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的国家,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邻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古代巴西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到达巴西。16世纪30年代,葡派远征队在巴建立殖民地,开始了长达约3个世纪的统治。1549年任命总督。1808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萄牙王室迁往巴西。1821年葡萄牙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西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佩德罗王子宣布独立,建立巴西帝国。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1891年2月24日,国会通过宪法,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1964年3月31日,军人政变上台,实行独裁统治,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1985年1月,军人还政于民。巴
古巴现行刑法典颁布于1987年12月29日,又先后于1994年、1997年、1999年、2001年进行了四次局部修正。古巴刑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两卷。总则部分包括十一编:基本条款;刑法的效力;外国判决的执行;犯罪;犯罪人;刑罚;假释;刑事责任的消灭;前科消灭;犯罪引起的民事责任的宣告与执行;危险状态与保安措施。分则部分包括十五编: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行政管理与司法权力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治安罪;危害国民经济罪;危害文化遗产罪;危害公共信用罪;危害生命与身体罪;侵犯个人权和罪;侵害劳动权利罪;危害正常的性关系 一和家庭、儿童、青少年罪;损害名誉罪;侵犯财产罪;危害公共财政罪;危害正常构移民制度罪。
\\\"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双料得主,20世纪ZUI 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精选短篇小说合集。 全书收录《乞力马扎罗的雪》《如白象般的群山》《在他乡》《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好狮子》等 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是海明威极简文风和“冰山理论”的 诠释。海明威用简练的语言,克制地叙述着他对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为了向大家全面介绍美国纽约州法院司法改革的情况,笔者高陈撰写了《接近正义(美国纽约州法院司法改革项目研究)》一书,对近年来纽约州法院部分司法改革项目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纽约州法院概况、纽约州法院社区纠纷调处中心项目比较研究、纽约州法院ADR机制及启示、纽约州法院接近正义运动观察及借鉴、纽约州问题解决型法院研究、纽约州镇村法庭“存废之争”。
绿山墙农舍的卡思伯特兄妹决定领养一个男孩帮忙做农活,阴错阳差,孤儿院送来了喋喋不休的11岁红发女孩安妮。 安妮过上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幸福生活,却开始不断闯祸,让所有人都头痛不已。 但她亲近自然,总给花朵湖泊取名字; 喜欢幻想,让生活焕发诗意; 善良坚韧,而不失天真; 知道努力去追求梦想,也懂得珍惜当下。 不的她能够赢得大家的喜爱吗?
200多年前,蛮荒大陆上的一群乡巴佬齐聚费城,为了制定世界上部宪法吵得不可开交。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阴云与曙光同在,妥协与原则共存,谁都没有想到,最后磕磕绊绊通过的《联邦宪法》,日后会成为美国人的世俗《》,影响遍及世界。 现在看来,事情可能好就好在当时大家都没有什么宏伟理想和主张。理想是有的,但不宏伟;主张也是有的,但不。不宏伟,就能务实;不,就好商量。制宪代表的原则也很简单——以法治国,三权分立,保护公民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惟其简单,才是底线;也惟其简单,才可坚守。底线弄复杂了,就弄不清,也守不住。其实,一旦守住简单的底线,加上务实的态度,许多事情都好办了。
本书以美国20世纪中叶一位声名远播的、执业于波特兰的女堕胎师露丝·巴尼特,在堕胎立法及执法晦黯不明的背景,所经历的职业生涯及其生活沉浮为个案,对照同时代堕胎业者的不同景况,特别是通过数位遭遇意外妊娠却选择反抗法律禁令、寻求堕胎的妇女的身心历难,从那些令美国妇女扼腕的生活故事里,挖掘法律真义,揭示美国法律与伦理的紧张关系,体现美国纸上法律与实际法律的脱节。
本书主要以美国《统一合伙法》为主线,重点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普通合伙的成立、合伙人的权利义务、合伙企业的财产、合伙人的退伙以及普通合伙的清算和解散等内容。由于美国法律属于普通法系,其法律渊源主要是判例法,法律的基本原则都是通过判例形成的,即便是像各州立法委员会通过的《统一合伙法》这样的成文法,也需要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对成文法原则加以解释和完善。因此,本书在论述美国《统一合伙法》中的法律原则时,穿插了大量关于美国合伙法律制度的典型案例,以便加深读者对合伙法律原则的理解。
这不是侦探小说,也不是恐怖电影,既没有作者刻意的安排,也没有读者企盼的圆满,其引人入胜之处只在于——真实! 本书收集的案例都曾在美国社会轰动一时。其中不乏犯罪学、法医学、侦查学和诉讼法学,以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经典,也有被法学界人士广为传颂的法庭辩论精华,更有奇案、悬案和历时数载乃至数十载的疑难大案…… 本书以纪实的形式叙述了曾经轰动全美的8个重大案例,这些案例也已成为经典被载入美国的司法史册。作者经历年的资料收集,以通俗简洁的文笔记述了案例的全貌,并着重突出了案例的本质意义与教育意义。本书不但情节曲折,悬念叠跖,而它的引人入胜之处更在于真实!本书的经典性还体现在这些案例具有法学、犯罪学、刑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每学科的现实意义,不仅是警务工作者,而且广大公众都
本书主要内容是作者从现存美国判例出发系统总结出来的、旨在追究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六大诉因,以及对这些诉因进行的利弊分析。此外,本书在系统梳理个人信用报告领域众多判例的基础上,就借鉴个人信用报告领域的判例规则、追究评级机构失职行为的法律责任提出了颇具可操作性的构想。本书不仅在理论上填补了国际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而且对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相关机构应对国际评级霸权的法律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是国内本系统、详细地介绍美国及其他相关发达的国家的物业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专著。本书既注重介绍这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实务操作,又注重介绍国际上流行的相关理论。目前国内商品房买卖和物业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商品房买卖和物业管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法律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本书所力图要回答的问题。读者可以从美国和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或教训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本书试图以通俗的文字,把深奥的、有时不易理解的美国法律概念及司法体制通过具体案例传达给读者。书中介绍的部分案例是由美国联邦或州法律判例出版社收集的作者辩护的案件及作者辩护的、有法官判决意见书但没有被收录进判例集的案件。介绍的其他判例,则多是作者在法庭辩论时引用过的案例。由于作者本人是美国执业律师,故书中内容不是一般学者枯燥无味纯理论的研究结果,也不是文学家笔下虚构的故事或剧情,而是真刀真枪的案例,把读者带入真实的法律世界。希望本书能给祖国的法官和律师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一点了解美国法律和司法体系的手资料。
本书对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相关文化背景作了立体的全景式描摹,使我们看到一个富有生机的程序制度在特定语境中得以演进的全过程,为我们提示了美国民事诉讼制度及其诉讼规则背后积淀的公正、自由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念。
该法案的核心在于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准则和公司内部治理模式,同时改变对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及相关利益人的“激强励弱约束”格局,提高公司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该法案被认为是自1933年美国证券法通过以来美国证券法律制度所经历的*调整之一,也被认为是人类证券史上迄今为止为苛刻的法律之一。 虽然该法案允许年销售收入在5亿美元以下的企业可以再推迟一年即到2007年7月15日提交其内控报告,但是中国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与美国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应尽早积极考虑如何遵循《索克斯法案》的问题。 该法案是了解美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希望该法案的翻译出版,能为中国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提升上市融资竞争力等提供帮助。
本书特以证据排除法则之始祖——美国法制为研究重心,分七大部分,章绪论;第二章叙述证据排除法则之沿革;第三章详论排除法则之具体适用情形,包括非法搜索扣押之证据排除、违法通讯监察之证据排除、不法取供之证据排除、违反强制自证已罪及其相关禁止规定之证据排除及违反正当法律程序之证据排除等;第四章阐述毒树果理论之运用及其限制,亦即,衍生证据之排除情形及其例外;第五章申论排除法则于其他附随程序之适用情形;第六章析述证据排除之当事人适格;后提出总结,将美国刑事审判之证据排除,提纲挈领,从理论发展到实务运作,一气呵成,作简洁而有系统之深入浅出论述,并特别辅以生动鲜明实例或较具争议性之案例解说,且在附录中节录汇集美国联邦法院相关重要判决,借供查考,除增加读者阅读之兴趣外,并期能帮助读者易于了解
故事发生在1975年,洛伊斯 詹森,一位靠救济金生活的年轻漂亮的单身母亲,为了生计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寒冷的北部---埃弗莱斯铁矿公司工作。从此她走入了一个由男人主宰且处处面临性骚扰的险恶环境……她和其他女性同事每天都会遭遇黄色笑话、仿真性器具以及污言秽语等种种令人震惊的性骚扰的侵害。 直到1984年的一天,洛伊斯决定勇敢地站出来起诉对性骚扰持冷漠态度的公司。从次提交起诉状到令她心力交瘁的三次审判,坚强的洛伊斯凭借有力的证据、律师团队富有远见而专注的工作和女工们的团结协作,历经十五年终赢得了这场美国历史上例性骚扰集团诉讼,也是艰难的一次性骚扰诉讼的胜利。当今美国,几乎所有公司、教育组织都已经制定了严格的反性骚扰政策。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与洛伊斯当初的抉择以及本案所创设的先例有关…… 作者
本书写作的对象,是那些希望对联邦法院的历史意义有概括的了解、而又不为法律的专门性所迷惑或困扰的人。我希望能向一般读者表明,对一个特定而引人入目的历史时期的联邦法院的深入研究,是多么地有趣和激动人心。就宪法和历名的关系而言,沃伦法院的确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1953年,沃伦成为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16年后他退休时,沃伦法院会因为发动了不断进步的宪法革命,从而改变了美国法律和生活的整个图景而为人们所铭记。本书介绍了沃伦法院的16年间,联邦法院是如何扩大了法律平等保护的范围,如何强化了对言论和新闻自由的保障,以及如何使刑事被告人获得了更广泛的宪法保护。 用作者的话说,“探究沃伦法院的历史意义,就是要说明它是否设法留下了一种对宪法的渐进解释的恒久遗产,这些解释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