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 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 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完全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的政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是流动、开放的,多元文化共生、思想碰撞交融带来的进步,贯穿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本书重点研究公元1500 1800年的中西文明交流史,将其置于当时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并做深入辨析。从 西学东渐 时西方知识为古老华夏带来的思想革新,到 中学西传 下东方智慧对欧洲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本书以关键人物研究、重要文本考据、重大事件回溯,勾勒出中西文明双向互动、互鉴互融的多维历史图景;以剖析文明互鉴的内在理路,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以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汇聚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上新台阶。
修昔底德陷阱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概念源自何处?崛起国与守成国是否必会发生冲突?作者格雷厄姆 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系统地回答和解释了上述问题。艾利森从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出发,对历史上发生的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这16个案例包括成功避免陷入战争泥淖的4个案例和以战争收尾的12个案例。同时,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12个通往和平的方法。在本书*后,艾利森将对其观点的质疑提炼为 七个稻草人 (对曲解对方论点的比喻),并直截了当地回应了这七种质疑,他明确指出 修昔底德陷阱并没有宣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艾利森作为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他的这本书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窥美国战略设想的一扇窗。
中亚是我国西部重要邻区,是欧亚板块的内陆腹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也将是构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关键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中亚民族国家和政治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封闭的地缘环境保留下了古老的游牧传统,而处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位置又使中亚不断受到外来强权中心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波斯、匈奴、突厥、阿拉伯、蒙古、俄罗斯等,异族的征服和统治一次次中断了中亚文明的正常发展进程,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成为中亚历史发展的常态。这种特殊地缘环境前提下的社会历史在造就中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塑造了中亚地缘政治的多元性特征。苏联的解体使中亚各国实现了独立,中亚地缘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25年的独立建国历史中,地区力量的成长与域外强权的渗透交织发挥作用。中亚地区政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号传递与信号解读是国家间意图沟通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学者将信号博弈模型引入外交分析。近年来镜像神经元理论、交叉学科和叙事分析等新视角不断涌现,同时新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实验法、过程追踪、大样本统计的引入,大大推动了国际政治信号研究的知识生产。本书通过梳理繁杂的文献脉络,对国际信号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部分从学术争鸣角度以点带面地勾勒信号理论谱系。为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 国际柠檬市场 问题,主流理论提出了五种研究路径,就廉价信号可信度、决心信号展示与声誉信号感知等议题展开辩论。第二部分聚焦睦邻外交的信号传递问题。和平崛起大国通过传递安抚信号展示善意,然而安抚信号与威慑信号之间的张力制约着睦邻信号的可信度。第三部分探讨 面对面外交 中的廉价信号机制
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 中华民国时期 ,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作者将这个时间点确认为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80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90年代末则是20世纪走向结束之时。本书按照这几个时间点,划分各个时期,因而这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同一个时期;因这一
《中东研究》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国内一本专门以中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集刊,涉及中东政治、中东经济、中东文化、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等内容。集刊围绕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中东国家对于 一带一路 倡议的参与及其影响展开分析研究。本期是总第83期,分为 中东剧变与中东政治新变化 中东经济与社会治理 国际社会与中东的交往 3个专题,共16篇文章。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 一带一路 建设研究重大专项课题的国别研究报告系列成果,集中汇聚 一带一路 沿线支点和重点国家埃及及中埃关系全面系统研究的综合性著作。编 基本国情研究 ,包括埃及的综合国力、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国情的具体阐述;第二编 重大专题研究 ,系对埃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埃及2030愿景)、重要城市及影响力、营商环境以及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要专题的着力考察;第三编 中埃关系研究 ,主要就中埃双边关系的历史与前瞻、埃及的中国观及对 一带一路 的认知、以及 一带一路 共建下两国在投资经贸、农业和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展开纵深研究。 地处亚非两洲结合部的埃及是文明源远流长、规模与国力前居的非洲与中东大国,又是与个新中国建交的非洲与阿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移民与民族主义问题及其产生的经济影响。作者以当今世界上接受移民*多,也是移民带来问题*多的两个国家和地区 美国和西欧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个案分析,说明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之下国际移民问题的崭新特征。本书在进行现象分析的同时,以国际移民与民族主义相关理论作为解释工具,尤其是自由民族主义理论,对国际移民问题的和解途径作了深入探讨。
本书是以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本书在对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及苏联国家安全战略历史演变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俄罗斯独立以来的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2000 2008年)、梅德韦杰夫时期和普京第三任期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重点集中于国家安全战略在俄罗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上。
本书以 欧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主题,收录的文章既有第一届欧亚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后论坛的成果,也包括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及在所工作的博士后的代表力作。这些文章对欧亚区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交往和区域合作有着深刻思考和独创观点,代表了欧亚区域研究青年一代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旨趣和取向。基于此,本书兼具学术性、前瞻性和可读性,是窥见欧亚区域研究新动向、新趋势的学术作品。
《中东研究》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国内一本专门以中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集刊,涉及中东政治、中东经济、中东文化、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等内容。集刊围绕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中东国家对于 一带一路 倡议的参与及其影响展开分析研究。本期是总第12期,分为 古代历史上的文明交往 中东的党派政治与地区秩序 中东社会身份与认同 中东档案文献 书评 5个专题,共12篇文章。
美国媒体对中国西藏报道的政治基调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演变一脉相承。19世纪末至 二战 ,美国反对任何一个世界强国瓜分中国,主张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所以我们看到,《纽约时报》在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时,发表文章称, 任何大国占领西藏都意味着对中国国家统一原则的破坏,而保持中国完整这个原则是对国务卿海约翰远东政策的基本遵循 。但 二战 结束后不久世界进入冷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开始利用 西藏问题 遏制中国。与之相适应,美国媒体的涉藏报道发生微妙变化,如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夕,美国媒体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解放西藏为 入侵 ,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西藏政策高度契合。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政治框架下的美国媒体在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中国西藏政策时,对美国政府的西藏
《富国的伪善》使用大量翔实、生动的案例深入探讨了自由贸易、外资管制、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财政审慎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颇具震撼力的事实:那些富裕国家和国际机构极力推荐的所谓正统做法通常不利于经济发展,它们极力游说发展中国家取消的关税、补贴、外资管制等保护主义措施却是它们变富的有力工具。作为 过来人 的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主义的发展战略,其目的不过是想 踢开梯子 ,阻止发展中国家沿着它们走过的道路发展。
《中东研究》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国内一本专门以中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集刊,涉及中东政治、中东经济、中东文化、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等内容。本期是总第84期,分为四个栏目, 文化观念与政治象征 栏目涉及了约瑟福斯作品研究、埃及学、古代近东文明、两河流域文化等; 法律变革与社会转型 栏目透过具体法律的演变探讨中东国家的社会转型; 国际组织与安全问题 栏目对全球关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介绍,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 文明交往论 研究 ,主要介绍了彭树智先生的人格思想。
《中东研究》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国内一本专门以中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集刊,涉及中东政治、中东经济、中东文化、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等内容。集刊围绕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中东国家对于 一带一路 倡议的参与及其影响展开分析研究。本期是总第82期,分为 中东社会运动与政治抗争 中东国际关系与外交 文化观念与社会流变 古代政治文明史 中东学术史 5个专题,共13篇文章。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活动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遭到重击。伊拉克和叙利亚相继收复被 伊斯兰国 占领和控制的众多城镇与大片土地;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反恐斗争成效显著,区域内十分活跃的恐怖主义活动受到极大遏制;国际反恐合作也不同程度地取得进展。不过,从全球来看,恐怖主义仍是威胁国际社会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恐怖主义的研究和资料工作,宁夏大学组织力量对国际恐怖主义进行系统梳理,记录国际社会的反恐措施与政策,跟踪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的发展态势,以期为国家相关部门、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研究者提供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领域的扎实基础材料;对普通读者深入了解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有所帮助。
本书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作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处境、需求与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团结其他新兴大国,为运筹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为深化国际合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包括支撑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经济能力、认知与塑造北极事务变化的科技能力、维护中国北极合法权益的安全能力、设置北极事务议程的话语能力,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和客观性特征。对于中国而言,要充分发挥极地科学技术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借助极地科技发展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北极事务治理,推动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
本书首次突破欧洲研究中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方法,立足中东欧,从欧洲分与合的角度考察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欧洲一体化的演进,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欧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往的中东欧研究大多为国别、案例研究,欠缺学科性、理论性和系统性。本书目尝试在地区研究框架下整合多学科资源,在欧洲一体化、民族国家和转型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欧洲的分与合。同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推动上述理论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东欧国家 回归欧洲 ,中东欧问题又与一般的欧洲问题有越来越多的共性,使得传统上属于斯拉夫研究范畴的东欧研究需与欧洲研究相结合,扩大中东欧研究的基础和视野,增添新的研究范式。 正确认识中东欧国家在欧洲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认清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更为恰当地处理同欧盟
本书是作者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该书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解析了石油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