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是一个经过精密设计和策划的整体。 什么是战略决战?那是指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这三大战役规模空前,紧密衔接,直接决定中国的命运。像这样规模的战略决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不多见。 在战争史上,双方统帅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又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他们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是如何,常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兴趣,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发。这是本书准备着重考察的内容,论述的详略就是根据这个要求来选择的。 事实比任何雄辩都更有说服力。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和蒋介石是怎样应对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战略决战的事实吧!
全书完整地再现了1453年围绕君士坦丁堡、被赋予了神圣意义的攻防战的战前双方准备、战争进程的展开,以及战争之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走向。作者调动大历史笔墨,浓墨重彩地为战争的发动者 自称为两片大海和两大陆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苏丹以及带领全体民众坚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国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位*统帅画像;同时,罗杰?克劳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绘出对垒中的两军指挥官、首席大臣、宗教领袖、能工巧匠们的群像。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
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罗平汉教授撰写的这部专题历史研究著作,以大量史料为依托,以较高的理论高度和深刻的问题意识,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何能赢得解放战争这一历史问题。 全书共十三章,以历史为序,从十三个不同侧面梳理了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国民党败退、共产党胜利的深层原因。从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孤岛、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作者在四年战争的历史脉络上,揭示了毛泽东胜出蒋介石、共产党必胜国民党、解放军必然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关键因素和根源,阐发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始终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胜利之因,终 得民心者得天下 之理。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普及价值,在史料的组织使用、史论结合的写法上,圆融通透,在叙写战争史实和
本书收录了张自忠、蔡炳炎、左权、戴安澜、谢晋元等先辈的30余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书中既有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家书,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官兵的家书、普通民众的家书,鲜活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史。
1274 年和 1281 年,忽必烈两 次派遣军队,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真相扑朔迷离。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汲取 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 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书中清晰叙述了元军的战争意图、备战过程、进军路线和撤退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权力格局和军事防御措施。 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融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之中。作品围绕元军内部矛盾、面临的天气状况、作战策略等诸多因素,对元军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如何认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提出了独特见解。
《海洋帝国》主要描写16世纪中后期的奥斯曼帝国,与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西班牙王国和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等结成的 神圣联盟 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即旧世界中心,在地中海进行的著名岛屿攻防战和海上大决战,包括罗得岛、马耳他岛、塞浦路斯岛战役以及勒班陀海上战役等。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
三八线,原是地理名词,是指北纬三十八度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的北纬三十八度线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1948年,北纬三十八度线成为大韩民国(Republic of Korea)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的临时分界线。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根据协定所划定的南北军事分界线,就在北纬三十八线附近,但不完全等同于北纬三十八度线。不过,习惯上称其为三八线,三八线成为政治和军事名词。 关于三八线的由来、战后美苏对朝政策的源起、冷战初期美苏在朝鲜半岛的博弈等问题,历来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题目。理清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分析朝鲜半岛分裂的真正历史根源,同时,将朝鲜作为一个反映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
进入20世纪过后,中国军队开始走向现代化改造的进程,在受到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后,中国军队试图为自己配备合适的远程火力,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促成了近现代野战炮兵部队的诞生。诞生之初,受国力之困,不但无法生产炮兵装备,在选择具体型号时也遇到众多困难,直到正式下定决心选定一国为参照创建为止,中国野战炮兵部队的发展才踏上了正轨。至1937年,中国野战炮兵部队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培训出合格的人才。本书*面系统地讲述了1937年前,中国野战炮兵部队的发展历程。
《二战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战史:*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一书以多位197突击炮营官兵的战时日记、回忆材料和作战报告为线索,真实再现了*197突击炮营的组建经过、训练成军,以及在巴尔干、苏联国境线、乌克兰、克里米亚和东线中部地区的战斗历程。在**程度上填补了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和*653重装甲歼击营完整的二战战史。 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记录了战争中的人情与人性。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士兵的回忆和大量历史照片多方位地呈现出一些激烈战斗场面,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收益。
金朝强盛时期,蒙古诸部臣服于金,但他们经常互相混战,还不时侵扰金朝边界。金统治者为了阻止蒙古人强大起来,采取了各种压制和防范措施,其中有残酷的 减丁 政策;成吉思汗的曾祖父俺巴孩被金朝皇帝下令以惩处叛部的法规用铁钉钉到 木驴 上,残酷地处死了。蒙古与金结下世仇。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后 ,就开始了讨伐金国的战争。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从纯军事的角度,客观而生动地讲述和刻画了1211年至1234年波澜壮阔的蒙古攻灭金朝战争的全过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从纯军事的角度,客观详实地讲述了八旗军在关外通过萨尔浒、大凌河、松锦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发展壮大的经过。本书只从中立的立场着重刻画与作战行动相关的军事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幅问鼎中原之前,八旗军历经战火锻炼,终于成长为当时中国有战斗力部队的生动而清晰完整的画卷。
抗战中的八路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盟国记者在敌后根据地所拍摄的照片,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那个时代,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国摄影师眼里,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敌后作战的游击队中,有着种种匪夷所思的武器,从美式汤普森冲锋枪到大清国时代的火铳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木头做的大炮。 陕甘宁边区竟然有相当完整的石油工业,从打井到分馏、运输,宛如一条龙服务,连工作服都和新中国成立后异曲同工,还曾卖了一套设备给国民党的玉门油田。 诺曼底登陆后没几天,边区便进行了一次大型庆祝活动,中国人扮演的希特勒和戈培尔惟妙惟肖,其中出风头的,则是被众人举在空中的“艾森豪威尔”。 …… 这些以影像方式记录、所见即所得的珍贵照片将为我们讲述敌后根据地真实而震撼的故事。 让我们透过镜头,走进历史,走进那个时
本书以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本陆军联队为著述对象,以*主要作战力量的步兵联队、炮兵联队和战车联队作为研究对象,介绍其编制构成、武器装备、战斗路线,与战役行动相结合,并配以相关的历史地图、照片,讲述了日军各联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作战历程,揭示日本陆军从诞生、发展直至覆灭的历史过程。
本书是一本新一代人能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通俗解放军战争史读物,该书由著名军史专家徐焰将军撰写。以解放军八十五年辉煌历程为主线,以专题的形式,系统地讲述了解放军的建军历程、解放军在各历史时期为理想而进行的革命、解放军灵魂人物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守住革命果实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等。全面地分析并历史地还原解放军当年能赢得革命战争胜利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宝贵的精神实质。当年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建立军队?弱小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要到偏僻落后的农村?为什么能从那里起步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强大军队?解放军用那样落后的武器,对内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各派军阀,对外同世界上蕞强的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的军队,乃至周边的印度等国家的军队都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 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民心凝聚,全民抗争,精神屹立,最终取得胜利。 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人动容。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这是一部鲜为人知亦有鲜活人性的长征史 当长征将领们遇到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你猜谁的名号该归谁? 当红军的 貔貅 遭遇国民党军的 猛虎 ,鏖战中如何斗智斗勇? 有一支孤独的长征军团,始终不走寻常路,是被迫为之还是精明谋略? 日本人的新闻里给红军指挥官们起了些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 外号 ? 全新的细节披露,*手的史料解析,分分钟将你陈旧的认知彻底清盘!这是一部有趣味、有秘密、有颠覆,亦有鲜活人性的长征史,看完这本书之前,别说你真的了解长征! 《铁流陕北》系一部反映红军长征历程的纪实
本书通过深入辨析明蒙双方的众多史料,揭开土木堡之变的众多谜底,还原出土木堡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军事布局、胜败原因,以及三百锦衣卫死战捍卫明英宗的一系列历史真相。以此为基础,详细讲述土木堡之变对明代中后期边防政策和战术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以及明朝边防重心的转移。系统介绍明帝国创立的具有相当 性价比 的火器战车战术,以及 俞龙戚虎 这对军事天才在其中的作用;揭示了女真人是如何以明代车营战术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军事体系,从而摧毁明帝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