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测试”丛书专为法学专业学生掌握法律专业知识、锤炼法学思维、提升法学应试能力而精心设计,本着“教学结合、寓学于练”的思想来编写。 本套丛书一版以来已一年有余,在这段时间中,我们收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来电来信,其中有对图书提出宝贵意见的,也有对图书答案进行探讨的,但更多是对书的设计及内容的肯定。我们在获得这种好评并略感欣慰的同时,感受更多的却是压力。为了满足读者新的需求,我们对本套丛书进行了再版。在继承版优点的基础上,对原书的内容又进行了深加工和精提炼。再版相较于版和市场同类其他图书,特点主要体现在: 首先,体例设计更新、更权威。本次改版依然主要参考*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版本内
本书内容有仲裁立法;仲裁规则;UNCITRAL 仲裁规则和示范法;重要国际商事仲裁的重要等。
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扣人心弦的国际事件,以及此起彼伏的国际纠纷,它们不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更是国际法展现魅力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国际法,中国公民更应对国际法有所了解。 ????《日常生活中的国际法》选取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事例与问题,如中国公民在国外的外交保护、国际航班上的行为规范、公海邮轮赌博是否合法等等,以百姓叙事的方式,为大众展开一幅国际法立体画卷,轻松讲述被你、我、他所忽略,但却与你、我、他密切相关的国际法知识。
本书中笔者把“引渡”与“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力图透过国际引渡合作的形式,探寻和分析有关规则的法理根据以及与各国基本法律制度的内在关系。书中贯穿的基本思路是:现代引渡规范的发展已经使引渡不再具有政治或者外交合作的特点,而使其获得国际司法合作的性质;引渡合作的主体是有关国家的司法机关和严格依法行使职责的国家行政主管机关;与引渡有关的审查、决策和联系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规则;因此,引渡合作不仅接受专门的国际法规范的调整,而且必须依靠相应的法律制度,以使前一类规范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或者使其具体化。因此,引渡应当是一种法律制度,一种跨学科的,融国际法与法、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身的法律制度。
国际法领域在短期间内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简明定义为“满足当代的需要,且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该定义综合考虑了代际公平以及地球产能和自然资源有限的事实。 本书是海牙国际法学院课程选集。本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回顾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阐明其涵义,并评价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其次,阐述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原则;最后,评价在里约、约翰内斯堡和世界首脑会议文件的推动下,目前国际法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所有领域所达到的平衡与综合程度。
本书建立在以主权为核心界定国际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强调国家对于投资者的管理调控、国家之间对投资问题的协调、国际组织对国家的约束以及投资者在国家行为的主导之下作出的反应。在编写方式上,注重以学生的认识思路为叙述的逻辑主线,强调学生本位,试图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开放性的观念和导引讨论、建议阅读的体例,既注重基础概念及核心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为在这方面具有兴趣的同学拓展眼界、深入思考留下了空间。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法学本科专业和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使用。
人口贩运是一项古老的犯罪,在今天又死灰复燃,呈现严峻态势。作者认为,《联合国禁止人口贩运议定书》既是打击跨国犯罪的武器,更是促进人权保护的根据。人的尊严是预防和打击人口贩运、帮助和保护被害人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根本。纳入人权的视角是议定书的亮点。以被害人为中心构建反对人口拐卖工作机制,加强预防机制建设和国际协调与合作,全面应对人口贩运,这是议定书向各缔约方要求。议定书在解释和适用方面强调不歧视原则,并且要与国际人权法等相互补充,从而使国际法作为一个整体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健康和尊严。议定书自2010年起对我国生效。实施议定书,需要进一步修订立法,建立和完善反拐工作机制。作者强调,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实现软法之治、软规则之治是实施议定书,加强反拐工作的新趋势。在这方面,我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