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世纪以来,腐败已成为公共机构的特征。然而,直到最近它才成为持续的科学分析的对象、本书作者约翰纳·伯爵·兰斯多夫是德国帕骚大学经济学理论讲席教授,同时是透明国际的高级研究顾问。作为对这门发展中的学科的重要贡献,兰斯多夫的研究显示,深入研究制度经济学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进行腐败交易所必需的制度以及那些有助于抑制腐败的制度。他认为,比起通过惩治来进行遏制,腐败行为者更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作为腐败犯罪搭档的投机主义,以及落得不可信任的名声的危险这就暗示了一种新颖的反腐败策略——“看不见的脚”——由此,腐败搭档的不可信任性带来了诚实和良治,即使是在缺乏良好意图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本书结合了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一流的实证研究,对于关心反腐败改革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可谓十分宝贵的资源
应对和解决腐败问题是实现当今世界政治文明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书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在总结优良传统与汲取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从清晰的历史流变中,对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现状与趋势作出准确判断,既提供了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合理借鉴,也有助于读者感受我国政治文明的历史进步。
中华文明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可见的新黎明腐败是人类公敌,反腐是世界难题。先发国家几乎都经历过腐败高发期,一些“成功国家”随后出现廉洁拐点期,而“失败国家”却陷入“现代化陷阱”,甚至贪腐成灾。人类历史为何会有廉洁拐点?中国廉洁拐点将呈现什么形态?读懂中国,先读懂中国共产党;讲好中国故事,先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以往国际社会解读“中国奇迹”偏重经济治理,忽视政治治理特别是执政党党内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共生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从“立八规”到“反四风”,从网上监督问责到海外追逃追赃,从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到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带来治理腐败原创性贡献与世界级表现。然而,这是改革深水区的“应激反应”,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廉洁拐点?这将会给政治社会生态带来什么趋势性变化?《廉洁拐点》
隐形腐败指难以发现、难以察觉、难以辨别认定,足以让一般公众不容易认识到其为腐败的腐败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房地产交易、新型金融产品等领域的腐败隐蔽性日益增强,手段和形式增多。如何有效治理和防止隐形腐败,扎紧制度的笼子,是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书全面梳理了隐形腐败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期权交易、干股分红、假赌谋利、低买高卖、合作投资等十个方面,对隐形腐败现象进行深刻剖析,每章设置典型案例、警示提示、相关法规栏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理对策和处理依据,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提醒,帮助党员干部认清隐藏在温情面纱之下的隐形腐败及危害,提高党员干部的纪律和规矩意识,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美感和韵味的阅读文本之一。古代文人喜欢用楹联明志,一些官员则用衙署的楹联来张扬清廉,因此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廉政楹联。本书精选廉政楹联三百余副,以原文引题,注明出处、来源并作出简介精准的赏析,便于读者在吟咏、体会语言之美的同时汲取廉政思想。
《左传》有言:“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贪腐误国,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以至于近代学者王亚南曾断言,中国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本书从无穷的欲望、权力的江湖以及失序的规则上中下三个篇章,共48个主题,对我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贪腐行为及其变种进行了条分缕析的阐释,并结合历朝历代的应对策略,再次确证建章立制,制度反腐才是王道。诚如总书记所言,“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管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