较为片面,看不到日本信托法的体系。目前国内引进日本外版权的翻译作品的原著作时间多数在2006年之前,对学习研究现行日本信托法借鉴意义相对较小。 2007年出版的道垣内教授的《信托法入门》,虽然页数不多,但不乏理论性,体系性。作者在日本上信托法课时,老师也常常会参照这本书。本书的特点正如本书作者所说,这本书适于多种人群,“用图表解析难懂的信托设计,适
《日本社会福利法制概论》第四版自2002年公开刊行以来,已经过去了四年时间,在这期间社会福利法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这个期间显著的修改动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2003年导入支援费制度,福利制度整体上朝着居家支援的方向转变。第二,根据2004年法150号、153号及2005年法25号等,儿童福利法的体系、地位、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三,母子及寡妇福利法中的援助对象,在条文上将以前明确使用的父子家庭这个用语删除了,用“母子家庭等”的“等”字包含了父子家庭。第四,在社会福利法领域的各法律中,非常显著地将有关罚则的内容作为独立的一章规定了下来。也就是说通过充实、完善罚则规定,规制不正当接受及福利相关者的违法行为的动向日渐显著。 这次在《日本社会福利法制概论》中虽未能收录,但以前作为悬而未决事项的《障碍者自立支援法
本书以立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读了日本股东大会制度,是作者长期留学研究日本公司法的结晶。其特点是,不限于对日本现行制度的平面介绍,而是更加注重从理论的角度以及相关制度生成的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立体解读,同时通过对日本学说、判例的解说,检讨分析股东大会各项制度之间的横向关系,对我国相关的立法、理论建设以及股东大会实务具有重大借鉴价值,为公司法研究者、司法工作者、法学专业学生深入理解股东大会制度以及日本公司法之作。
《东亚侵权法示范法》为与著名民法专家杨立新教授的合作项目。 《侵权责任法示范法》是东亚侵权法学会工作六年,完成的一部统和东亚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侵权法精髓,结合侵权法的发展,起草的一部民间法,意在引导东亚侵权法的发展。该示范法已于去年通过,并经过修订,定稿。书中主要为中文版本的东亚侵权法示范法,同时附有英文、日文、韩文和葡萄牙文版本,共计五种文本,意在向全世界民法学界推广。 本书的出版,与目前制定的民法典相吻合,也会为民法学界及立法机构提供非常重要的立法及学术研究文献资料。
印度社会构成复杂,并且呈现出典型的多元化特点。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也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然而贫困人口和文盲在印度也仍然大量存在。印度是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但在法律的实施方面却表现欠佳,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它的人口大部分是印度教徒,信仰和谐、和平、关心穷人、素食主义。然而印度有着很深的社会矛盾、致命的宗教冲突,尤其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还有社会两极分化问题。目前,印度正在经历巨大的经济增长,仅次于中国,然而它激增的人口,加上力量薄弱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可能会结束这种增长。
行政诉讼的类型化既是行政诉讼制度史自身自然演变发展的结果,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无论是诉讼类型体系的建构,还是具体程序规则的确立,无不是一国、一时代政治形态、权力(权利)制衡关系、法律文化传统的直接体现。日本从1890年至今,其行政诉讼类型法定化制度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确立、再到正式确立三大发展阶段。每一阶段所欲解决的社会矛盾、所具有的司法资源以及在此背景下所面对的行政审判难题及其司法应对策略都是各不相同的,由此形成了不同阶段下救济功能各有侧重、程序规则各具特色、司法审查广度和深度逐步拓展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借鉴日本成功的制度经验和教训,中国行政诉讼类型的制度化建设首先要摒弃对他国模式的简单模仿,不应将任何一国的法律制度作为可以照搬照抄的“法律典范”。诉讼类型体系的
法律继受也称法律移植,是一种不同法系、不同法律制度以及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在许多国家的法律发展史上都可以多多少少地找到法律继受的痕迹。因此,法律继受不仅成为学者们的关注对象之一,而且也成为许多国家建立和完善本国法律体系的一种主要手段。 日本自古以来就以擅长吸收他国长处而著称,这种特征同样也表现在对待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态度上。日本古代就曾经大规模地继受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由中国继受而来的律令法,律令法与日本武士的统治习惯融合而成的武家法构成日本近代之前的主要法律传统。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脱亚入欧”思想的引导之下,全面地、概括性地继受以德国法和法国法为主的西洋法,从而使日本法在结构上或形式上完全切断了与传统法律制度的联系,具备了与西洋法完全相
本书是辻清明先生的论文集成,分前后两篇,主题均是解析、论述日本近现代官僚制的学术论文和对现实官僚制的制度或时事的批评或建言。前篇学术论文(五篇文章),后篇时论(七篇文章),但这种区分方法过于粗糙,再说,理论和应用其实是一体的。因此,我们将之归纳整理,按各个论述主题与其理论结构的前后关系分别阐述。
《和泉式部日记》为日本平安文学作品中与《源氏物语》、《枕草子》鼎足而立的不朽之作。林文月教授译本。《和泉式部日记》记载和泉式部与敦道亲王之间的爱情,采日记方式记录。有大量的诗歌往来,以显示男女二人由初识之试探情爱,至热恋之甜美与忧虑 ,乃至共同生活之后的坚定信赖。从和歌与散文的铺叙可以看出,作者和泉式部是一位热情多感而敢爱敢恨的女 子,其特立独行的个性与行为,甚至在男女关系相当开放的平安时代,亦不失为耸 人听闻、备受讥议的;而她所展现于诗歌文章的才艺与学识,也自有其超凡脱俗之处。
本书共分七章。章是绪论。日本刑事诉讼模式经历了多次变迁。大而言之,日本刑事诉讼模式的变迁有三次:次是古代从其固有的诉讼模式向中华法系的律令诉讼模式的变迁;第二次是近代由律令诉讼模式向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变迁;第三次是现代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向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变迁。日本刑事诉讼发展史可谓跌宕起伏,变动不居。那么,日本刑事诉讼模式每次变迁的动因是什么?变迁的过程怎样?变迁的结果如何?变迁的规律是什么?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是比较法的重要课题,对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一直处于东方儒家文化圈核心、在历史上曾经对日本的刑事诉讼制度有过重大影响、又是一个法制现代化后发的东方国家来说,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套丛书共二十一卷,其中《东盟》这一卷,介绍、阐述了东盟的基本情况,选编了东盟自建立以来的各类重要协议、协定等法律文件。其余二十卷,是东盟十国的经济贸易法律指南和经济贸易法律选编。
解决住宅问题,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已经是当今我国法制建设不可回避的课题。本书通过对日本相关制度历史的研究,细致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住宅政策中国家住房保障形式以及公民的受益地位,并由此区分了“自由国家”、“全体主义”、“社会法治国家”等不同类型的福利保障模式,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制度借鉴。同时还须注意的是,在同类研究中,该书是我国目前少有的从一国的住宅政策历史发展中探寻国家作用以及国家和公民法律关系演变的著作,也是部从住房保障领域出发探讨第二代人权以及社会法治国家基本理论问题的著作。
《自由的边界——日本媒体侵权研究》总结、归纳日本新闻侵权和新闻伦理方面的学术研究,同时收集和分析新闻侵权案例,明确新闻侵权的法律法规,探究造成新闻侵权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不仅对日本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与电视等媒体所引发的新闻侵权案例进行分析,而且通过分析网络所发生的新闻侵权案例,探究日本网络媒体的生态及其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巨大影响。
本书从法社会学角度,结合实际论述了日本的法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内容上讲,不是就法论法,而是从社会角度观察法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法对社会的影响。这里所谓“法”,并非指制定法学中的宪法、民法、刑法等法规范体系,而是指“法体系”,即在整体社会中,为了维持法秩序而运营相应部门的一种结构。法体系是立法、司法、法律家和法学教育等各种制度的复合体,对应于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因此,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法规、法制度内容和法解释的论述。 本书既可以作为大学一般性教育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对法律感兴趣的一般大众的教育读物。
有价证券的无纸化,改变了传统的证券发行、交易方式,在法律上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法律关系网,由此而来的法律问题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日本有价证券无纸化法理--以国债、公司债、股份为中心》通过历史性研究,介绍了日本有价证券的登录制度、有价证券交易阶段的证券不动化以及有价证券发行阶段的全面无纸化的历史变迁,并对各阶段有关有价证券的立法作了研究,分析了证券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变化对无纸化制度的影响,进而揭示了有价证券无纸化制度的本质。借鉴这些立法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完善我国的证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