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1990年,约瑟夫 奈首次提出 软实力 概念,传统国际政治领域的分析框架就此改写。他让我们认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胜,也取决于谁讲的故事更吸引人。一国的实力不仅包括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来胁迫或收买他国的硬实力,还包括依靠自己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方针来吸引他国的软实力。随后,这一概念不仅被纳入美国一些重大外交政策的考量,也从此走向世界,转变了全世界人民看待权力的视角。 本书收录了三十多年来约瑟夫 奈对中美这两个大国软实力发展状况及其如何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审慎观察。他见证了两国在科技、经济、军事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同时也目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风险以及大流行病等跨国性挑战的升级。他深刻认识到,两国当前的深度相互依存,意味着中美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但紧张
本书以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本次修订的第二版内容前后时间跨度为100年,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等等。 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详尽的评述,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软权力论 地缘经济学 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察、新论点。
前后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人类历史上影响为深远的大国竞争之一。自 冷战总设计师 乔治 凯南首次缔造遏制战略以来,它成为了冷战中历届美国政府处理美苏竞争的指导性战略。并且,保罗 尼采、艾森豪威尔、基辛格等杰出的大战略家在不断赋予 遏制战略 新的内涵和手段。这一嬗变过程在冷战史学巨擘约翰 加迪斯的代表作《遏制战略》中得到了全面透彻且视角独到的分析。 该书视野宏大,是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并且在大战略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建树。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遏制战略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 新面貌战略 灵活反应战略 缓和战略 等各种不同版本的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优劣。 1982年,本书版问世。2005年该书出版增订版,补充了版中缺失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末期的
林彪的飞机究竟是导弹打下来的,还是油料不够迫降爆炸的?如果是打 下来的,究竟是中国打下来的,还是驻蒙苏军或蒙古军队打下来的?当年震 撼世界的林彪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40年,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仍在不断关 注这段蒙上厚厚尘埃的历史,使得林彪事件至今是各大网站论坛上的一个热 门话题。一些人试图 解密 而衍生出各种揣测,甚至以讹传讹。《在大漠 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作者(孙一先)作为中国驻蒙外 交官,曾亲临林彪坠机现场,曾亲自参与中蒙关于坠机事件的谈判,曾奉命 独自回国向周恩来汇报现场情况,并曾与军方负责人共同分析坠机原因。作 者在《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中以林彪坠机事件 重要的当事人身份,解开了林彪坠机事件的层层疑团。
本书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该书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出现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本书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论述的开山之作。作者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次学理论战,为二次大战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作用,国家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
本书介绍了三木清、羽仁五郎、西田几多郎等一批日本现代思想史上的著名知识分子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比 ,刻画了林达夫这位在现代日本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思想家,反映 了这位以 反语精神 为武器的学人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林达夫犹如 密涅瓦的猫头鹰 ,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问时代所面临的难题。因受时局影响,其所用的方式时而直白,时而隐晦。在日本的知识风土中,他独树一帜,大放异彩。他在重大关头做出的决断,体现了丝毫不比同时代西方思想家伯林和雷蒙 阿隆逊色的卓越判断力。 这部传记对我们中国读者而言也极富启示,不仅展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现代日本丰富而精彩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看到邻国最优秀的知识人在东西文化冲突、各种政治思潮对峙中的艰难选择。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本书对东南亚地区各国历史作了概要的阐述,通过对东南亚地区本身发展的实践及逻辑演变过程的梳理,阐明 东南亚 这一名称的由来及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揭示了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把东南亚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变动相联系,同时打通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和分析东南亚地区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其历经曲折、演变至今的发展轨迹。从中读者可以初步了解东南亚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点,鉴古知今,大致理解当今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作为教材,本书的特色之一,是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探讨东南亚的对外交往进程,主要体现在本书始终立足于东南亚地区之于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这一区域的关照,从而超越传统东南亚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视角,尝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本书在回顾权威和主权概念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国际关系中的新概念 关系等级 ,认为国家之间会形成社会契约以将主导国与服从国联系在一起。*终形成的等级制将对各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冲突与合作的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该书主要着眼于美国领导下的当代世界的等级制,作者对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功能与政治秩序的局限性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将 等级 这个概念重新带回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
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上*复杂的关系。中美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严重分歧,既有结构性矛盾,也有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 本书以时间为序梳理了1969-2019年50年间中美关系发展史,重点以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等任期内的中美关系为着眼点,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地阐释不同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本书有创见、有深度、接地气,对于读者了解中美关系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当前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介绍了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海外利益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重点从包含领域、指涉对象、参与主体、十道防线四个角度,阐释了全域全向多元立体海外利益保护体系模型的内涵;并从制度建构、建构要点和运营方案三个角度给出落地方案。同时,本书列举了大量海外利益保护案例,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进入21世纪,美国这个当前世界大国的表现不断令人跌破眼镜 先是在 9 11 事件后出现 过激反应 ,同时发动两场战争从而严重消耗国家元气;后爆发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政治极化、社会分化和经济虚假繁荣愈演愈烈;接着便以穷凶极恶之势发动贸易战,对后发国家疯狂打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更是漏洞百出,2020年大选期间也是乱象丛生。美国究竟怎么了? 作者从马克思所说的 世界历史 起始,立足数百年的时间坐标,提炼出了有关现代大国兴衰演进的深层次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美国这一当前国际体系的主导国,旨在系统分析21世纪中叶以前的美国运势。作者从经济角度观察了美国的实力地位和前途命运,从政治角度探寻了美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因缺陷和体制短板,从社会角度探寻了美国内在不稳定的机理及其对美国运势的影响,进而得出:当前世界正
美国、中国和欧洲是影响国际格局调整的三大战略性力量,研究三者的互动及其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本书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研究起点,认为这场危机加速了世界变局,对跨大西洋同盟的调整与中美欧关系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通过考察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跨大西洋同盟的复杂调整,重视美欧关系调整中的 中国变量 ,构建一个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分析框架,以期展现近十几年来跨大西洋同盟调整与中美欧三边互动的全新图景。
本书主要运用政治学研究方法,以安全情报为切入视角,通过梳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家情报战略报告和国土安全战略报告等,研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具体包括美国法律法规与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的结构,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的传递机制,美国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流程,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联动机制,美国国家安全预警体制机制的演变、改革与发展,美国国家安全预警体制机制的特征,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预警机制评估,主要目标是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和国家安全危机预警联动机制,深入解读美国国家安全预警机制和国家安全体制的运行流程,为我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机制建设、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
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题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亚太经济合作新篇章》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亚太地区应该勇担时代责任,发挥带领作用,坚定朝着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人民日报分别在12日和13日刊发了该两篇讲话全文。该书为此两篇讲话的单行本,
《外交的本质》以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为基础,探讨了外交的本质和永恒特征。作者将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外交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流、代表和国际社会的再造。他们主要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一,外交是一种国际社会的制度而非单个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制度;二,从跨历史视角看,作为国际社会主要制度的外交构建了政治实体间关系而非国家间关系;三,从抽象的层次看,外交是联结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媒介,正是这二者间的不同平衡令外交的形式呈现出时空差异。
本书结合区域国别学教学过程和现实发展情况,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相关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区域国别学与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外语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的课程思政探索、田野调查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史学训练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等,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对在区域国别学一级交叉学科下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突出其多学科联动的优势、促进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本书稿梳理了甲午战争至 九一八 事变期间日本政界、军界、知识界、民众的对华认识,重点考察了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对策,探究该种认识对于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影响,阐释日本对华观与侵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近代日本对华观的流派、特点、规律等。本书稿认为近代日本套用西方原生型及日本型 民族国家 范式作为评价中国的标尺,而不能正确把握中国人民为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的本质及其进步意义,是导致其在看似正确的对华观基础上而错误地采取一系列侵华行动并*终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认识根源与思想鸦片。 本书分为五章,*章在追溯甲午战争前即洋务运动时期日本对华观的基础上,探析日本对于中国民族危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