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其实跟韩信没关系? 关羽败亡,根本原因竟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关? 刘邦是如何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的? 八月之变,董卓为何是赢家? 本书以战术角度切入,复盘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历史战争事件,如汉中之战、夷陵之战、五丈原之战、兴势之战等,结合全彩中国历史地形图,专业且透彻地分析了谋臣武将的战略战术的功与过,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并建设性地给出可能会有更好结局的战略建议。同时,本书还根据众多历史典籍的记载,勘正谬误,进行合理地推测。 看中国古代战争史,学习将才的战术谋略!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是张爱萍上将之子张胜,利用16年时间打磨的一部传记文学精品力作。作者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对父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用独特的笔法展现历史,用全新的理念揭示人物,饱含深情地记录了张爱萍上将的传奇人生。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近,记者就作者是如何走上从军之路的、在与父亲的交谈交流中有怎样的感受感悟、书稿是怎样酝酿形成的、张爱萍上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对当今时代的人们有什么教益和昭示等话题,专访了张胜。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是一个经过精密设计和策划的整体。 什么是战略决战?那是指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这三大战役规模空前,紧密衔接,直接决定中国的命运。像这样规模的战略决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不多见。 在战争史上,双方统帅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又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他们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是如何,常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兴趣,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发。这是本书准备着重考察的内容,论述的详略就是根据这个要求来选择的。 事实比任何雄辩都更有说服力。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和蒋介石是怎样应对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战略决战的事实吧!
本书是中共党史研究权威学者曾庆榴先生的力作。作者充分利用中国大陆、港台、俄方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等史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的创建、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其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中国大革命运动的产物,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本书以校史为中心,而不囿于校史,全面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波澜起伏、波诡云谲的历史画卷。
武备文化集精神、智慧、技术、财富、审美于一体,是每一个国家、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历史上每个阶段的武备制作水平,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为突出的标记,见证了中国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的传奇,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而刀剑作为*普及的军事装备,更是武备文化的重要标志。 本书中,作者根据不同的历史记载,对各时期的代表性刀剑做了细致的描述与讲解,并与出土实物和历代藏品进行反复比对,勾勒了跨越两千余年的中国刀剑的发展脉络,并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带您进入博大广阔的中华武库,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
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书写传记,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写人物所处时代的简史。弗兰克 麦克林从铁木真崛起的时代背景入手,博采中西方史料,详细叙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征战与草原帝国的建立。其间涉及大蒙古帝国军政制度的改革、宗教融合的影响以及蒙古扩张的延续性。作者不仅试图塑造一个更为立体鲜明的成吉思汗的形象,也期待能为读者展现13世纪的欧亚大陆上一段 异军突起 的历史。
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 自称为两片大海和两大陆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带领全体民众坚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国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
一部全方位描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宏观著作。 客观真实描述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的各场战斗和不同历史时期军队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表明,人民解放军无愧是一支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中国革命的事实证明,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
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罗平汉教授撰写的这部专题历史研究著作,以大量史料为依托,以较高的理论高度和深刻的问题意识,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何能赢得解放战争这一历史问题。 全书共十三章,以历史为序,从十三个不同侧面梳理了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国民党败退、共产党胜利的深层原因。从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孤岛、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作者在四年战争的历史脉络上,揭示了毛泽东胜出蒋介石、共产党必胜国民党、解放军必然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关键因素和根源,阐发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始终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胜利之因,终 得民心者得天下 之理。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普及价值,在史料的组织使用、史论结合的写法上,圆融通透,在叙写战争史实和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现了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 大上海解放史 。不仅有主体战役,还有反特务、反封锁、反轰炸,以及 银元之战 物价之战 。讲述了70年前我党如何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群众解放大上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风采,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 作者刘统摆脱了传统军史写作的框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不仅包括了1949年上海战役,还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了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打击投机,稳定市场;清除匪特,保卫安全;改造旧社会,注入经济活力等种种举措。这样的写法,更能凸显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内涵。
1274 年和 1281 年,忽必烈两 次派遣军队,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真相扑朔迷离。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汲取 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 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书中清晰叙述了元军的战争意图、备战过程、进军路线和撤退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权力格局和军事防御措施。 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融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之中。作品围绕元军内部矛盾、面临的天气状况、作战策略等诸多因素,对元军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如何认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提出了独特见解。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 三亲者 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 八年抗战 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 艰苦卓绝 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 轻易 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 搏得 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海洋帝国》主要描写16世纪中后期的奥斯曼帝国,与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西班牙王国和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等结成的 神圣联盟 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即旧世界中心,在地中海进行的著名岛屿攻防战和海上大决战,包括罗得岛、马耳他岛、塞浦路斯岛战役以及勒班陀海上战役等。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
如果说欧洲战场的鏖战是一部历史剧,那么北非战役就是这出戏剧的*幕。在这里,大英帝国沦为英美同盟中的附庸,轴心国士兵对军官丧失信心、无心恋战,而美国则尽显锋芒,并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本书为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它以险象环生的火炬行动为切入点,梳理了1942年11月至1942年5月间盟军登陆法属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攻占突尼斯,并歼灭轴心国非洲军团的惨烈战事。组建不久的盟军原本深陷杂乱无章的后勤补给、盟国间的争权夺利和层出不穷的军事误判。但经历过朱代伊德奇袭、凯塞林山口惨败和突尼斯桥头堡的决战,仓促上阵的美军终于学会了仇恨,学会了如何战胜久经沙场的敌人。 作者既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等在北非脱颖而出的指挥官,也满怀悲悯地刻画了来不及拔枪便倒在血泊之中的士兵、在战争
本书为欧洲城郭篇,是欧洲5 15世纪的军事城堡的发展历史,守城与攻城是两种军事技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本书讲述了不同城堡形式的发展,以及相关武器、攻击方式的改变。本书还对著名城堡攻防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文字生动朴实,大量图片是亮点,各种兵器复原图、战斗局势情景重现、战斗地形图等,适合辅助阅读。
飞虎队,正式名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于1941年,在陈纳德将军的组织和率领下,以敢于冒险犯难的精神,洒脱的战斗风格,与具有优势装备的日本空军在中缅战场上进行殊死的空中搏斗,经常以少胜多,以较轻微的代价沉重地打击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日本空军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同盟国低落的士气。其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机首遂名闻天下,其“ 飞虎队”的绰号更是家喻户晓。1942年7月4号志愿队授命解散,并以志愿队部分队员为主正式组建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继续在中国战场与中国空军并肩对日本空军作战,终取得了中国上空的制空权。本书根据丰富的手相关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记述了飞虎队成立的缘由和背景,其具体的组建经过,特别生动详实地刻画了志愿队飞行员搏击长空,血染蓝天的传奇作战
从古典密码到量子密码,再到当前广泛应用的二维码 密码演变跨越了数千年。 全书详细记录世界密码学发展历程,生动讲述重要人物和事件,鲜活刻画人类秘密通信的5000年: 一、密码源起史:远至古埃及时期,保密、窃密、加密、解密等活动就已出现; 二、军事应用史:交战双方信息的保密、传递、分析和破译等改变战争进程; 三、机制沿革史:密码驱动世界各国在通信、间谍、情报、外交等领域的机制变革; 四、技术革命史:从秘密书写、机械化加密到激光通信等科技手段的日益创新; 五、文化演进史:大量密码作品涌现,推动数学、统计学、社会学等进步; 六、大众生活史:密码、黑客、信息安全等对人类通信和生活的各种深刻影响; 作者深入研究大量一手资料,概述了从人类文明发端至互联网时代的密码编制和破译历史。本书是密码学史上无与伦
《1944:龙陵会战》一书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 中国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龙陵,其间还粉碎了日军 断 作战攻势,终于以硬碰硬的攻坚方式攻克龙陵古城,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以大兵团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实施攻坚作战并赢得完全胜利的全新战例。
克里米亚战争从1853年俄军入侵位于多瑙河下游、受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开始。在英法联军介入后,战场转移到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经过对军事重镇塞瓦斯托波尔近一年的围困之后,联军终于在1855年9月攻陷这座军港。1856年2月,俄国被迫接受《巴黎条约》,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历史学家阿兰 古特曼笔下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外交控制下的战争,是法国军事胜利与欧洲荣耀的回归。拿破仑三世主持的巴黎大会,希冀带来 值得尊重的和平 ,开启 国际新秩序 ,却无法令各方满意,尤其是首次实施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意法奥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的种子。
获奖历史学家沃尔多 海因里希斯(Waldo Heinrichs)和马克 加利基奥(Marc Gallicchio)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里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 本书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这部军事史巨著评估了发动全球战争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为取得成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本书利用简牍、官修史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着重探讨了先秦至清代历史中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军事机构、军事理论和战争文化。关注中国古代史不同领域的学者重新检视了军事与法律、政府、史学编纂、艺术、哲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并将军事文化和文人文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展现了长时段历史中两者的互动。一幅中国古代战争与社会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