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是我国台湾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民法研究系列著作中的一册,已在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多次出版,且享有很高的赞誉。2009年曾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大陆法学研究和教育有深刻影响。 《侵权行为》作者以侵权行为法为研究对象,分别就侵权行为法的基本理论体系、一般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比较、论述,并贯穿了比较法学、案例法学的精髓,使读者透过每个法律问题,体会到侵权行为法的博大精深,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吴克利著的《审讯心理学(第3版)》从实战的需要出发,全面科学地总结了犯罪嫌疑人抗审的原因,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基本特点以及审讯犯罪嫌疑人的六大基本规律。该书从心理学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论述了犯罪嫌疑人从对抗审讯到交代犯罪事实的全部过程的审讯方法,并且以科学的方法论,提出了实战性的审讯技巧,对于从事侦查审讯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同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绪论 编 西方古代法律思想 章 古希腊法律思想 节 概述 第二节 前期智者与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二章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节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节 罗马法的形成以及历史地位 第二节 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罗马法学家的法律思想 第四章 中世纪的法律思想 节 《圣经》中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教皇革命及其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影响 第四节 阿奎那的法律思想 第五节 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法律思想 第二编 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古典自然法学 章 概述 节 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布丹的主权论 第二节 古典自
张保生主编的《证据法学(第3版)》以阐述我国证据法为主,同时适当介绍国外及其他地区证据法的规定,使读者扩大证据法的视野,了解世界范围内证据法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具体涉及以下内容:证据法学概述、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证据概述、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证据的分类、证明概述、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推定、证据的收集与保全、证据的审查判断、法院对证据和案情的认定、证据规则等。
一本可以做笔记的商标法! 法条随翻随记 学霸养成常备 康奈尔设计风 笔记达人福音 方格手账内页 开本精巧便携
本书由我国法律逻辑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雍琦先生为法学专业学生量身打造,是该学科领域的专业和经典教材。为保持本书之持久生命力,雍琦先生开山弟子、法律逻辑学资深学者金承光先生对本书进行了精心和适当的调整、增删与补正,是为增订版。 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为传统逻辑和逻辑基础知识;二为有关逻辑知识在法学领域的应用。作者注重将逻辑理论性问题与法律思维、法律方法以及法律适用等融会贯通,对司法实务工作中的逻辑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注重例举。增订作者则根据近期新的法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融入法学、逻辑学以及法律逻辑学领域近期新理论、前沿成果、立法变化等,并增加案例分析题和扩展阅读文献,实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延伸的融合,令本书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本书体系科学、内容全面、元素丰富、贴近实务
法理学的教学关键是勾起学生对法学的兴趣。当然,引起兴趣并不能以差的学生为标准,因为,法学精英化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也许只有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记忆力、理解力好,有公平之心、保守倾向,心态平和而不急功近利的学生能够学好并运用好法律。法理学原理属于粗线条的理论,虽然法理学者也常说,一旦具体到案件就可能使理论深入和复杂。本教材是组织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郑州大学、烟台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山东大学等学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在山东威海、河南云台山召开了两次教材编写会议。经过认真讨论编写而成的,把本教材的特色确定为:突出法理学的应用性,还法理学以实用性特质。内容包括法学与法学流派、法律的概念、法律分类、法律要素、立法、法律责任、法律价值等。
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首先是为了教学。几年来,在为其所在的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各类研究生讲授法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并没有一本合适的教学用书,因为几乎所有的法理学教材都是为本科生准备的。另外,鉴于作者所在学院“国际经济法”的专业特点,考虑到大多数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一些比较法学的内容,收效不错,形成了一六以法理学为主干,包含着比较法学成分的课程。本书就是这些课程的总结。 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以同专业本科阶段的知识为基础,所以,如果用作教学,本书也应该是在系统学习了本科阶段的法理学课程或研读了教科书的基础上,再来使用的。 全书更像一个若干不同专题的集成。当然,所涉及的都是法理学和比较法中的基本的、重要的主题,希望通过这
以提升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能力,形成法律思维方式,启发法律智慧,树立法治观念为目标,本教材阐述了法理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一般的法律方法。全书共分21章,从具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四大部分:部分导论介绍了法学以及法学研究的转向、法理学及法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部分围绕着法律是什么展开了对法律的概念、要素、分类和作用描述,分析了法律体系、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文化等基本的法律概念与原理。第三部分从立法、法律职业等角度讲解了法治、法律价值等基本的法律理念。第四部分是本教材的“特色”,主要描述了法律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如,法律语言、法律逻辑、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法律渊源以及法律解释、法律论证、利益衡量等具体方法。本教材试图以法律方法论作为突破口,来实现法学的实用品格,以期推
本书由邹晓红主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方各个时期法律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全书共分6章,包括绪论;古希腊时期的法律思想;古罗马时期的法律思想;中世纪的法律思想;古典自然法理论;19世纪西方主要流派的法律思想;20世纪的法律思想。 本书以全新的方式编写,书中提供了西方每个时期的典型案例或主要故事、思考与练习题,以供读者阅读,训练使用,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本书可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本科教材。
《法理学》一书论述了法的一般原理(包括法的质、作用历史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及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治)和法律调整(包括法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法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本书注意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分析中国法制建设的实际问题,吸收国外法理学教学与研究的新经验。本书适用于大学本科法律专业学生使用。
《全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基础教材:法理学》中,我们首先试图革新体例。每一章的内容,大致由课前提示、引例、正文、引例答案、案例思考等五个部分依序构成。“课前提示”旨在提示本章的核心内容、重点和难点,是本章学习的总指南;“引例”旨在通过简短的案例,演示本章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或相关法律关系;正文争取全面而简明地阐发相关理论或知识要点,有时穿插进一些案例以释说某些观点或原理;“引例解析”旨在对前文“引例”进行解析或回答;“案例思考”是综合提高练习或模拟实务训练,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一种编写体例,应该是有探索意义的,是一般法理学教材所没有的。
本书对目前国内“法理学”教学中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以及西方法理学的经典课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内容涉及法律的概念、法律要素、法律渊源和效力、法律体系、法律作用和价值、立法、司法、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法律关系、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法律程序、法律的起源和发展、法系、法治、法律与社会等。该体系也涵盖了近年来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中的法理学部分。 为增加全书的可读性,本书根据教学实践中学生提问较多的内容设计了 “本章导读”、“阅读材料”、“进一步的思考”、“作业题”等栏目,使用了一些图片、图表、法学家生平介绍,以及主要法律网站索引等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运用的能力。 本书是高等学校开设“法理学”课程的理想教材。对于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法律硕士考试以及其他法律基础知识考
本教材主要讲述法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法的基本理论、法的价值理论、法的运行理论和法治国家理论等四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教材的编写基于对传统法学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教研室于1996年开始启动这项教学改革,将《法学基础理论》或单一的《法理学》改革为《法学导论》和《法理学》两部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法理学》的开设时间应当在学生学习完部门法学主干课程之后,在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为已经学过部门法的学生深入讲授法理学或法哲学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部门法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本教材自1998年交付出版至今,经过了三次修订。这次修订出炉的是本教材的第四版。第四版在 第三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修订。教材内容的修订,一方面是由于认识和理论的发展,在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理
《中国监狱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我国监狱的产生和发展、狱政思想的形式及变化、监狱立法的基本内涵,以及各代监狱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论述。本书稿在编写内容上强化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的前提下,吸纳了监狱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在体例上力求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除此之外,本书*的特点是突出了职业教育教材的的“职业性、实践性及岗位性”的特点,适合我国接受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人群对监狱法律史知识学习的需要。
《法理学配套测试》为《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测试》丛书中的一本,自2005年出版后,历经多次改版重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很多读者还来电来信向我们表达感谢和期待。正是基于这种信赖,为及时体现中国法制史学科*新动态,在承继该书原有优点基础上,我们对其全面修订。特点如下: 一、配套主流教材 本书结构上分为三十章,与主流法理学核心课程教材相一致,便于随学随练。 二、内容及时更新 新增2017年司法考试和部分2018、2019年考研真题,并对陈旧题目进行替换。 三、加工精细考究 1.重点章节前面设置 基础知识图解 ,归纳每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 2.对重点知识以脚注的形式提醒注意要点,拓展解题思路。 3.在正文之后,本书设置了两套期末试题,便于读者进行整体复习和预演自测。 四、全面实用
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我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弘扬老延大“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进取,提高教学质量,为全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近年来,学校按照适度稳定规模、合理调整结构、充实办学条件、全面提高质量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学与管理工作,正在向着“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教材作为反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载体,是我校新一轮课程建设的重点。为了适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目标的要求,学校决定紧紧抓住实
本书共八章。章清水江文书研究综述,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的现状、进展、代表性成果、焦点、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述评;第二章清水江之契约辨究与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割木契、典契、借契、抵契、当契、佃山契、风水契约文书、佃田契和“清白字”等9类代表性文书的结构、类型、规范、功能和演变;第三章清水江文书与地方法制史,考察了木材交易的“当江”和牙帖制度,“会”和地方矿业制度的历史演变;第四章清水江文书与法理,探讨了清水江文书中神判正义观念、权利观念与表达、习惯权利,以及与梅因公式、大小传统、法律近代化的理论勾连;第五章清水江文书与民法,探讨了行为能力、买卖之债、民法法源、地役权和填补责任等问题;第六章清水江文书与婚姻家庭法,探讨了改嫁、“协离”、退婚、合婚、“娘头田土
本书以20世纪中国外国法制史教学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出发点,吸收了全国和各政法院校的《外国法制史》教材的框架体系的精华;首次增加了加拿大法、非洲法、现代亚洲地区法等章节,填补了外国法制史教材体系在上述方面的空白;强化了古埃及法、希伯来法、伊斯兰法、欧洲联盟法的内容,因而具有比较强的系统性。 本书使用了40余幅比较珍贵的外国法制史的文献照片,这在外国法制史教材编写中尚属首次。
《法理学》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20余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内容框架与知识体系。本教材的编写在充分考虑法理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了法理学的时代性课题,吸纳了法理学的*研究成果。 本教材由徐显明任主编,葛洪义、孙笑侠任副主编。
合同,亦称契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主体之间设定、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基本方式。现代经济学实际上将所有的市场交易都看成一种契约关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独立、 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经济,但同时又是讲求规则、推崇契约、秩序井然的经济。通过缔结契约,可以约定各方权利义务、规范人们交易行为;通过履约规则和违约制裁,可以促使各方信守和约、公平竞争,进而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人们依赖、借助、运用合同,从事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满足物质与文化需求。无数的合同关系,构成交易关系总汇, 因此, 市场经济也是契约经济。 合同法,是规范与合同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体系的总称。合同法以社会公正为价值目标,以一般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 以合约规则为核心内容,以责任体系为
为适应高等法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法学知识的能力,我们组织编写本套《高等教育法学应用教材》。 法学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本套教材的*特点在于突出法学的应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力求与现行*的立法、司法解释及法律实务相一致。本套教材强调对现行*的立法、司法解释进行介绍和分析,强调联系司法实务中的新老问题进行论述。 2.力求与*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相一致。司法考试是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资格考试,但每年有大量的法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无法通过司法考试。本教材力图使教学内容与司法考试紧密相联。 3.力求用简洁、实用的事例说明深奥的原理和规范。在每一本教材中都努力用简洁的文字、实用明晰的案例对基本原理和法律规范进行说明,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读
法理学乃法律思想之凝结,殊难以教材形式编写之。从根本上讲,法理学思想散见于历代思想家们的论著之中,而一切所谓法理学教材只不过是对这些论著之思想的复述和整理。自然,《法理学(第3版)》也是这样一种复述和整理的产物。为引领学生进入法理学思维之门径,本教材在结构安排上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每章正文前列名言、警句若干,意在让学生借助智者们的微言大义把握所涉主题之要旨。正文内时而插入一些“案例”,欲帮助读者直接感受生动的社会生活事实之中所蕴涵的法学道理。每章学习完毕设计多少不等的“研习活动”,旨在激活学生对法理学理论和问题讨论的兴趣,试图使参与思考、分析和讨论的每个人都能够共享法理学智慧、方法和技术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但愿这样的方式逐渐为学习者适应,并产生编者无心插柳而柳成荫的
本书是一部为满足广大司法考试考生备考需要,根据*司法考试大纲要求而编写的《中国法制史》教材。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紧扣司法考试大纲要求和出题思路。《中国法制史》以法制史发展脉络为基础,分为11章,每一章开篇即突出本章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以图表形式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该章节知识结构;正文部分正确地阐述相关朝代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并在其后附有特别选取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使读者在案例中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我们在每章章末都列有若干司法考试真题,以供读者进一步检测学习成果,做到事半功倍。 《中国法制史》是有志于参加司法考试的读者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