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书中收录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等,记述了1919年一战结束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的影响世界局势变动的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情节风云变幻,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同时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构思严密、文笔优美、语言精彩、卷帙繁浩、气势磅礴,是丘吉尔富于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被抢购一空。丘吉尔因此著作于1953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中说: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这句话恰好诠释了这部回忆录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心目中的地位。书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包括当时还只是个传令兵的希特勒、凡尔登战役中被俘的戴高乐、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时任法国总理的乔治 克列孟梭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是一套关于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在上世纪初组建及使用情况的历史科普丛书。《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讲述了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爆发的装甲部队作战经过。于上半年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则为大家呈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发生的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
1939年到1940年,芬兰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方世界习惯称之为 冬季战争 ,而苏联称之为 芬兰战争 或 苏芬战争 。这场战争涉及双方长期的历史矛盾,虽然仅仅持续了105天,但在两国历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书作者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将内容分成不同的章节,以地面战役为主,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真实的冬季战争以及普通参战士兵的经历。
《日本帝国海军战史 1941-1945 》从 1941 年 12 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开始,以时间顺序详细记叙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历次重大海战,如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瓜岛战役等。本书的写作基于美日双方的一手资料,如日本官修战史《战史丛书》,以及美国海军历史部收集的日本海军档案缩微胶卷,辅以各参战海军编制表图、海战示意图进行深入解读,既有完整的战事进程脉络和重大战役再现,也反映出各参战海军的胜败兴衰、战术变化,以及不同将领各自的战争思想和指挥艺术。
《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 》分析了从二战到现在的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其细节的详细程度惊人 ,并以此进一步佐证了在战役层面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难度。罗伯特 M.奇蒂诺提供了大量实际战役的详细分析,描述了闪电战的成与败、韩国和联合国部队在拥有技术和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一败涂地、以色列在连续战争中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直到1973年阿拉伯国家终于掌握了战役层级作战的手段),并讲述了美军在越南的崩溃,以及美军如何以惊人的方式塑造了自己的 战争学说 。除大国冲突外,奇蒂诺还分析了1971年印度军队如闪电般攻入巴基斯坦的战例,以及两伊战争中毫无意义的 流血 行为。本书的一个观点是 战役性胜利更多的是 软性因素 所致,而非技术本身。和《寻求决定性胜利》一样,《从闪电战 到沙漠风暴 : 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
二战是人类史上的一场大浩劫,战火燃及四大洲四大洋,这场波及甚广的战争在摧毁人类家园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前进。本书不再是单一地讲述二战历史,而是立足于战略与战术,多维度地解析这场战争的历史价值。作者凭借其自身丰富的作战经验,结合多方史实资料,客观公正地详述了战争双方在战争过程中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战略目标而采用的与之相应的战略与战术;其中,对交战各国在各个阶段采用的不同的战略与战术都有较为详细的解读和思考,这对现代军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作者的抽丝剥茧,能够让读者在关注战争的成败之外,多一些思考。
《拿破仑战记:战例、军略、武备》 还原 了 拿破仑 参与并 指挥的 各大经典 会战 、 战役 , 系统 介绍了 拿破仑 时期 的战略战术、兵种特色、武器装备、后勤补给 , 再现 拿破仑 黄金时代的 战争智慧与指挥艺术 ,勾勒出一幅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的 法国社会 风情 画 。
本书描写了二战德国步兵师一名普通步兵 戈特洛布 比德曼的苏德战场经历:1942年参加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1943年加入列宁格勒战役,1944年苏军的庞大攻势将德国一整个集团军群围困在波罗地海沿岸的库尔兰包围圈内,比德曼在那里结束了他的战争。比德曼多次负伤、历经无数次战斗获得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金质战伤勋章和荣誉勋饰以及击毁坦克臂章。
本书从阿根廷视角出发, 记录 了阿根廷从 做 出占领马岛的决策到战败的一系列有趣又惊险 的 事件 , 内容集中在 英、阿双方在 福克兰地区的重要军事活动,如 贝尔格拉诺将军 号巡洋舰被英国核潜艇 征服者 号击沉、阿根廷 超军旗 攻击机击沉英舰 谢菲尔德 号 等,还从政治、军事方面分析了阿根廷军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一方是满怀热情希望 收复 马岛的阿根廷军,另一方是军事实力和作战经验 都 处于碾压优势的英国军队, 双方输赢都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结局还是毫无悬念地 以阿根廷惨败落下帷幕。
本书是指文 战争艺术 文库的第五本,出自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 欧曼爵士之手,书中对西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维京人以及马扎尔人等欧洲民族的战争艺术发展过程做了详细论述,无论是在兵制、战术、还是装备的演变上都事无巨细地加以记载。除此以外,1204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之前的拜占庭战争艺术也在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篇幅。可以说,本书涵盖了从罗马帝国衰落到十字军东征结束,中世纪欧洲的战争艺术发展的所有历程。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从未有哪部书能够将中世纪各国军队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如此明确工整。无论是专业的战史研究者还是对中世纪战争史浅尝辄止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