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出版社天下系列丛书
数十位法学家以大学法律本科生如何学习专业课为主题,畅谈心得体会,主要内容为法律本科各学科的学习规划、学习方法并推荐图书,辅以学习与职业选择、出国、相关学科的关系,如何度过大学本科生活等。全书由文章和访谈组成,每篇文章三千至五千字之间,访谈主要为十余个问题。全书语言生动,可读性较强。为法学专业的在校生,提供了一定的复习指导建议及职业规划。既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为广大法学专业的同学指点迷津。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圆圈正义”“何谓榜样”“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生命的尊严”“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论自然法》全名为《论自然法的科学探讨方式,它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定法学的关系》。本书为青年黑格尔在耶拿时期发表在其与谢林合办的《哲学批判杂志》上面的一篇名文,全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二部分,黑格尔从自然法的研究方式的角度对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论中的经验主义路向(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自然法理论)和形式主义路向(康德和费希特的自然法理论)进行批判,第三部分,黑格尔基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阐发的)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结合现代的社会和政治现状,对自然法理论进行重构;第四部分,探讨了自然法与实定法学的关系问题。 自然法理论在康德、费希特那里达到*之后,黑格尔此篇论文开始批判并试图超越现代近代自然法理论的视域,在一定程度了奠定了他后来法哲学思想的基础。此文的翻译出版,一方面有助
本书是耶林*重要的演讲稿之一。耶林首先提出了法权感渊源的二者择一的问题,即法权感是产生于历史还是天赋。耶林驳斥了是自然赋予人类某种特殊装备的观点。他认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解并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为自己的生存发现必要的道德与法律上的秩序。他从三个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即自然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与心理的角度,在心理方面他分析了法权在个体中产生以及一般化的问题。该演讲稿展示了耶林晚年的法律理论是一种古典的、人类历史的法律进化论模式。
本文是1902年10月15日基尔克就任柏林大学校长之际所作的演讲稿。基尔克在这篇文章中简明扼要地论证了团体人格的实在性,并以此旗帜鲜明地批判了由卡尔 冯 萨维尼为代表所提出的团体人格拟制理论,从而深远地影响了法人人格理论和现代社团理论。另外,文章中渗透着民族主义、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思想,呈现出高度的原创性和独创性。论述语言优美而深沉,形象而有力,富有感染力。
奥诺里的《法律简义》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导读性法学入门书,面向法律初学者或者对法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该书展示了西方法制历程、政府的功能、司法实践的基本原理、犯罪和侵权、法律解释、法律与正义等法学基本议题。它有理论诉求,但又深入浅出。各个主题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该书既没有晦涩的术语,也没有艰深的理论,在每个重要主题上能够将法律实践的核心要理揭示出来,同时又能引导读者对围绕这些问题的理论说明形成清晰的理解框架。这种写作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尽快地进入到法律实践的核心区域,但不会迷失在繁复的理论海洋之中。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入门读物。
本书在理解《 十四五 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主要考虑、思路和框架设置的基础上的基础上,围绕规划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专项工程和重大举措等内容设计19个议题,从 十三五 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四五 时期面临的形势和 十四五 时期的重点任务对规划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本书的写作源于作者博士毕业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史的系统研究和思考,多边主义是国际关系的原生本质,是二战后国际交往的基本形式,以主权平等和开放性原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在经过冷战结束、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展到新的阶段,以二战后美国霸权经验为代表的所谓 自由国际秩序 是以美国主导的国际制度体系取代联合国框架下的世界秩序和国际法规则的做法,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主权平等和协商一致,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章节划分为:章 多边主义的概念形成与理论界定,第二章 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实践,第三章 多边主义与国际制度体系,第四章 多边主义与协商一致原则,第五章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多边主义。
本书通过上百篇语言生动、笔锋犀利的法学小短文,深刻揭示法治前瞻性观点,很具价值。全书共分我们能从西方学到什么、中国法律智慧从何处来、中国法治该往何处去三个部分,上百个小短文,囊括了法治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在本书冷静而富有感情的文字里,相信读者自会发现,法治还在艰难前行,法律人一直在为法治的启蒙而呐喊。
本书由作者根据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学科发展,优选了几十篇影响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经典名著、名篇,并加以现代解读,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吸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点。本书不仅适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制史知识,对于非法学专业甚至普通大众了解古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全书分为五大部分,每篇文章的体例统一,先引用原文,然后做出解析。在解析中,作者大都对原文写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首先予以介绍,然后大概讲解原文意思和写作意义.
如果说,人生旅途是探寻一个又一个未知可能,那么,阅读,或许就是不同世界的入口。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帮助我们在问题荆棘中看到坦途前路,于历史幽暗中看到璀璨未来。 《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致力于为读者推介法学名著,吸引并带领读者走进法学名著的神圣殿堂。因此,本书以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两个视角,精心选取法学名著二十部,从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名句共赏、作品点评四个维度对每部法学名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品评。该书的特点是全面、细致地介绍法学名著,力求多维度展示名著全貌、还原名著本真。
本书将西南政法大学于第二届法学教育实践基地标准化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结集出版,总结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加强和规范了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了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法学实践教育的进步,以此促进各实践基地和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法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方略和奋斗目标,“法治中国”是这个时代强的主题和声音,法治建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因为所有人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法治才能保障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克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只有民主才能推动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走出“兴亡成败”的历史怪圈。中国法治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法治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法学教育的繁荣,反过来,法学教育的繁荣也将进一步推动法治的建设和发展。 本书共分为九讲:讲“犯罪的构造”(张明楷),第二讲“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中的几个问题”(陈瑞华),第三讲“民事死亡·社会死亡·社会瘫痪——市民法的规训之道”(徐国栋),第四讲“案件受理制度改革漫谈”(张卫平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的是沈阳师范大学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改革方面的成果。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是法律硕士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法律硕士是否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是否具有法律实务能力的一次全面考察和检验。
耶林作为欧洲*伟大的法学家,以其不朽的成就对全世界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耶林的这篇文章为合同法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缔约过失责任,它弥补了合同法上的一处研究空白,并对各国的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纷纷将缔约过失责任纳入自己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