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采用纵横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组织文稿,在历史发展中透视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评价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系列的一部。本书主要由总序、导言、《法德农民问题》原版通释、《法德农民问题》俄文版韦利奇金娜译本考释、译本考证、译本影响、结语、后记等几部分构成,旨在考证《法德农民问题》俄文版韦利奇金娜译本在世界马克思主义传播目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考证研究有哪些成果和不足,考证研究的意义以及思路方法等,让读者了解该译本对推动世界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特别是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有什么意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也是外学者较为重视和经常使用的学术资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该著作中,恩格斯系统而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原因和阶级本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探讨社会结构的内在机制,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时代和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范式转向,即如果说以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重心还是主要落在生产场所(如工厂)的话,那么恩格斯在此处即打开了另一个重要场所的研究,即家庭。由此,也打开了通过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去逐步展开并透视整个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系列丛书》编著者何玲玲。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阐释,并不是在马克思的意义上展开的,而往往只是在旧唯物论层面上坚守其时空观的唯物论立场。这主要表现在:①直观地理解时间、空间的物质客观性,从而同质地看待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即将两者都理解为“自在时空”,以致严重遮蔽了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质。即使有学者注意到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意义及其对自然时空与社会时空的区别,但由于②只是从一般唯物论的框架引申出实践概念,或③脱离自然物质前提来理解实践概念,也仍然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质。究其根源在于:不了解传统时空观的根本缺陷,进而忽视或曲解了马克思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的实质。因此,阐明传统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