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就是1775-1783年间海军的主要军事行动。作者按照主要事件和重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将整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海军行动分为14个阶段,始于1775年英美两军的尚普兰湖战役,终于1783年英法两国的停战熄火。这些海军行动涉及多个参战国、战争海域及优秀将领:参战国除了英美两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参与,甚至对战争的最终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战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好望角、西印度群岛以及东印度群岛;诸多出色海军将领如豪、罗德尼、萨弗伦等,在各个战役中展现优秀的指挥能力。作者在书中通过这一时期发生的各个战役,总结经验教训,强调自己的主要观点:海上战争的成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
当今时代,战争已经蔓延到城市。从摩苏尔到孟买,从阿勒颇到马拉维,21世纪的主要军事战斗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今城市战的决定性特征是什么?它的军事和政治影响是什么? 著名军事社会学家安东尼 金通过对近期城市战及其历史起因的深入分析,回答了这些关键问题。他通过探索城市作战中不断变化的样式和演变的战术,认为尽管并非所有城市作战中使用的方法都是崭新的,但今天的城市战已经变得非常独特。城市战已演变成令人精疲力竭的微观围攻战,从街道地面以下延伸到城市上方空域,战斗人员为单个建筑、街道和地区而战。与此同时,数字化的社交媒体和信息网络跨越城市群岛将这些战斗传播给全球观众,全球观众往往成为战斗的积极参与者。 本书及时提醒人们战争和城市暴力的代价和恐怖,为
本书运用第一手的美国解密档案,以韩国、日本、台湾地区以及菲律宾为案例,通过解读艾森豪威尔时期 大规模报复 战略的展开及实施,力图复原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战术核武器的历史,呈现冷战时期美国核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 威慑 与 禁忌 两重性。
明王在晋撰《三朝辽事实录》是一部 的明代军事著作,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共十七卷,卷首另有总略一卷。本书在总略部分概述辽东的分野、区划、战略形势,以及辽东周边各民族的历史及与明朝的关系,作为明金战争的背景;正文部分按年月编排,历叙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计袭抚顺至天启七年十二月明金战争相关事件,包括战守要略、朝廷决策、筹饷运饷、军队管理、方略争议等内容,引用了大量当时有关辽事的奏疏、邸抄等。本书还载录作者关于辽事的奏疏,借以表明对辽事的主张和建议。 《三朝辽事实录》在清乾隆年间被禁,版本源流相对单一,本次整理以现存 早的明崇祯刻本为底本做标点整理,对于底本中影响文意的疑误,利用他书出注论证而不改动原文。
本书作者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回顾伟大抗美援朝战争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制胜机理,全书对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东北边防军组建集结、运动战阶段历次重大战役、停战谈判过程、阵地战阶段重大作战行动、后勤战线建设等进行了重点叙述。洪学智将军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参与者,部分回忆内容具有历史档案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本书是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陆海统筹战略研究”的 终研究成果。 篇研究陆海统筹战略概念体系、海洋强国建设背景、海洋强国战略体系、陆海科技统筹等内容;第二篇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互动关系,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第三篇研究以海洋资源替代陆域资源,实施陆海资源统筹利用问题;第四篇探讨陆域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问题,提出通过减轻陆域环境污染改善海洋环境的途径;第五篇在对陆域集装箱生成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陆域集装箱空间分布、港口腹地划分等基本问题,重点解决沿海港口与陆域运输网体系的协调问题。
《行走战地》是前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新华社驻巴格达首席记者聂晓阳在耶路撒冷、拉姆安拉、加沙和巴格达等地的独家新闻特写,其内容比许多前线报道更为血肉丰富,让人如临其境。 《行走战地》记录了作者如何冒着危险闯入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官邸公寓,如何探访萨达姆家乡及其被捕时的藏身洞,如何到杰宁难民营去采访,如何怀着忐忑的心情穿越战后巴控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在经历战后权力更迭和遭受暴力苦难的巴勒斯坦与伊拉克社会全景图。展示了战争废墟上人们的生活处境和对安定与和平的渴望,展示了战争阴影下的精神与肉体,喜悦与恐惧。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纪实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沦为野蛮与文明之间的斗争,1942年11月见证了这场斗争的关键。这或许是整个20世纪重要的一个月,当时一切仍悬而未决,胜利的天平左右摇摆。在该月月初,轴心国似乎仍有可能取得胜利;到了月末,每个人都隐约意识到,它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如同既往的写作,在本书中,皮特·恩格伦无意为我们提供另一部自上而下的军事历史,而是记述一段人类战争体验的真实历史。从美英在北非登陆的战役到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对德军的包围战,从战场的前线到后方的沦陷区,39个普通人,他们身份、阶级、阵营各异,但无一例外都被卷入这场战争中。其中有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国飞行员、北非沙漠中的意大利卡车司机、白俄罗斯森林中的游击队员,也有逃难于上海的12岁犹太女孩、海难后独自漂流133天的中
要塞(Fortress)一词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初,可见防御性建筑的出现于此时期达到高峰,这段时期欧洲的城堡、碉堡和防御型城镇形同雨后春笋,在各大小战役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5—17世纪时,要塞更混合了城堡、宫殿的建筑结构,但又比一般的城堡更加坚固。 本书用五个部分,中世纪要塞的构成元素、中世纪早期的要塞、城堡时代、高耸城墙走入历史、中世纪的城堡与要塞,全方位展现欧洲中世纪的要塞以及与之有关的战争场景。本书配以大量照片、插画,还原了各种要塞城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样貌,令读者对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全新的认知。
本书以英法德三个语种的公文、档案、合同、书信、雇佣兵回忆录、日记等史料为基础,对1350—1800年欧洲的雇佣兵问题进行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以梳理欧洲雇佣兵在中世纪后期重新兴起的历史背景为起点,从微观视角考察了法国领土上的自由军团、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近代早期的军事承包人、德意志长矛兵、苏格兰雇佣兵、瑞士雇佣兵、黑森-卡塞尔雇佣兵等具有典型意义的雇佣兵案例。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研究,勾勒出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发展史的大致脉络,立足转型时期,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从兴起到衰落的深层原因,总结了转型时期欧洲著名雇佣兵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特征,归纳了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雇佣兵在转型时期欧洲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本书带你回到欧洲围城战目前三个重要时期:上古时代、罗马时代,中世纪。守城与攻城是两项重要的军事技能,一直以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断发展。在上古时代篇,我们可以看到围城战开始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波斯王大流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迦太基的汉尼拔将军,都是善用围城攻势的佼佼者,他们招募工程师与科学家来研发各种战术,比如击穿防御、封锁城镇,或是使用离间计谋等。到了罗马时期,围城战的分量越来越重,无论是公元前2世纪罗马对马其顿与迦太基的战役、罗马共和时期的内战,还是帝国晚期与萨珊波斯王朝的对抗,着重探讨罗马共和与帝国时期军队所使用的各种围城战术,并分析罗马时期之后的数百年,围城战术仍旧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中世纪的攻城战数量远大过于各种大型会战,范围从小型的栅栏防守到全面进攻大型
2021年8月,美军撤离阿富汗,此后发生的“喀布尔陷落”事件使社会哗然。美国是在2001年10月发动阿富汗战争的,这场战争持续近20年,一度获得舆论的压倒性支持。如今阿富汗战争已经宣告结束,它被记录为美国在21世纪酿造的一场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阿富汗文件》是对这场战争的深度调查,揭示了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谎言、欺骗与真相。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战争,这是被净化了的官方叙事。作者获取了大量被公开的内部调查文件,在本书中揭示了美国如何陷入一场劳师动众的战争,并决心对公众隐瞒失败的真相。“阿富汗文件”原本来自美国国会下设的阿富汗重建特别监察长办公室整理的“吸取教训”采访实录,题为《美国需要学习什么:阿富汗战争20年教训》,旨在审视美国在阿富汗政策失败的原因。文件长达2000多页,搜集了战争中关键决策者和战争亲
本书是介绍国外各类飞机的军事科普图书,书中全面收录了19世纪中叶以来海外各国设计并制造的700余款飞机,涵盖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加油机、预警机、运输机、无人机、民航客机、公务机等类型,完整呈现了近现代飞机发展的全新面貌。每款飞机都配有精美的写真图,帮助读者了解飞机构造。为了增强图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介绍了多家生产飞机的知名企业,作为延伸阅读。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分析讲解透彻,图片精美丰富,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和收藏,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本书通过深入剖析1979年伊朗革命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试图厘清这两个事件爆发前美国情报预警和决策失误的原因。作者兼顾理论与实践,从心理学和政治学视角审视情报失误典型案例,批判先入之见、情报政治化等错误,提出高效预警和正确决策的科学方法。作为情报失误研究专著,本书荣获2011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