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 选 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 民主 和 独裁 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
本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政治学通识》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入门读物。这部书正是为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的。通过《政治学通识》,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学领域的重大议题、主要理论与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养成健全与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 这本书不是针对具体某个话题,而主要是进行政治学基本知识的普及,接地气地告诉读者 政治学 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为什么重要、普通读者又怎么样参与政治和怎样用政治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身边的政治学问题。 推荐阅读: 政治学十五讲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
本书试图以自然法学说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从自然状态出发,批判封建极权制度,主张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国家基于契约、立法权为高权力、国家权力分立和人民有权反抗暴政等。本书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
本书是博弈论的经典之作,作者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人们相互作用越频繁,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关于书名,所谓合作的进化,也就是说,合作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 进化 才能达成。在这个进化过程中,人们通过学习、试错逐步向合作演化。书中对于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不要嫉妒,不要首先背叛,对合作和背叛都要给以回报,不要耍小聪明,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合作,促进合作的进化,通过进化而逐步成熟,*后达到 合作 与 和谐 。这也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作为地缘政治研究的领军人物,布热津斯基在本书中权威地讲述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欧亚各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纠纷,对几个关键性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国家和地缘支轴国家在欧亚大陆的地位、发展前景、政策走向以及同美国的利害关系作了分析和判断,书中有关中美关系的评述篇幅较大,其中的分析发人深省。作者一再强调,发展美中关系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美国大多数决策者也主张通过积极和建设性的接触政策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他在本书中的全球战略构想将欧亚大陆视为关键地区,中国也处于美国对欧亚战略中的关键地位。这本书对于热衷于国际问题分析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是一本的好书。本书也是地缘政治领域的代表性著作,经过20余年的市场检验,其阅读价值经久不衰。当下世界战略格局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此时本书更能带给读者们很多
*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是卓越的军事家、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是战争规律和战略的探寻者、成功者。*在经济发展理论和战略思维上,也有着独到精辟的看法和论述。在他的有生之年,他领导的经济建设发展实践,有着许许多多的奇迹产生,积累和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成功经验。而且,这些奇迹和经验,都是在十分恶劣的战争环境,在被西方列强包围、封锁的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我们把*誉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伟大开拓者,称他是一个十分有造诣的经济专家和经济学家,也是非常适宜的。在*逝世时,缅甸《劳动人民日报》有文章指出: *的思想和智慧是正确的 对于*的作为和思想,虽然有些人不一定赞同,但没有人能对他为中国人民所做的辉煌贡献提出异议。 辉煌贡献肯定应当包括对经济建设发展方面的贡献。*的
《民主的细节》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 美国的民主 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 你听说美国标榜言论自由,但你知道有政治正确这个底线紧箍咒吗? 你听说美国政府权力巨大,但你知道 公款公用 都要纳税人监督吗? 你听说美国进行反恐战争,但你知道前司法部长一次次为萨达姆辩护吗? 你听说美国妄图称霸全球,但你知道民众为了帮助巴西农民甘愿买昂贵的咖啡吗? 你听说美式民主只是谎言,但旅美学者刘瑜以其老辣、诙谐、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发生于美国政治、法律、经济、福利、教育中的真实小事儿。民主到底是意识形态的幻景还是柴米油盐
本书对自由概念做出了经典而全面的阐释,是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自由主义的 圣经 ,成为政治哲学和思想史上历久弥新的不朽之作。 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诸多作品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本书的目标是为其力主一条简洁明确的原则,即:人们若要干涉任何个体的行动自由,其唯一正当的目的乃是保障自我不受伤害;反之,违背其意志而不失正当地施之于文明社会任何成员的权力,唯一的目的也仅仅是防止其伤害他人。通过划定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限,穆勒维护了珍贵的个人自由。 书中还探讨了诸多议题:允许不同意见展开自由争论的益处、个性自由发展对人的重要意义、防止官僚主义主宰政府等等,涉及宗教信仰、思想、言论、个性各个方面,给人以深刻启迪。
塞缪尔 亨廷顿是 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知名和*受推崇的政治学者。 本书是以美国为背景对政治观念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问题作答。作者考察了自由、平等的美国理想承诺与美国政治真实表现之间的持续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美国人对权威的敌视态度,解释了政府运作的真实机理,提出了改革运动形成的新理论。本书旨在设定一条考察美国政治的路径,凸显那些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提供一个研究视角,从某个角度解释美国何以既有如此之广的政治共识又有如此之大的政治冲突。 如作者本人在书中指出的: 这本书旨在提出思考美国政治的一种方式,强调某些时常被忽视的因素,并提供一个解释的视角,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美国既有如此多的政治共识,又有如此多的政治冲突。 本书曾获美国出版协会*社会科学著作奖,是了解美国政治的***
在这本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 盛期现代性 时期。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着重讨论了极权的增长、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破坏、核冲突与大规模战争等问题,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无论是对于专业学者,还是对于一般读者,《现代性的后果》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知名社会学家齐格蒙 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的理性走向*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存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什么是主体性?》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 萨特1961年12月在罗马应葛兰西学院之邀讲学的记录整理而成。当年的课堂记录尤其是萨特与现场听众讨论的部分,五十多年后重获发现,2013年在法国出版,主体为题为 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 的报告,同时收入数位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如Enzo Paci, Cesare Luporini,Galvano Della Volpe)与萨特讨论的文字。并由Michel Kail与Raoul Kirchmayer作序言 意识与主体性 ,跋文是詹明信的 萨特的现实意义 。 主体性 是萨特强调的重要概念之一, 什么是主体性 这一问题因为与当代批评理论中针对 主体 的讨论相关而重获重要性。自1930年代以来,主体性问题就困扰着萨特。萨特认为,正是人的主体性给了我们在生活中选择走自己的道路的能力。因为并不存在客观的标准、客观的价值,也不存在确定的决定我们是谁或我们是什么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至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他提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故而,人类社会生活怎样安排与组织才是公平合理的,即所谓 正义 ?便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政治学虽然是许多学科中较为晦涩难懂的学科,但也是普通人应该了解的一门重要学科。《政治学》一共分为八卷,在书中,作者系统地提出了人类社会中的基本政治问题,并进行深刻阐述与解析。如论述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本书是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被视为政治研究体系的典范。
面对两个候选人:一个主张优先发展经济,一个主张优先保护环境。手中的那张选票,该支持谁? 面对一场战争:一边是美国总统布什,一边是独裁领袖萨达姆;一边是背井离乡的美国大兵,一边是无辜被戮的伊拉克平民。其中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断? 面对一些争论:一边是民主,一边是独裁;一边是金钱政治,一边是权贵当家;一边是现代的文明病,一边是原始的野蛮生活 其中的好坏优劣,该如何分析? 面对一些纠结:当生态问题突破国界,当战略资源宣告枯竭,当非政府组织指责你的祖国,当有人说,民族国家主权即将终结 你会不会感到迷惑? 你是否怀疑自己被误导? 你是否厌恶自己被利用? 你是否想告别政治菜鸟的生涯,振翅而飞,去追逐理性的自由? 台湾中兴大学政治学教授蔡东杰的《政治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经济体表现如此抢眼,能够提供令人瞩目的财富与繁荣,而有些经济体却不能做到这点?不同类型的政府是如何阻碍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 在本书中,奥尔森认为政府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私人契约与个人财产权利的可靠保护,取决于政府要足够强大以保证这些权利的实施,同时政府又要受到足够的限制以避免这些权利受到侵蚀。他在本书中提出的 强化市场型政府 概念是分析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沿性概念,并且为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演变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联邦党人文集》被公认为仅次于《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重要文献,内容围绕1787年宪法的基本架构和制度安排展开。可以说,美国宪法的几乎所有主要内容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说明和解释。 《联邦党人文集》在汉语世界问世多年,近年又出版了若干新译本,但人们对它的阅读却远远不够,且存在诸多误解。如何评价这部经典著作?它在美国宪政史上地位如何?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者撰写了这部 讲稿 。其目的就是要把《联邦党人文集》中晦涩难解的表达尽量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同时,把看似结构零散的文本勾连在一起,让读者掌握其内在的逻辑框架,领会其整体的思维脉络。此外,这部《讲稿》还为读者理解《联邦党人文集》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作者选择其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制度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重述与阐释,试图
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农民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l年2月,发生的喀琅斯塔得水兵叛乱虽然迅速平息,但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面对危机局势,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本书收录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关于租让问题的报告》、《论粮食税》、《论合作社》等重要文献
本书是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研究的经典之作,论述了这一问题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本书第2版新增了相关地图,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就业机会有限、经济资源匮乏的国家,人们往往希望到其他国家寻求更好的生活。对于那些来自饱受不公待遇、歧视甚至更糟境遇的国家的人来说,这种愿望尤为强烈。然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给移民迁出国和接受国都带来严重的问题。 西方民主国家应该如何应对数以百万计希望在其社会中定居的人?经济学家和人权倡导者倾向于淡化移民对东道主国家文化和人口结构的深远影响。《我们中的陌生人》试图在移民权利与民众的合理关切之间寻求平衡,为这场争议提供一剂现实主义的清醒剂。戴维 米勒主张,民主国家有权控制其边界,并决定未来人口的规模、结构和文化构成。 米勒将移民问题重新界定为一个政治哲学问题,探讨国家内部的民主如何与境外人士的权利相协调的问题。一项公正的移民政策必须区分难民与经济移民,并确定这两类移民在被接纳后能
《政治的神学》收入卡尔 施米特经典作品五种:《教会的可见性》《政治的神学》《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政治的神学续篇》《价值的僭政》;均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 法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欧洲的法学传统与基督教神学有内在关联,施米特借助 政治的神学 这个提法,力图在现代语境中保有欧洲传统的法学品质。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施米特法学思想的基本信念所在。 《教会的可见性 经院学思考》乃施米特一系列政治法学论著的滥觞,关注的是基督教教会建制的政治形式意义。 《政治的神学 主权学说四论》讨论的是政治法学意义上的公法问题,在现代语境中进一步阐发了博丹 主权就是谁决断非常状态 的著名论断,已成为20世纪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的经典文献。 《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讨论政治制度建构中的 代表 问题,从韦伯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