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和吸收我国古代、近代和外国刑法典中的立法经验和思想观点,参考已有的理论成果,对于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基本理论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力求能够为司法实务提供参考或者指导。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文将主要采用以下不同的研究方法:一是历史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古代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立法与司法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古代对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立法状况与立法特点,并从中可以借鉴一些对现实立法和司法具有价值的法律经验。二是比较的方法。利用比较的方法对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进行研究,有利于开拓研究的视野,增进对他国(地区)关于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方面立法规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从中剖析是非优劣,评述利弊得失,吸取域外法律文化的精华,从而更好地获得对司法
《经济刑法的法益研究》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博士论文项目,书稿以《经济刑法的法益研究》为题,提出法益在经济刑法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系统梳理了法益理论在经济刑法领域的基础问题与具体展开,针对法益一元论和法益二元论两种不同的学理主张,详细分析了法益一元论与二元论的理论背景、理论主张,以及学术争论,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经济刑法中应当树立何种法益观,以及经济刑法法益的基本内涵、立场与功能对于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套丛书由我及政法英杰一线授课名师亲自编写,集名师讲义、考点精讲、历年真题、易混易错、重点法条、经典习题于一体,囊括历年司法考试的考点、重点和难点,以“讲、评、练”的形式集中展现,既将高频考点逐一作出梳理,又对新增法规进行详细解读,有利于考生扎实掌握基础理论,强化实战经验,迅速提高其得分能力。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突显讲义。集政法英杰名师多年司考辅导经验的名师讲义,突显各学科的理论重点,紧扣司考大纲,集中高频考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解析疑点,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方向性,帮助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命题思路,建立学习框架,夯实理论基础。 2.浓缩考点。我们将历年真题做了深刻的剖析,浓缩教材,解析重点,解惑难点,探讨疑点,助考生全面掌握命题趋势及司考真谛,又快又好地达到复习效果。
本书由3编24章构成:编,单位犯罪的成因与种类,揭示单位犯罪的特点、探勃单位犯罪的原因、介绍国外对法人犯罪、我国对单位犯罪的立法以及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分类;第二编,单位犯罪的构成与诉讼,对我国刑法分则7大类,133个罪名的单位犯罪的构成与诉讼进行了全面阐释,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每一个具体的单位犯罪的构成与诉讼自成一本,均由法律规定、犯罪概念、犯罪构成、刑事处罚、公诉/自诉、附带民事诉讼、立案、侦查与起诉、法院管辖与审判8部分组成,犯罪构成和刑事处罚部分大量援引我国现行刑事司法解释使其更具性和适用性,同时弥补其他刑事书籍重定罪轻量刑的缺陷;第三编,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与防治措施,介评国外对法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规定,提出防治单位犯罪的有关措施。为了突出单位犯罪主体,除只能
本书介绍了外关于罪数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比较深刻地论证了罪数评价的基本原则及罪数判断的标准,并将这些原则和标准运用到“评价竞合形态”和“行为竞合形态”的研究中。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体系上的创新,一反传统的罪数分类,将罪数体系划分为“评价的竞合”和“行为的竞合”两大类型;其二是观点上的创新,对传统罪数论的观点,给予了颠覆性的批评。本书认为:罪数的标准不是犯罪构成,而是犯罪客体的重合性;应立足于犯罪形态,而非条文关系,来研究法条竞合;吸收犯不是处断的一罪,而是实质的一罪;想象竞合犯和牵连犯,都是实质数罪,应当数罪并罚;连续犯就是同种数罪,对同种数罪应以“合罪刑”的方式并罚。
受风险社会理论影响,我国刑法学界涌现出以预防为目的导向、以安全为首要价值的风险刑法理论思潮,并希冀以此为契机开启一场宏大的刑法变革进程。本书肯定风险社会中风险的特殊性,亦赞同法律必将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并认为学者们把握时代脉搏所进行的敏锐思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立足于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进程,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传统刑法观念依然需要被反复重申,本书正是基于此种考量,对风险刑法的社会学依据、现实依据、价值取向、立法追求四个方面展开全面反思,检视其中与自由价值渐行渐远的“风险”学说。《风险刑法的反思与批判》试图在复杂中国的现实背景下,探究风险社会中传统刑法应当坚守的基本立场,划定刑法变革不可逾越的底线。这一论证相继在三个层面展开:靠前层面通过研究风险法治范式的转换继而肯
陈晖所著的《走私犯罪论(第2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走私犯罪的书,其中运用经济学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公式,为预测未来走私犯罪的犯罪趋势提供了参考方法;对走私犯罪特殊形态特别足对既遂未遂标准的次完整概括,开启了走私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热烈讨论;对走私犯罪司法解释的学理解读,较准确地把握了走私犯罪的特征,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等等。和初版相比,《走私犯罪论(第2版)》根据走私犯罪立法和司法上的重要变化,在章节上做了补充。对各章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如下亮点:一是完善了对走私犯罪的研究方向,对司法实践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二是开展了对走私犯罪的实证研究,充实了对走私犯罪的理论研究;三是对走私犯罪死刑存废进行了理性思考,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犯罪学实证研究方法的成果。《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对犯罪学研究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学与犯罪学研究的成果,对现代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作为政法院校法学专业与司法警官院校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法律院校的培训和自学教材,还可供法律与犯罪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全书共分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实证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演进,犯罪学实证研究方案的制定,犯罪学研究群体的选择技术,犯罪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各种资料获取方法的实施与应用,犯罪预防领域的实证研究等内容。希望《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广大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和广大法律工作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犯罪问题,能有的启示作用。
实用问答:覆盖新立案标准内容;新旧对照:凸显新增应予立案的情形;相关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法律解释。
个人拥有权利。有些事情是任何他人或团体都不能对他们做的,做了就要侵犯到他们的权利。这些权利如此强有力和广泛,以致引出国家及其官员能做些什么事情的问题。 罪刑法定是经验主义自由观的产物,它在当下中国面临诸多困境。为了冲出困境,必须对刑法基础理论进行反思和重构。我们应当对犯罪构成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重估现行的刑事政策,不断限制死刑,倡导合理的刑法解释方法。
《合理怀疑的起源——刑事审判的神学根基》由詹姆士·Q.惠特曼著,佀化强、李伟译,在美国,一个人要被判决有罪,其罪行必须被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但是,什么是合理的怀疑々即使是博学的法学专家也难以解释这一根本原则。在这部深入浅出的著作中,惠特曼教授深挖了该法律的历史,并揭示出,我们已经忘却了“合理怀疑”最初的功效。他表明,该规则最初根本不是法律上的,而是神学上的。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该规则旨在保护被告人。但是,惠特曼教授将其历史追溯到数世纪之久的基督教神学和普通法的历史,揭示出其最初的关切乃保护陪审员的灵魂。在基督教传统中,一个人如果心存怀疑但判决一名无辜的被告有罪,他就犯有致死的罪孽。只要他们的怀疑不是“合理的”,那么,为自己灵魂而忧心忡忡的陪审员就能确保自己安然无恙。《
《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梳理了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具体探讨了主观违法要素的范围和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并主要借助法定目的犯与非法定目的犯的分类平台,就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进行了全面研究,最后以主观要素的证明难为问题意识,探讨了主观违法要素的确定与证明问题。
本蓝皮书共分为“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本情况”“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保障及存在的问题”以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四个章节。其中对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现状、犯罪特征、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实名制”背后的“记名制”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开户模式,发布了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十大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建议与对策,包括提出制定专门的《信息通信消费者保护条例》以及设立“国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周”活动等。
《刑法哲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是道格拉斯·胡萨克教授的扛鼎之作;是由作者以前发表在诸多哲学期刊、法律评论和书籍中文章的章节组成。其中,很多文章已引起法学教授们的注意,还有很大部分的文章则已为哲学家所熟知。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四篇,一是刑事责任论,二是罪过程度论,三是辩护事由,四是刑罚及其正当性。
本书的体例采用“案例介绍 评析与思考”模式。为了把案情说透,不遗漏每一个重要的细节,案例介绍部分也力求详细、具体。本书精选了典型意义的 24 起犯罪案件,案件原始资料大多来源于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为了说明相关的问题,作者按本书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编。评析与思考部分,作者运用了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对案例进行解读与剖析,以期更准确地揭示犯罪的原因。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考察清末法律改革运动为起点,直至民国时期的近代刑法立法演变的历程,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深入把握中国刑法发展的历史规律,并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刑法立法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长达七年时间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纂,《中国近代刑法立法文献汇编》一书终于面世,期望对促进和丰富中国刑法立法理论和实务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预防职务犯罪地方立法及相关文件汇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省级立法机关通过的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或决定,共计21部;二是地市级人大制定的有关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规章制度,共计25件;三是高检发布的有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共计1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