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依据三界时空哲学架构,从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出发,阐释哲学思想;以哲学经典阐释为依托,阅读和理解经典,分析哲学基本问题;通过讨论哲学家提出的各类问题,反思人类精神的历史进程,展示现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全书融哲学理论、哲学经典、哲学问题为一炉,全面梳理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十讲:时空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历史哲学、科学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宗教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 《哲学简论》视野独特,内容丰富,阐释简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反思人生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既可用于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作为哲学专业学生、哲学爱好者阅读。
本书不是关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面面具到的评述,而是作者近年来关于黑格尔哲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综合。本书不拘泥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一般评述,而是根据作者的眼光,就其具有合理意义的一些方面加以剖析,本书不仅包含作者所受启发的合理思想,而且尽可能按照这些合理思想的发展趋势加以发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正文毕泰戈拉派学者菲罗劳斯所说……”——哲学、几何学、自由;从认识论到人类学及从人类学到认识论的交互反思;哲学可以是跨文化的吗?——一位非洲哲学家的观点;东风和西风之间的非洲文明;全球化和大移居;从跨宗教对话到承认宗教行为;史学:从道德科学到电脑;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发现的奥秘——创意、语言、偶然性;论宽容和宽容的限度;宽容是政治问题还是道德问题?;法律和宽容的新语言;普罗透斯式的人文主义者素描;关于理性形象的塑造——歇洛克·福尔摩;斯眼中的世界;柏拉图——世界之镜与书籍;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各种知识的相互关联与等级划分;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镜中的人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创造;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北部的混合型语言;欢腾的虚拟:复杂性是升天还是入地?;进化伦理学的新基础;天然物质与人造产品;为健康服务的植物生物技术;沸沸扬扬的未知事物;视域;作者简介;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核心典籍。不读《大学》,摸不到儒学的大门;不读《中庸》,到不了儒学的高峰。作为四书五经中篇幅很短,但意蕴很丰富的《大学》和《中庸》,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本书内容包括:文化认同生的变形;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认同性与模糊性;希腊人社团中的商业与认同性——18和19世纪的里窝那;“我是他人”:对于同一性的误解;创造性的文化:数学和物理学;我们能宽容到什么程度;赞美“温顺”;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
本书于十二纪、八览、六论中选辑精美切要之作33篇,包括《本生》、《重己》、《贵公》、《尽数》、《先己》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记忆——回忆与对称;人在自然中拥有一席之地吗?;关于非洲生成的哲学概论;现代非洲艺术——一部多元化的历史;作为非洲人的美洲黑人;非洲的经济模式和实践;作者简介;
车建新著的这本《平时经》从生活、养生、生命、学习、成长等多个维度来阐述,说出了很多人生智慧,朴素的语言说出了朴素的真理。这是一本智慧的书。
本书研究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中的复杂内涵。 本书所作的比较和对照,其取向就并非历史的取向,而是旨在以一种批判的眼光,从某些共通的主题(它们在不同的时刻出现于东方和西方)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来。 我始终不相信任何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主张——不相信那种把东方和西方看得如此迥乎不同,以致其思维和表达的方式竟不能彼此理解,因而一种知识也就必须始终置身于另一种知识之外的看法。我在本书中决定做的一件事,恰恰是去拆除种种学术领地之间的栅栏,这些学术领地被称为领域和学科,它们被包围在学院和系所的重重藩篱之中。我宁愿向这种知识的分隔挑战,并展示某些基本的、东西方共有的阐释学关注和阐释学策略。 本书中讨论的问题,初曾以萌芽的形式在一篇中勾画出大致的轮廓,那篇文章于1983年发表。
马一浮(188—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上虞籍人氏,生于四川成都,卒于浙江杭州。他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在国学的领域,他的学问无人能匹。他也是现代中国纯粹的儒家学者,周恩来称他为“现代中国的理学家”,梁漱溟更是以“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盖棺论之。 本书对观一浮的生平及学术活动作了详细了介绍,对马一浮的儒学思想作了客观实而又系统完整的论述,又把马一浮的儒学思想作了客观平实而又系统完整的论述,又把马一浮的思想放在中国文化会通和新儒学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加以分析和评论,具有时代的高度和相当的理论深度。它的出版,使世人更容易了解和走近马一浮,使更多的人关心这份珍贵而又长期被冷落的精神文化遗产,当代新儒学的研究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和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