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竞争性采购》内容主要包括:装备市场的特征、类型及装备市场与民品市场的不同特点;装备竞争性采购的内涵及特征;装备竞争性采购分类、原则与作用以及外在推进装备竞争性采购方面所完成的相关工作;装备竞争性采购方式、装备承制单位管理、装备竞争性采购价格管理、装备竞争性采购合同管理、装备竞争性采购风险管理、装备竞争性采购市场培育及装备竞争性采购法规制度建设等内容。最后附有装备竞争性采购案例及各种采购方式文书模板。 本书既可作为装备竞争性采购工作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装备采购工作者的岗位学习参考书。
本书基于“国家治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运用开展综合系统分析。首先基于对不同国家或区域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特征的比较,分析了20世纪末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概况;随后从治理类型学视角切入,对实践中的各类主要治理类型进行理论推演和比较;接着利用提炼出的“国家治理”概念,指出“国家治理”作为替代性理论范式在解读发展中国家转型实践的学术价值和效能;最后对国家治理进行了结构性解析。
鄢显俊等编著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研究--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探讨了“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这样一个可以通过教育实验来检验的教育问题。通过“前后测非对等多组准实验”对“思政课新教学模式”进行多年实证研究表明: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心理认识规律的新教学模式能极大改善课堂教学绩效。它有三个层次的指标:基础层次、中等层次和高层次的绩效。这一 新教学模式践行了“05方案”有关精神,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并总结出具有借 鉴价值的一般方法。对教学实验全程进行的第三方教育评估(前后测问卷、课堂观察和教育访谈),全面验证了实验假设,即:实施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的新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绩效将得到极大改善。而有效课堂管理是“思政课新教学模式”实施的重
按照“中国梦”形成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书稿分为序言、五章和结语。 阐述梦想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阐述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说明“中国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阐述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进程,讲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复兴的理想确立过程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思想理论基础、制度基础、战略布局以及精神状态,探索中华民族现代转型的要素及现代性价值确立的时代要求。并通过与美国梦、欧洲梦、日本梦、苏联梦的比较,说明中国梦的特色,说明中国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本书写作方法独特,用图片和掌故串联起中国航空科技发展历史的脉络,并辅以相关历史文物和藏品的介绍,构成生动有趣的说明链条。全书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素材,构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航空图片故事,所有图片和绘画都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艺术性。
《警务与执法知识管理:基础、框架与应用》内容简介:在过去的十年中,警务工作已经变得更为复杂,更注重以知识为基础,也更加专业化。全世界都同样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它是各国主要警察部队的警务实践与警务人员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中所达成的普遍共识。然而,依赖知识传闻式而非系统循证方式进行交流的趋势愈加明显。警察职业从技能到高度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也相对缓慢。《警务与执法知识管理:基础、框架与应用》重点介绍了知识管理在警务方面的潜在应用。作者阐明了现今警务知识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更倾向于偏重信息技术,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人员、文化以及组织的环境。
国际关系学者越来越认同“政治重要”的观念。但是极少有研究能够准确、清楚地分析政治如何以及为什么重要。在《利益制度与信息--政治与国际关系》这本重要的著作中,海伦·米尔纳次提出了完全成熟的政治理论,清楚地阐明了政治是如何影响国际结果的。在她的理性选择理论中,她强调,将国家视为单一行为体的任何解释都是误导性的。她将所有的国家都视为多元的,决策权力在两个或更多的行为体之间分享(比如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 本书系统、全面地考察了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作者在双层博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关于政治和国际合作的理性选择模型。该模型通过对行为体的政策偏好、政治制度,以及信息水平的分析,来解释政治博弈对国际合作的影响,强调政治过程决定了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和内容。这本著作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政治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作者30多年来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华帝国的遗产及其式微。作者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清朝的衰落、共和的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特殊发展道路。书中谈及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邓小平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变革:1949年以后的中国管理机构设置和结构.如中央政府、县、乡等不同层级的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管理体系等;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如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
《1958-1962年的中国知识界》主要内容:由于搞所谓“大鸣大放”,因此,既放出了大量中肯的批评意见,也放出了一些不好听的话,甚至个别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再加上对于什么是 “香花”,什么是“毒草”,并无具体的辨别标准。结果,一方面继续听任 “鸣放”,一方面暗中作好反击的准备,实则采取“引蛇出洞”策略。 这场“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运动,不但将数十万知识分子错划为右派分子,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中国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1958年5月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宣布:中国现在有两个剥削阶级,一个是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被打倒了的地主买办阶级和其他反动派;另一个是正在逐步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它的知识分子。 广州会议上周恩来为知识分子脱帽一锤定音,陈毅向全场知识分子深深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