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重释马克思哲学这一主题,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目标,把马克思哲学置于一个宏大的理论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展开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并用新的实践、科学和哲学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 常识 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展开、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马克思的 形象 ,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马克思与黑格尔》法文版于1955年问世,英文版于1969年由美国基础读物出版社(Basic Books)推出。该书以文集形式收录了伊波利特撰写的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九篇文章,这些文章被划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黑格尔的生命与存在概念”、“黑格尔的历史概念”、“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以及“真理与存在间的关系问题”,且每一部分都涵盖了二至三个章节。全书对黑格尔的生命意识、苦恼意识以及存在和意义等概念进行了讨论,也对《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尤其是黑格尔早期神学笔记和耶拿手稿进行了整体梳理。
本书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的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创作目前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书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叙述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完成了马克思一生中第2个伟大的发现,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本书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第一次在政治经济学上得到全面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得到充实和发展。本书所得出的革命结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形成目前占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本卷主要考察1875年到1895年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此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构想,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以史学研究证实了社会形态理论,科学预测了资本主义垄断趋势,扩展了《资本论》视野,突出了唯物史观的辩证法向度。他们指导各国创立工人政党,反对机会主义,科学探索无产阶级斗争策略。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论战和研究中日益深化的阶段。
本卷主要考察1895年至1917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围绕第二国际后半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修正主义的论战和斗争,对第二国际主要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着重论证了一些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如罗莎·卢森堡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捍卫和新的探索,也揭示出其历史局限性;深入分析修正主义代表人物如爰德华·伯恩施坦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并揭示其思想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对一些思想家如卡尔·考茨基等复杂的思想发展过程进行具体考察,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
本卷全面阐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全书考察了欧洲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革命风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成就,在思想史的解读中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他们向唯物史观迈进的路径与印记,呈现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和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发新世界观的历程,感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光芒。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了前人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开解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起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理论背景和时代现实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反思,其理论立场与观点可视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延伸与现实追问。当代中国所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对人类解放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举措。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主题,如何准确而深刻地把握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演进史 ,并以其指导现实的人类解放与发展历程,是理论界面临的重大问题。该书选取这一理论主题进行研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外大多数学者对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忽略或淡化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所作出的贡献,即使大多数追随者论述维果茨基对马克思概念、原理的使用都是肤浅、不完整和不正确的。《维果茨基和马克思:迈向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一书力图克服上述问题,首先强调了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并为研究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更加正确的方向:维果茨基用心理学来充实马克思主义,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充实心理学;恢复和发展维果茨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本书主要聚焦维果茨基如何运用马克思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来理解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从而实现激励和指导以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学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学科培养的目的。内容上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一般理论的
该书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写成的一部著作,他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该书以法文写成于1847年上半年,于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本书是由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张雄教授主持的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课题 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史研究 的结题成果,2022年年底获得国家免检成绩。是一本最前沿的理论创新之作,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来梳理和整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遗产。 该书旨在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分析我们较为熟悉的叙事,由此在感性及表象的事实的基础上,再次翻转为新的反思对象,通过对一种 在场形而上学 的文本解构,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原在思想的预设得到显现,为当下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路创新提供必要的思想明证和价值导向,为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获得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支撑,提供学科交叉的重要思路。
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这是人不同于其他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类学意义的人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指选择的自由,而选择本质上就是价值选择,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评价进行的选择。价值论研究本质上属于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于我们以往的哲学理论主要建立在科学认知或知识论基础上来说,价值论研究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理解问题的另一个窗口,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思维空间,使我们的哲学理论更能体现、更能发挥其作为方法论智慧的功能。
本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于19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以及与错误思潮的论战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使马克思主义从众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同资产阶级思想相对立的唯一科学的理论体系。
本卷主要反映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以及苏东剧变中及之后世界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创新成果,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时期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期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探索过程中最后都从“改革”走到了“转向”,教训深刻而惨痛。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在经历低潮后又在积蓄力量,马克思主义重新展示了强大理论魅力和实践威力。
自1902年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研究》一书首次出版至今,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百年来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书将百年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批判史划分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通过对各个阶段理论延展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辩证解析,既揭示出不同时代理论家对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批判理论所作出的贡献,也融通各家批评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期为当代帝国主义批判理论研究提供某种可贵的导引性见解。
本卷主要考察了列宁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科学和思想发展条件,列宁同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派”等错误思潮的斗争及其对列宁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阐述了作为列宁主义基本内容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革命战略和策略思想、科学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帝国主义理论和以“一国或多国革命首先胜利”为标志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内涵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本卷还阐述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和中国的初期传播。
本成果是为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大学课堂而编写的专著。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视野 探讨当代心理学的理论热点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作为兼有自然科学属性与哲学社会科学属性重要学科之一的心理学理论建设的新水平,研究一些有意义的学术发展线索。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发展的新取向为切入点,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建设为主线,以现代心理学的前沿性热点与新思潮问题为分析主体,紧密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开展比较系统而深入的专题化研究与客观评述。这对于重新认识及反思经典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价值,发掘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心理学理论建设的积极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书适用于大学本科、研究生选用。
本书系统全面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演进历程,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历史进行分期,对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勾画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总体图景。除了把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外还对国外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在世界整体层面上探讨了马克思主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演进,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下降或提升的原因,总结了相关经验教训等。
这四本书收录了布哈林生前四部重要的著作,包括:列宁批注版《过渡时期经济学〉》(郑异凡等译)、《社会主义及其文化》(郑异凡译)、《辩证法概论》(孟广钧译)、《时代》(赵永穆译)。 文集勾勒出布哈林一生思想的发展轨迹,涉及到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多个方面。这四部著作中的三部(《辩证法概论》《社会主义及其文化》《时代》)在此之前从未与我国读者见面。《过渡时期经济学》及列宁的批注过去虽在我国公开出版过,但都是以独立形式分别出版,将二者放在一起出版尚属首次。 《过渡时期经济学》是布哈林1920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本书从理论上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规律,分析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书中论述了社会革命时期生产力暂时下降以及在新的基础上发展的必然性;展示了过渡时期城乡关系的根本变
本书中,作者对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就各种辩论(例如围绕“修正主义”的辩论以及革命工团主义的兴起)对蓬勃发展的意大利工人运动的影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见解。具体而言,本书清晰地分析了从第一国际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马克思的思想和作为教义“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被接受的不同层次。作者拒绝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兴工人运动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任何线性理解,而是探索了巴黎公社时期不同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十九世纪后期关于“修正主义”的辩论以及革命工团主义的兴起。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脉络,深入阐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主要表现,从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本书适用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人员,也可适用于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使用。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和学科?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还需要它吗?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马克思主义到底要解决些什么问题? 人民至上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为人类求解放 ,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在现实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无疑有积极意义。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的过程,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使人成为人,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劳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劳动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书稿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产生,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劳动伦理运行机制,劳动异化以及劳动解放与新道德的构建等方面对马克思伦理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书全面系统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包括政党本质和无产阶级政党理论、马恩政党理论演进的历史与逻辑、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崇高理想与纲领策略、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任务与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对马恩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内容,构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对强化党的初心使命、深化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作为党员学习教育的基本教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党建专业的院校师生等的基本学习研究文本。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 中国化 的基本涵义在于: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用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就如毛泽东所说的,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另一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社会实际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人独特实践的经验,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和形式,就如毛泽东所说的: 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 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这也就是 化中国 和 中国化 相结合的过程,前者主要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后者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前者主要是理论指导和运用的过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