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目的研究:立法目的和诉讼制度的耦合与差异》行政诉讼作为国家司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特殊实践活动,是将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所蕴含的立法目的付诸实现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行政诉讼制度比喻为一部机车的话,行政诉讼目的就是这部机车的方向盘,它决定着行政诉讼制度运行的轨迹。因此,正确理解行政诉讼目的,对于指导行政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行政诉讼目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之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目的哲学关于“一”和“多”的关系之理解,作者提出,我国行政诉讼目的应定位于“保障公民权益”,行政诉讼制度的其他几项目的要素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或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附随效果而已。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对我国现行《行政诉讼
这本《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1年第4辑·总第48辑)》是“中国审判指导丛书”之一,全书收录了“建筑行业劳动关系的确定及相关争议的处理——兼论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小额诉讼程序构建问题研究”等内容。
《刑事证据法学》以个人独著的形式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在刑事证据法领域的研究成果,使教科书具有了高端学术含量,体现了思想性、前沿性、实践性。本教材汲取同类教材的经验和精华,同时具有中国当下的问题意识,整合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融为一体,限度地反映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版根据院等部门关于《刑事诉讼法》以及刑事证据法的解释,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不少典型案例。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研究》在撰写过程之中体现了内容新、实用性强和雅俗结合的特色。其中,内容新是《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研究》站在时代的前列,以新视角新眼光去审视当今刑事诉讼程序的有关问题,在撰写全书的过程之中选用的法条来源于新的法律文件。实用性强是全书以“法律在于实用”为理念,将法条和实际紧密结合,使法条生动形象,也使得全书实用性强。雅俗结合则是《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研究》虽然是一本学术性,但是语言的通俗化风格明显,论述的法条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
《行政诉讼调解》力求全面、准确、深刻地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进行剖析,从行政诉讼调解基本理论入手,对行政诉讼调解的内涵、性质与定位,理论基础,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行政诉讼调解》还特别重视比较研究,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关理论和实证法进行了细致比较,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目标模式、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立法架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立法设想。这些建议和设想对《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民事诉讼办理规范与技能》是“中国律师执业技能经典丛书”之一。本书介绍律师代理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些知识、流程,揭示律师代理民事诉讼的某些技巧、技能,归纳律师代理民事诉讼可能涉及到的一些法律、规范,展示律师代理民事诉讼碰到的一些典型案例。作者从接受委托、庭前准备、法律援引、庭审参与技能、庭后工作要点、二审及再审代理、执行代理几个方面对民事诉讼的全流程做详细讲解。本书附带了大量的文书范本、典型案例、技能揭示及法规链接,是民事诉讼律师实务工作中的一个极好指引。作者并不强调“雕虫小技”,而是寄希望于以本书为起点,帮助初级律师实现执业行为的规范与业务技能的成长,助推律师不断开始新的思考、论争,不断修正对法律的理解,不断增加执业的技能,从而获得律师的“大智慧”!
《物权诉讼:原理与实务》以解释论为基本立场,以解决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为导向,以物权诉讼为主线,以体系化的物权法原理为分析工具,按照“物权观念物权保护确权之诉物权变动”的基本思路,全面而系统论述了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内容,并在充分尊重本土资源和已有法律智慧的基础上,通过与域外法制相比较,总结了我国物权法的基本特点。
本套丛书为开放式,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批次、有计划的完成编写出版工作。首次推出7个分册,分别为:刑事卷、民事卷、商事卷、知识产权卷、行政卷(包含国家赔偿)、执行卷、立案与诉讼服务卷。每一分册围绕相应审判领域中存在的疑难、复杂、新型问题展开,给出解答精要,统一裁判尺度、指导审判实践。我们会根据司法观点的更新及实践需要对已出版书籍中观点予以修订,并适时推出刑事、民事、行政等审判领域某一专题的分册。本套丛书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达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问答为体例,内容精炼、使用,内容精炼、使用方便。二是以疑难问题为对象,统一裁判,回应需求。三是以一线法官为编写主力,上下协同,汇集智慧。
《进退之间:证据不足不起诉实务研究》主要从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这一制度赖以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体现的价值理念,又从无罪推定、罪刑法定、证据裁判、诉讼经济等视角检视证据不足不起诉制度,以更加深入理解证据不足不起诉的价值,为贯彻该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同时特别关注了现存立法中公诉证据标准对证据不足不起诉运用的影响。我国基本上采用审判中的定罪标准作为提起公诉标准,但出于检警关系、检法关系等因素的考虑,若干证据充分性存在争议的案件被起诉、留有余地的判决始终存在,其中不乏误判。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庭审方式、证据规则、舆论影响、外部干预等多种因素;通过对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类型化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实践中存在证据不足不起诉与其他类型不起诉替代使用、部分证据不足案件依然被提起公
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熊红文的《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从公诉技巧到公诉理念》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公诉人是由优良的公诉执法理念和公诉工作理念炼成的,,是用忠诚和汗水铸成的。红文的这本书中,对公诉人应当树立什么理念及如何践行这些理念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涵盖了公诉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公诉理念思想体系,是目前专门研究公诉理念方面一本不可多得的益著。
《诉讼诚信论》一书,从古罗马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伦理学到经济学,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法学理论到司法实践,作者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视野开阔,富于创见。虽然全书围绕着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及制度,但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内容而言,都并未被学科的划分所束缚,而是在各种研究方法及各学科门类之间游刃有余。
《行政诉讼实务指引》由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审判长蔡小雪、甘文共同撰写,对行政法理论框架集行政诉讼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对行政审判时间及行政法律制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现有的行政诉讼法理论一般偏向于法条释义,而《行政诉讼实务指引》对行政诉讼法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全新的构架,尤其是摆脱了长期附属于民事诉讼法的理论缺陷,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行政诉讼法理论书籍。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交互诘问制度之展开,面临所有犯罪证据必须在法庭呈现,接受检验与挑战。侦查中榆察官不仅要有“发掘事实”能力,并要有在法庭搜集尤暇疵证据“证明事实”的能力,此为保障人权成为普世性价值下无可规避的责任。今后科学证据论证势将成为地区法庭攻防胜负之关键,为正确理解物证及法医学鉴定结果之证据价值,充实刑事鉴定与刑事证据法知识,已是审、检、辩、警刻不容缓之要求。本书尝试建构联结法律与科学之桥梁,以一位法律人的观点,探索科学证据在司法实务应用之诸项课题。内容探讨以人身为主之科学鉴定与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