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聚焦人工智能与法律之间的诸多议题。从场景上看,涵盖司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人脸识别、个性化推荐等应用形式;从主题上看,涉及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侵权责任、数据保护,合同履行、公司决策、算法共谋、知识产权保护、算法歧视、技术性失业、立法与伦理监管等热点问题;从视野上看,比较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应对之策;从学科上看,横跨法学、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伦理等多个学科。手册视野辽阔、观点新颖、素材丰富、法理深刻、语言质朴,很好地展示了全球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本共五章,章概论介绍了中医筋伤学的相关概念、发展简史、病因病机与分类、诊断与治疗方法等内容。第二章至第五章分述了上肢、下肢、躯干和其他特殊部位临床常见筋伤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和预防与调护等内容。本在吸收既往中医筋伤学经验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增强了内容的实用性。编写纲目清楚,层次分明,教师好教,学生易学。同时注重保持中医骨伤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精华,吸收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知识。
如果人们无法通晓如何应用某个法律系统,那么该系统的效力会如何?我们能够利用设计提高人们的法律能力吗?我们该如何在公共机构应用参与式创意设计方法,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本书主题聚焦“设计”与“法律”,共收录主题文章10篇。本书为设计和法律两大领域的协同发展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除了法律设计主题,本书还收录了其他数篇文章,分别探讨了设计行动主义、女性与设计、设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人道主义设计等主题。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主要介绍了班级管理绪论、班级常规管理、班级环境与时空管理、班级人际关系、家庭教育与家长成长、班级安全教育与管理、班级卫生健康管理、班级心理辅导、班级资源及资料运用与管理、义工管理。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班级管理手册,并且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呈现了一个个案。很后,还简单介绍了特殊儿童日常行为及生活能力教育课程及读本。
《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程序性保障及审查》以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我国鉴定意见证据能力问题的困境之后,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并从程序角度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的措施。其中,特别就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制度、鉴定意见证据审查的新模式——专家陪审员制度予以充分介绍。
本书是关于民法的基础性研究作品,作者在全面检讨和审视了既存的诸多理论与学说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民法的本源,民法的基础,民法的价值,民法的功能,民法的结构,民法法律关系,以及民事权利、义务、责任,民事立法的创制,民法适用,民事政策,等等,其中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对民法基本问题的解读,让读者在古老的民法学中找到“发现新的矿脉”的激动,全书富有启迪性。本书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学者具有的参考价值。
《民国文物法规史评》是对民国时期文物、古物、古迹等政策法规文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进行梳理、比较、分析研究和评论。主要选取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层面的文物、古物、古迹等政策法规文件,同时选取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一些主要文物政策法规文件,分别以年代为纵线,以文物、古物、古迹等政策法规文件内容为横面,构建民国时期文物法规史框架,进行评论。本书由李晓东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日本东京进行了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的“世纪大审判”。来自同盟国11国的法官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A级战犯进行了清算战争罪行的审判。本书主要刻画东京审判中国代表团的17位成员,聚焦人物英雄事迹,突出审判团成员在东京审判中担当的职责及发挥的作用。比如,中国代表团去东京,要完成哪些工作?与其他代表团相比,我们的任务有何艰巨之处?中国代表团在审判中,做了哪些出色的工作和相关准备?书中还追溯了代表团成员在校求学的历程,从求学背景来展现中国代表团成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以《民法典》为依据编写,以“实战”为指导原则,不仅保证了新颖性和时效性,而且尽可能涉及与合同起草和审查紧密相关的实务内容,摒弃合同起草和审查的理论内容,使本书完全以“干货”的形式呈现,成为关于起草和审查合同的具体操作手册。在合同起草和审查工作中,法律专业知识是基础,逻辑是规律,方法是手段,技巧和经验是催化剂。如果没有扎实的法律专业基础知识作为基础,无论再怎么掌握逻辑、方法、技巧和经验,可能都无法起草和审查出一份完美的合同。只有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起草和审查出完美的合同。
法治(rule of law),即“依法治国”,是“以法为根据和准则来治理国家”,是让法律成为我们生活的普遍根据。“法”究竟是什么?为何要以它为根据?中国为何要建立法治?如何才能建立法治?要在中国推进和实现法治,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对话和融合,需要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展开全方位的理论思考。本辑由多学科学者从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康德与黑格尔法哲学、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法治思维与法律推理、法文化史五个方面,共同探讨“法治”,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本书从一位从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家暴受害人法律援助工作二十年专业律师成长视角,用公开典型案例讲述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作者从个人经历、难忘案件、办案感受,对女性困境的思考以及对女性权益社会现状法律的思考并创建援助中心,希望让大家通过一种尊重和支持的团体氛围,让女性树立生活信心。通过故事的讲述引导面临困境的读者们创造出全新的、坚实的情感联结,亦明白自己并不是一座孤岛。如作者说:“一晃近20年过去了,这是我此生最丰沛的一段生命历程,奋斗的岁月最终以一组组数字呈现,显得简单、具象,只有我自己知道那背后的艰难、繁杂,怎样的厚重,深远呢!那是她们的故事,也是我的。
本书围绕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进行简要解读,上篇主要对农村土地相关政策法规作了介绍,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等,下篇从案情介绍、裁决思路、案例启示等维度,梳理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典型案例,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借鉴。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力求正确阐述外国法制史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介绍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资料。注意到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体系新颖、内容丰富、概念明确、文学流畅并把重点放在近代现代,这是本书的特色。全书分上下两篇连序言共二十章。下篇十六章,对古代楔形文字法、古印度法、古希腊法、古罗马法、日耳曼法、城市法和海商法、教会法、伊斯兰法分章论述;并以英、美、法、德、日、欧洲共同体法为代表,作国别法制史的系统论述。苏联虽然解体但数十年的社会主义苏联法制史是客观存在,为此特作一章论述。
《法学家茶座》是一本杂志型图书,每2个月出版一期,目前已经出版至33期。它以“轻松、休闲、高雅”的风格特点和“有趣、有识、有用”的内容特点,赢得了法律人士以及普通读者的喜爱。其一方面强调作者的权威性,文章作者大多为国内第一流的法学家;另一方面强调图书的通俗性,力求内容贴近读者、贴近生活。它市场定位明确,读者意识强烈;注重品位,但不盲目学术;贴近生活,但不盲目追求热点;强调通俗,但绝不追求庸俗。
阿尔伯特·艾廷格著的《西藏问题(国际纷争的背景流变及视域)》视角独特、资料新颖、史论结合、平实客观,颇具学术水准。 全书各章节以代表性问题加以贯穿,作者对西藏和中国内地数百年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关系寻根究源,提供了许多无可争辩的事实,质证诸多舆论造谣背后的真相。结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特点,书中归结确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的基本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