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社会和谐的纠纷解决》是一项有关纠纷解决机制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对策性的研究报告,旨在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全面认识中国社会的纠纷及其解决状况,清晰概括各类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明确提出改革完善的政策建议以及合理配置纠纷解决机制的方案,从整体对纠纷解决机制进行重构。
行政诉讼无非涉及审判程序、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三个基本方面。《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与原告资格》和《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与法律适用》两书正是按照这种结构安排的。前者对审判程序未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只是对当前争议问题较多、情况较为复杂的行政行为可诉性及原告资格两大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涉及世贸组织规则的司法审查问题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行政审判的新领域,本书结合有关司法解释,对此作出了专题研究;本书还对当前审理行政许可案件等广受关注的审判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考虑到现有行政诉讼著作对行政诉讼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论述较少,或者对实践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后者紧密结合审判实际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
开拓性:是部以刑事诉讼原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理论性:以思辨和比较的方法,诠释体现刑事诉讼规律的理念和原则,注重刑事诉讼法理的阐释。系统性:以刑事诉讼理念为精髓,以原则为主线,以诉讼要件与构造为基本分析框架,以诉讼程序中的理念和原则为归宿,是对刑事诉讼原理的系统研究。前瞻性:运用刑事诉讼原理,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上提出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完善的方向,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性:资料翔实、新颖,作者阵容强大。
本书是在反映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以及近年来新出台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信访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并总结我们教学科研成果及借鉴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本书能正确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以为广大读者学习、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提供较大的帮助。本书可供法学专业学生、行政法教研人员及实务工作者等使用。
如何提高调解能力,在诉讼中通过调解化解纷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总结出规律性的经验和系统化的策略技巧,我们把调解过程分为准备阶段、进行阶段和最后阶段。每一阶段调解工作的重点不一样。在准备阶段,重在分析纠纷,找出案件的症结所在,确定合适的调解参加人和调解时机;在进行阶段,关键在于运用适当的调解方法,促使双方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在最后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如何突破调解中的障碍,择优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并非每个案件的调解过程都可以清晰地分为这三个阶段,我们这样划分是为了尽可能地展现出调解的过程,也便于分析总结调解各阶段的经验与理论,希望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抗诉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厘清抗诉制度的概念、价值、理论基础等基本理论入手,回顾了我国抗诉制度的历史沿革,对刑事抗诉、民事抗诉、行政抗诉这抗诉制度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并就抗诉制度的发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是《抗诉论》的特色。
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熊红文的《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从公诉技巧到公诉理念》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公诉人是由优良的公诉执法理念和公诉工作理念炼成的,,是用忠诚和汗水铸成的。红文的这本书中,对公诉人应当树立什么理念及如何践行这些理念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涵盖了公诉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公诉理念思想体系,是目前专门研究公诉理念方面一本不可多得的益著。
提高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质量,最关键之点在于有一部高水平的教材。近年来,各种民事诉讼法学的本科教材已有不少,但高水平的研究生教材则相对阙如,为此,我们组织全国有关高校从事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编写了这本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教材。本书的作者在民事诉讼法学的某些领域都有自己的独到研究成果。因此,《民事诉讼法专论》就整体而言,不失为一部具有较高水准的研究生教材。本教材具有如下两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前沿性。本教材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成果,并力求做到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二是专题性。本教材一改过去教材注重内容完整性与全面性的特点,从民事诉讼法学体系中提炼出我们认为较为核心的十九个专题对其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体现出鲜明的专题研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