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不但鲜明的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进行了独到的分析,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国家与革命》是*完整集中论述国家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就其基本立场和方法来说,启发和指导意义是深远的。
《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不朽名篇,也是卢梭代表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国家则是自由协议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还认为,一切主权和立法权都属于人民的集合体,政府只是这个集合体事务的执行者,并不拥有主权;一旦政府滥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正是由于这些观点,本书一经问世便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 世界解放的呼声 。
Array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权力论》围绕权力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罗素从分析权力欲入手,论述了教权、王权、革命权力、经济权力、支配舆论权力等各种权力形态,以及权力与政体、权力与道德、权力与组织和个人的关系,认为人对经济的需求尚可得到满足,但对权力的追求则永不满足;正是对权力的无止境的追求,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探索权力欲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找出规制权力的方法;只有节制个人、组织和政府对权力的追求,才能真正实行民主制度,防止战争,保障个人自由和平等。
为进一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中宣部组织编写了2023年通俗理论读物《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该书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联系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对17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实践指引、光明前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比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数据翔实,图文结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可作为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辅助读物。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汉译名著本13)》是巴枯宁的主要著作,是他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他是从无政府主义立场来反对当时马克思的国际组织。这部著作有三个特点: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鼓吹建立一个全世界范围的自上而下的人类自由联盟。消灭所谓 资本主义文化 ,建立一个包涵各民族、各种语言的广泛的人类文化圈。反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把马克思学说同卑斯麦主义混为一谈,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建立泛斯拉夫联盟,以此来反对德国等中西欧国家。作者通过对19世纪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件的评述,反复论证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论点:国家是主要祸害。作者主张,无产阶级一旦掌握了国家,就应当立即把它当作人民群众的永久监狱加以破坏。他的无政府主义理想是:破坏一切国家,消灭资产阶级文明,在一切国家的废墟
《吴子》自战国后期就已成为与《孙子兵法》齐名,传播*广、影响*的兵书经典。今本《吴子》共三卷六篇,定型于北宋元丰年间的《武经七书》,基本采用对话体的方式撰述而成。全书紧紧围绕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八个字展开,强调 内修文德 的治国理念,探讨战争的起因与的分类,提出 以治为胜 教戒为先 的治军思想、 总文武 兼刚柔 的将帅论,以及 审敌虚实 因形用权 的战术指导思想。《吴子》既有思想深邃的 文德 主张,又有丰富多彩的 武备 理念;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又有灵活机动的战术设计,在不少方面丰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战争理论成果。 《司马法》是目前流传下来*早的军事著作。宋代列为皇家钦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古代将校书。清康熙年间朝廷从 七书 中精选出三本,《司马法》入选其中,成为《武经三书》之一,
本书写于1936年,既是拉斯韦尔本人的一部早期代表作,也是行为主义学派在这一时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该书之所以被认为是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作,就在于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提出,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
20世纪初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历经百年起伏,遭遇顿挫,却又为何在90年代重新复兴,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潮? 英国社会学理论巨匠安东尼 吉登斯对这一思潮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他认为,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存在着 第三条道路 ,即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发展的现代版本。 第三条道路 改变了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分配方式,重视市场效率,主张建立世界性国家、实行文化多元主义等,为西方福利国家的转型指出了可能的方向。它超越了传统的 集体主义 和 个人主义 的二分法,转而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他看来, 第三条道路 才真正代表了社会民主的凤凰涅槃。
本书为十九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 密尔所著,中心内容为论证代议制是理想的政府形式,但书中也指出代议制政府可能产生弊端及其危险性。作者还从当时英国的政治实践出发,主张改革英国议会,扩大选举权,提高妇女的社 会政治地位,这些主张在当时都产生过积极作用。本书对研究政治制度仍有参考价值。 本书的特点不在于论述政治理论的抽象原则,而在于论证了有关代议制政府的各种问题,这给该书以重要意义。直到现在,西方国家把这本书看作研究议会制政府的书,对于我们研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参考书。
本书选取30余个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聚焦隐形变异问题,分别从案例评析、警示意义、监督执纪要点和处理依据四个维度,结合党纪法规进行剖析,重在警示教育。
意识形态问题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在引领思潮、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强大支撑作用,决定着国家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本书从意识形态的功能入手,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问题与经验,分析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对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意识形态问题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本书高屋建瓴又主题突出,切合实际又通俗易懂,对于当前广大党员干部澄清对意识形态的错误认识、加深对意识形态了解、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学界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后续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主题,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以及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重点抓好的十一个方面的工作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专题研究,对广大领导干部和读者进一步系统了解新时代法治建设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全国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念信心、提升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具有一定的帮助参考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正面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经典文献。本书详细介绍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和文本内容,重点阐释“新世界观”哲学、唯物史观原理和共产主义理论。本书力图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激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穿透力和强大生命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世界中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构逻辑,深入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不断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本领。
休谟的政治论文首先收集在1741年和1742年分作两卷发表的《道德和政治论文集》中,当即引起人们的广泛赞赏。1752年发表《政治论》专集(实际上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经济论文),使他不仅誉满英国,而且驰名全欧。本书所收文章均选自上述两书。 这些政论文,颇有特色,思想主张自成一家,博引史实,富于哲理,笔调模仿略早于他的英国散文家约瑟夫 艾迪生,既似论说又带有小品随笔的风味,写得亲切生动、启人思索。当时流传颇广,影响较大,据说对后来的法国革命领袖和美国开国元勋们均产生过一定影响。不过休谟的政治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较为复杂含蓄,颇难简要概括。
当增长遭遇瓶颈,人们能指望人工智能和奇点带来转机吗?当全球化发展前途未卜,还有哪里能发掘到新的价值和机遇?当年轻人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已经显而易见,何种机制才能保障最起码的平等?本书从人类史的宏大视角出发,指出目前正处于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三个重要转折点,即将从“增长和扩张”阶段迈向“成熟和稳定”阶段。作者通过梳理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科学观的发展历程,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深入阐述了应如何克服经济、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诸多困境,并详尽地展示了“后资本主义”时代最理想的社会图景。作者认为日本作为全球率先步入人口减少社会的国家,理应在经济、社会保障、人与社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及生死观和价值观等多个领域探索新的可能,相信我们也同样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启示和思索。
《人民的选择》作为美国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为大众传播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第3版)》通过对1940年美国大选中的民意进行研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媒介效果、人的社会属性和选战期间的人际联系,提出了在今天新媒体时代越发受重视的“两级传播流”和“意见领袖”等概念,从而成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奠定了主要作者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作为”工具制造者”的传播学先驱地位。
《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修订版)》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