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远古以来,花朵、水晶、宝石和鸟类对人类心灵就一直有着重要意义。它们对人类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之所以会对它们如此着迷并感觉亲切,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超凡空灵的特质。人类的认知当中,一旦有了一定程度的临在、定静和警觉,就能够感受到神圣生命的本质。然而除非上述这种情形能够发生,否则在部分的人类,只能看到这些生命的外在形相,而无法觉察到它们内在的本质,就像人类只会认同于自己肉体和心理上的形相,而无法觉察到自己的本质一样。 对虚幻自我以及外在形相世界的认同,再加上小我 总是需要更多 的本质,形成了人类痛苦的根源,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也是人类面临的*危机。在这本书中,作者经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痛苦之身如何控制人类,而我们又如何能够借助于临在之光,也就是意识的觉醒,从痛苦
很多人把道德理解为一套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不得不采取的理性原则和行为规范。其实,道德究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 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正是要激发人与人之间这份设身处地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进而在此基础上身体力行,有所作为。 本书正是致力于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在现行的理智语言外,探索和发现别一种道德教育语言:它具有精神之穿透力,能突破此心与彼心之间的坚实壁垒,能借由个性通达普遍人性,能唤醒与生俱来潜藏在我们自然天性内的善的种子,能照见灵魂里那个更美好的 人 、那个更真诚的 我 。
本书专门为4到12岁的儿童编写。《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版《论语诵读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注音版无障碍阅读。本版采用大字注音排版,方便孩子诵读。二、严谨准确的疑难注解,让孩子无障碍理解全文。对于较难或是易理解错误的字词进行注解,不仅让孩子自己读懂国学,还能加深对国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三、图文并茂,版式活泼灵动。本书大字注音的同时配有相应情节的插画,提高孩子自主阅读能力。让孩子轻松愉悦地享受阅读过程,汲取知识。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美学论文,较之《纯粹理论批判》等三大批判易读好懂,对于广大康德著作爱好者,甚或研究者,都是一本通向康德哲学深奥殿堂的入门书。康德认为美有两种: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令人愉悦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崇高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可以是渺小的;崇高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百喻经》是一部以寓言方式譬喻佛教义理的通俗读物。该书篇幅短小,设喻诙谐,说理明晰。全书主体为九十八篇譬喻,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故事通俗生动,引人入胜。说理重在明晰佛法义理,使人读后皆有所悟。前后各有引言和偈颂,故合称 百喻 。《百喻经》是鲁迅先生*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 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 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有条贯。
在人类生活体系中,艺术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无法设想一个没有艺术的人类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但是,艺术又是神秘的,它始终抵御对它的理论的解释和法则的规定,它使历史上的种种美学一再陷入困境。《艺术哲学》主张由美学向艺术哲学进展,围绕艺术作品的 作品存在 这一核心问题,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类生活的本质关联,反对把艺术看成是伴随人类现实生活的装饰物、娱乐品,或实现其他社会价值的工具。 作为对艺术的哲学思考,《艺术哲学》讨论了艺术的六个方面的基本问题: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创造、艺术作品的接受、五大类艺术的感知特性。这六个方面的讨论,大体构成了艺术哲学探讨的基本领域。艺术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美育的思想基础,也是展开有价值的艺术批评的重要前
《解读欧陆哲学(中文本)》 哲学,就是爱智慧,这种智慧会使我们的人生富有价值。 这本小书的核心即是希望将哲学置于文化生活的核心,进而复苏对哲学*古老的定义 对智慧的热爱。本书从两百年前的康德谈起,对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家一一道来,系统阐述了欧陆哲学的历史演变、主要特征及其与分析哲学之间关系的来龙去脉,解答了大家心中的问题:欧陆哲学到底是什么。
信仰要正信,行道要正行。我们信仰佛法,走入佛法中心,行在菩萨道上,就是要一心一意实行佛陀的教法。佛法中*基础,也是学佛者不可或缺的即是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是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
“新大众哲学”丛书自觉以大众化为宗旨,通过提炼和归纳三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坚定的理论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强有力地回应各种质疑之声,发出了鲜明信号。对普通大众深入把握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大众的哲学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丛书在表达方式上,力戒纯粹的抽象思辨和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力求适应大众的新要求,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中国老百姓的话”,追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简明扼要,娓娓道来。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立脚点,分别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论、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实际的事例和历史小故事,深
本书是作者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的配套用书。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限度地帮助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精神、基本观点,密切联系实际,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力争全面、真实地反映教材的内容,涵盖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包括所有的知识点、考核点。同时,为了减少篇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原则上同一个观点在不同的题型中不会重复出现。这就要求同学们学会举一反三,不要过分拘泥于“练习题”的题型和答案,关键还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图画通识丛书 简介: 该丛书引进自英国Icon Books之 介绍 (Introducing Books)系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英国 作家和读者出版合作有限公司 翻译出版了墨西哥左翼知识分子作家兼卡通画家皮奥创作的《马克思入门》,这是一本旨在介绍马克思生平及思想的漫画书,一出版即获得广泛关注,佳评如潮,先后被译成16种文字出版,并直接催生了 介绍 系列丛书的问世;《马克思入门》也因此成为这一庞大系列丛书的开山之作及撰写理念上的灵感来源。几十年来, 介绍 系列不断推新,至今已扩充至近百种,种类涵盖哲学,政治,科学和艺术诸领域,试图将那些在西方文明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思想观念,人物,重大历史现象及重要学科的演进等都囊括其中。丛书作者均为专业学者,他们在写作上既没有采用传统专著式体例,也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结构,而是试图将与
放眼天下,近年各地灾难频传,大陆暴雪、南美洲洪水酿灾,以及美国连年森林大火,东南亚台风肆虐侵袭,都带来严重的伤亡。值此世代,天灾频仍,温室效应致全球暖化,科学家预测气候将愈来愈*。 地球生态令人忧心,唯有净化人心,才能缓和生态危机;人人合心、协力,方能拯救苦难人,因此要把握 时间 空间 人与人之间 。 就时间而言,佛教说 三世 ,即 过去、现在、未来 ,也可称为 昨日、今日、明日 ;时间无始无终,过去之前还有过去。如何把握现在,以及无穷尽的未来?
《颜氏家训》是中国*为经典的家庭教育宝典。它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全书阐述立身治家之法,内容涉及教育、儒学、佛学、历史、社会、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 唐翼明先生作为魏晋文化与思想研究专家,在国学研究上造诣深厚。本书中,他撷取《颜氏家训》的重要篇章,立足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系统地就教子、治家、礼仪、读书、立名、中庸、盈亏、养生等问题进行了讲读,谈古论今、深入浅出,给广大家长读者提供了一个聆听古代先贤教诲的的窗口。
本书是金缨所编的浅近格言另刻之单行本。全书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次第为经,以对所收格言的诠释为纬,涵盖了人生从读书修身到处世、理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其内容包括学识、涵养、品格、训诫等十篇,条分缕晰,情给理明。该书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对于青少年修身养性、处事做人、治家从政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读者也可从中可学到正确适用的生存之道。
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一本谈论人生的书,就人生如何活法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属于励志类图书。而叔本华此后一生也基本上再没写过此类书。因此,此书是叔本华很重要的一本书。另外,还附赠了《叔本华论女人》。所有对叔本华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叔本华对女人的态度是什么。因此,拥有此书并读它,会更全面地了解叔本华的思想脉络。
本书是著名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文艺理论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经典之作,阐述了人生修养的途径,是青年为人处世的指南。书中着眼于青年朋友关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刻探讨,谈处群、谈学问、谈交友、谈休息,等等。劝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思想要明澈,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
本书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的观点。论述周密,言必有据。
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但同时也是一本异乎寻常的书,因为它强调的是更少的行动,而非更多。太多的观察结果显示,如果我们不与众不同、另辟蹊径,生活就不会有真正的改善。的确,就是这样。但是80/20法则也告诉我们,怎样在总体上做得更少,却同样能达成改善生活的目标。很多事情令我们幸福快乐,我们也做着越来越多这样的事情。可是,这类事情只占每件事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在总体上做得更少,却仍然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做几件事情,做得更好更彻底,但在总体上却做得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