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 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怀 恒 活在当下 七大 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 有的坦诚、自省而 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 值基础。
《环境法新视野(第3版)/中青年法学文库》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青年法学文库 之一,对环境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环境法的兴起,环境法的基本课题,公民环境权理论与实践,国际环境法的建立,中国环境法的理念,中国环境法的调控机制等。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引用率位于全国前列。
本文发表于 1814年,是德国乃至欧洲法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蒂堡*著名的作品。在本文中,深受理性主义自然法思想影响、富于民族感情的蒂堡提出,应当利用对拿破仑战争胜利的历史机遇,集德意志各邦国的共同智慧,制定一部德意志民族自己的统一民法典,并系统论述统一的民法典在法学教育、研究、司法实践及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中华法治文明》一书经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法制史教研室教师审慎选题,精心策划,结合教学与科研现实要求,在充分吸纳和借鉴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成。本书突出 文化自信 之历史底蕴和专业特色,通过遴选法系文明、法典文明、判例文明、律学文明、司法文明、监察文明、吏治文明、宪制文明及红色法治文明等若干法律专题,凝练重点,在立足于全球视野和中外比较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因素,立足系列专题研究和推介。本书各章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相互照应,基本反映了中华法治文明中为重要的思想、制度和文化等内容。通过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四千多年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线索和规律,从中掌握数千年历史中立法与司法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吸取经验,传承中华法制文化的优秀传统。
本书以盗窃罪的治理模式为主线,首先,梳理我国盗窃罪的立法变化,厘清我国关于盗窃治理模式的发展脉络与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国家对盗窃罪的实际治理模式入手,分析现有治理模式背后的权力结构,进而从立法角度探寻原因。其次,比较国内外道行行为治理模式的异同。我国对盗窃案件根据数额大小分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是二元制治理模式;而境外大都将盗窃视为一种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要有盗窃行为,就认为是犯罪,盗窃数额不影响定罪,这是一元制治理模式。总体而言,一元制治理模式可以有效限制警察权,提升司法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符合法治国的原则,具有相对优势。因此,本书主张对盗窃行为实行一元制治理,并在该模式下探索轻微犯罪的犯罪分层,使我国的犯罪圈由小而重向大而轻的方向发展。后,倡导一元制治理模式下的
本书以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权保护为出发点,探讨了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数据产权的法律保护以及数据监管的相关法律问题等内容。在书中通过对相关法律概念的剖析与重新确立、法律制度的梳理以及法律现状剖析,对数据权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本书材料翔实、脉落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紧紧围绕主题提出了富有层次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建议。本书旨在对数据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推进我国数据法律保护制度的进步的与发展。
《微晕的树林》收集简媜书稿重写的散文小品八十九篇,举凡寻常生活、怀乡、旅行、阅读等多种题目都经检视、增修,又按地理风物布置其方位走向;精致投射,展现盎然之新意。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3辑)》主要内容包括:德育英才,法行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发展简述、论国际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标准、情感因素之于研究生的教养培养——以法学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为例证、南开法学教育的个案调查等。
本书是在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以公用事业价格规制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从价格规制理念革新、规制主体重构、规制方式转型、规制程序正当和监督与救济五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公用事业价格规制的法律框架。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 ,公用事业价格规制的基本理论及法律框架。该部分内容首先对公用事业、规制、价格规制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从而为本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历程的历史考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价格规制手段的优势及其改革方向,重新定位价格规制手段在公用事业政府规制中的地位,进而为重新构建公用事业价格规制的法律框架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理念革新:公用事业价格的市场化转型及其规制创新。该部分内容首先对公用事业价格规制
本书为《民国文学名家精选集》中的一种。《民国文学名家精选集》丛书,注重选择很好不错版本,精编精校,再现民国文学名家的文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本书精选萧红在小说、散文、诗歌、书信等方面的经典之作,汇集为一册,并配有珍贵的历史照片,使读者一册在手,遍览文学大家之流风遗韵。
本书是耶林*重要的演讲稿之一。耶林首先提出了法权感渊源的二者择一的问题,即法权感是产生于历史还是天赋。耶林驳斥了是自然赋予人类某种特殊装备的观点。他认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解并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为自己的生存发现必要的道德与法律上的秩序。他从三个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即自然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与心理的角度,在心理方面他分析了法权在个体中产生以及一般化的问题。该演讲稿展示了耶林晚年的法律理论是一种古典的、人类历史的法律进化论模式。
本书是孙宪忠教授在学习德语民法文献的过程中,为自己精读的需要而完成的部分译文的汇编。一些在国内发表的译文,得到民法学界的喜爱,如“民法上的人”引用率甚高;另外,关于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物权行为理论的译文,也常常见诸于法学著述的引注或者文献之中。平心而论,这些文献确实有正本清源的作用,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本书选编的九篇译文包括: ■《德国民法典》的过去与现在 ■《德国民法典》和民法学的发展 ■“抽象物权契约”理论——德意志法系的特征 ■民法上的人 ■行为能力比较研究 ■法律行为的概念——产生以及发展 ■违背法律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后果比较 ■三大法系的要约与承诺制度 ■德国民法中的形成权
洛克的经验知识论与实践哲学的许多论题都形成于他对自然法的讨论,但是,他关于自然法的一系列论文却一直被湮没在馆藏中。这些自然法论文是洛克在1664年前用拉丁语撰写的,一直没有发表,而是作为遗稿被保存在牛津博德莱安图书馆馆藏的洛扶雷斯藏稿(the Lovelace Collection )中。1952年,曾代表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审阅该藏稿的沃尔夫冈冯莱登(W. von LEYDEN)先生从“手稿”(Manu*s)部分甄选出三组自然法论文,翻译其中一组并编辑成Essays on the Law of Nature一书,这也是洛克关于自然法论著的个英译本。1997年,昆廷斯金纳主编的“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的《洛克政治论文集》收录出版了冯莱登翻译的九篇自然法论文,使它们成为研究洛克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我们这里的译文即以冯莱登的英译本为底本。 这些自然法论文将近二百五十年无人问津
基尔希曼为德国著名法学家。法学的价值何在,其科学性如何 ?即使在德国法律界,也没有人像基尔希曼这样径直地对法律的科学性予以否定。基尔希曼在本篇论文中深刻分析了法学作为科学的无价值性的理由。此文当时曾在德国法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基尔希曼那句被人引用了千百次的名言,实际成了确认和否认作为科学的法学的实际价值的核心表达。
一起来认识一下罗伯特·英潘吧! 他不仅是一位享誉 的插画师,还是一名了不起的设计师和作家,曾获得“ 安徒生插画奖”。 他用细腻写实的画风叙述故事,以点线面的组合和色彩的渲染,表达文字之外的潜藏意义。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他对儿童和大自然的细腻情感。 在满眼温柔的色调中,让我们听英潘娓娓道来,一起感受故事背后的力量吧。 《传奇小熊:发现老智慧》讲述了:泰德向聪明的猫头鹰家族请教关于智慧的奥秘,猫头鹰家族回答不上来,却总结出玩具都喜欢半躺半坐,太懒散,不可能拥有智慧。泰德不太服气地回去了,从那以后,他变得爱思考,准备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