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了毛泽东1936、1939、1965和1970年同斯诺的4次谈话以及毛泽东同海伦·斯诺、詹姆斯·贝特兰、斯坦因、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人的多次谈话和有关谈话的背景资料。以上谈话均为毛泽东口述,1936年谈话还经他本人审阅过。这些谈话讲述了毛泽东自己的革命经历,对当时的许多重大政治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作了科学的预见,十分难得,极为重要,公开发表后引起轰动,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然是认识、研究这位伟大巨人的重要依据。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 权力斗争与和平 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 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简明版缩减为二十五章。
概括而言,政治学涉及两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前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后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维持。本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政治学的重要概念、方法和理论,包括政治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历史与现状、途径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政治研究的多种视角,包括政治价值体系分析、权力分析、合法性分析、结构分析、制度分析、文化分析、行为分析、决策分析、国际分析、发展分析等内容。2004年初版,2013年二版,此次修订出三版,适当增加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宗教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独有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自杀论》是埃米尔 迪尔凯姆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 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现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它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重大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埃米尔 迪尔凯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一位著
克鲁泡特金,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活动家、理论家和杰出的地理学家。本书名是对克鲁泡特金的全部社会思想的概括。在书中作者表达了对于理想的自由社会的憧憬和对于当时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憎恶,并描绘出一幅自由社会的美好图画。他企图通过从实际生活中搜集来的大量事实向人们证明这种社会的实现是可能的。然而,作者的理想终究只是一种空想,他所设想的一套改革措施也只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本书是中国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及政治活动家、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张君劢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全书主要是对钱穆先生所著《中国传统政治》一文的批判,针对钱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 非专制论 的逻辑、论点、论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并且对中国传统专制君主政制进行了理论性分析。 张君劢先生的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钱穆观点的批评,而且是以其深厚的哲学和宪法学的学术素养来批判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剖析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之得失。虽然 张钱之争 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这两位哲学大家的著作对后人仍具有重大影响力。
本书是对李维的《罗马史》前10卷的评注,是古典共和主义的滥觞。马基雅维利在本书中论述了他关于政治、道德、命运和必然性等重大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历史教训。在本书中他告诫共和国的公民、领袖、改革家和奠基人如何自我治理,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避免腐败。书中讨论了古代与现代的共和主义,尤其可以看到他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密切关系,也涉及了他对基督教的批判,显示了他本人对自己时代世俗化与现代性的看法。 在此书中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初有体现,对卢梭影响较大。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多次引用马基雅维利的著作。《论李维》无疑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从 政治诗 而不是仅从文学的视角发掘毛泽东诗词,才能更深入理解毛泽东诗词深刻的思想内 涵,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毛泽东的战略思想。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战略解读,可发现其中贯穿着毛泽东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审美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对中国地缘政治的思考及其运用、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略,以及关于中国统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外交原则、继续革命等思想的脉络。可以说,革命和斗争是贯穿毛泽东诗词的主题,唯物主义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是毛泽东诗词的底色。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上卷 城邦与世界社会 包括 关于城邦的理论 和 关于世界社会的理论 两编,着重梳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
本书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的第三版。本书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新版的《西方国际政治学》更多地将重心和精力放在国际关系理论史的概览和评析上。本书可以看成是一部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简史,但它又不是单纯的编年史,而是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记叙西方国际政治学80年以来的演进过程,包括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成就和问题。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作者还列出了21世纪国际关系研究中十个方面的新进展、难题与探索,对启发当前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是布尔迪厄于法兰西公学院开设课程 论国家 的讲稿,横跨1989 1992三个学年。《论国家》的重要性在于布尔迪厄对一切统治形式所特有的社会学关注,而在各个场的生成及运行中,国家都在场。布尔迪厄设想的总体理论要求对国家做一种专门的分析。国家既不能化约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权力机器,也不能化约为消除冲突的中立场所:它在强烈分化的社会中建构了整个社会生活所依赖的集体信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国家 被布尔迪厄视为典型场域,甚至可称为 元场域 ,该场中斗争的关键是确定不同的场(经济的、知识分子的、艺术的等)应占据的相对位置。 本书中,布尔迪厄将其核心概念如 场 象征暴力 习性 再生产策略 等逐一应用在对国家所做的发生社会学分析中,力图揭示国家行政机构的运行原理和组织逻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现代国家诞生模型。
本书是当代人类学反思的经典理论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出版后的几十年里,它成为国际人类学界引用得多的一本书,并且在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的11篇论文关注民族志表述中持续存在的认识论和政治困境,围绕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文本写作这一环节,检讨了各时期人类学民族志的经典文本,并开放性地指出了将来民族志写作及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 本书引发的讨论使人类学重新定义了许多重要问题,如田野工作应由谁来做、如何做,应研究什么主题,激发着人类学的想象力。现在看来,《写文化》确实已经成为人类学界讨论后现代主义和民族志表征的标准参照点,通过从根本上质疑所有的人类学经典,成为了经典本身。
战争、选举、犯罪、税收、贫困等政治和社会议题总能引起两派人针锋相对的论战。有心之人不难发现,同一派人在主题相距甚远的议题上也总会站在一起。其中原因为何? 托马斯 索维尔认为,一切论争归根结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的观念的冲突。所以,对人性持有相同观念的人,无论身份、财富、价值排序相差多大,在论战中总会选择同一阵营。 在本书中,索维尔以人性的观念为尺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左-右政治光谱的全新谱系,几个世纪以来流行于世的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纳粹主义等都可以在这个坐标中找到位置。 观念的冲突是政治论争的根源,它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司法、军事、哲学乃至政治决策,进而塑造了历史。本书不仅以全新的视角不加评判地梳理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更将观念的
本书为作者世纪之交前后十年间的论文结集。全书以 中国 及其 现代 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降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 去政治化 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私、物欲横流的社会,怎么能说 贪婪已死 呢? 四十年前, 经济人 概念和个人主义在西方方兴未艾。人被视为天生的趋利动物,每个个体都会为自我实现而争取自身利益。同时人们相信, 经济人 能获得理解世界所需的一切知识;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国家就能达到善治,人民就能获得幸福。贪婪,各种形式的贪婪 对知识、财富、繁荣的贪婪,被认为是人类奋发向上的源动力。 数十年后,一场金融风暴和一场大流行彻底改变了一切。傲慢的 经济人 概念破产了:人类掌握的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不平等日益加深、个人主义走向,社会陷入了严重撕裂。由贪婪精神开辟的进取道路走入了死胡同。 在本书中,经济学家保罗 科利尔与约翰 凯从社群主义的角度,围绕不确定性和社会凝聚力这两个相互交织的主题,回顾了西方战后
为什么会有战争? 为什么民主制度会失效? 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我们的看法? 美国总统的权力是否过大? 人们为什么要投票?谁来投票? 由迈克尔 G.罗斯金等人撰写的《政治科学(第14版)》将为我们逐一解答。 作者紧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以方法论贯穿全书,同时运用丰富的案例、专栏介绍政治科学的整个领域,探讨了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政体、政治文化、政治沟通、利益集团、政党、选举等政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将思考政治的方式、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政治参与的价值娓娓道来,展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的政治科学,为读者理解政治和政治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政治仪式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精髓所在,历史长河的洗刷未褪其色,反而更令其熠熠生辉。政治仪式对于理解政治实践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政治文化的功能和效果以及政治制度的 理性 和 非理性 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洞见,借用一种戏剧隐喻的叙事手法,以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脉,渐次铺陈出政治仪式的原初动力、外部环境、内在结构、操演过程、 重要变因和理解图式。在跨学科视野和政治学框架下,完成了对政治仪式全过程的系统性分析,构建起一种政治仪式研究的基础理论。对各领域中丰富仪式研究成果的借鉴和融 合,以及对古今中外各种政治仪式案例的精心采撷和整理,令本书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并呈现政治仪式这一主题的广博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