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英国著名自由思想家约翰 托兰德所写的小册子,副标题是《或一个著名协会的颂文》,这个协会指苏格拉底协会,《泛神论要义》总结了他的主要哲学和神学思想。 泛神 的解释大约就是 神即一切,一切即神 ,当然这里神的概念是 一 ,在书中提到 世上万物是一,一是万物中的一切 , 世上万物皆由上帝而来,而且将与上帝重新合而为一,上帝是万物的开端和终极 。约翰 托兰德不认为上帝是一个处处干预人类生活,不时还用洪水雷电之类的东西灭绝几个城邦对人类稍加惩罚,或用奇迹显圣为人类增加信心的有着过多古代巫王特色的上帝,也不认为上帝是在某个假期用自己的无限的大能创造了世界之后就对这个世界置之不理的,任人类在上帝创造的规律法则之下自生自灭的上帝,约翰 托兰德认为上帝是不会用那些虚妄的奇迹来干预,
《泛神论要义》是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英国著名自由思想家约翰·托兰德所写的小册子,副标题是《或一个 协会的颂文》,这个协会指苏格拉底协会,本书总结了他的主要哲学和神学思想。 “泛神”的解释大约就是“神即一切,一切即神”,当然这里神的概念是“一”,在书中提到“世上万物是一,一是万物中的一切”,“世上万物皆由上帝而来,而且将与上帝重新合而为一,上帝是万物的开端和 ”。约翰·托兰德不认为上帝是一个处处干预人类生活,不时还用洪水雷电之类的东西灭 几个城邦对人类稍加惩罚,或用奇迹显圣为人类增加信心的有着过多古代巫王特色的上帝,也不认为上帝是在某个假期用自己的无限的大能创造了世界之后就对这个世界置之不理的,任人类在上帝创造的规律法则之下自生自灭的上帝,约翰·托兰德认为上帝是不会用那些虚妄
关于当前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论是环境科学工作者、政界人物,还是普通民众,似乎谈得都已经足够多了,当人们经过长期的思索之后,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与发展的问题。环境与发展成为了当代的主题。但是,近代以来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一个新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当前“可持续发展”几乎成了全世界运用为普遍的口号。当我立电要写点关于环境方面、生态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时,初是有一种冲动,深感不说点什么好像欠了什么似的。可是当拿起这支笔,真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又觉得自己的知识是那么的狭窄,因为环境、生态问题是一个如此复杂、涉及面如此宽泛的问题。作为一个对于有关环境、生态具体科学知识知之甚微的哲学工作者,我只
本书由作者的四篇讲演构成。它们在主题上的相互关联是:艺术在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理性进行抗辩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认为,艺术不是某种更高理性形式的范式,而是帮助我们冲破理性理解界限的手段;艺术代表的并不是一种更好的理解的整体,而是代表了拓宽主体、交往和经验界限的可能性。
本书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集中探讨了现代性的五个悖论:对新的迷信、对未来的笃信、对理论的癖好、对大众文化的呼唤和对否定的激情。作者认为,现代传统由一个死胡同走向另一个死胡同,不民背叛自身,背叛真正的现代性,因为现代性是这一现代传统所拒斥的东西。凭借这些所谓的转折点或这一标志性人物的长廊,可以理出一段现代传统的悖论史。作者对正统的历史叙述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试图揭示现代性被遮蔽的面孔。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中收入赫尔岑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所写的四篇辉煌的哲学论文。赫尔岑在这几篇论文中,尖锐地嘲笑了当时莫斯科知识分子在科学上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肯刻苦钻研的华而不实的作风,极其精辟
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名著,代表着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精萃。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常常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活力的旺盛或衰落,民族精神的奋发和颓唐。 我们要求每一本导读都要以吸引、诱导、帮助读者认真阅读名著原作为目标,既要注意对名著中难读的章节和名词概念的具体辅导,尽可能扫除各种阅读中的拉路虎,更要注意对名著逻辑结构和思想体系的剖析,尽可能帮助读者能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正确地把握名著的基本精神和学术理论上的成败得失。
死亡的意识是每个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它令人恐惧叫人绝望。死亡是生命的否定,意识的否定,也是人生全部价值的否定。死亡即是虚无,它使我们所珍爱的一切化为乌有。看来死亡的意识似乎使生活成为不可能,而事实上生命在绵延,生活在拓展,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并未毁灭生机勃勃的人类世界。人们如何摆脱死亡的阴影,如何在意识中逃避、消解、克服或面对死亡意识的摧毁,这是生命之谜,也是意识之谜,当然也是文化、宗教和哲学之谜。死亡是生存的事实、生存状态的事实,死亡意识则是一种意识事实。对死亡的意识和恐惧只能用意识去战胜和克服,征服死亡的意识的意识之谜的谜底存在于每个曾经活过或现在活着的人们的心灵深处。正如在生存事实上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从而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样,摆脱死亡的恐惧从而使生活可能的意识都具
本书旨在阐述证据主义者的双重缺陷。我认为信仰上帝的证据确凿,虽然不见得会被证据主义的反对者或福音派的护教家接受。更主要的是,我要指出,当证据主义声称人需要证据来维系对上帝的信仰时,他们完全错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关于合理性的全新观念,一种对宗教信仰更包容的观念。让我们远离启蒙运动的毒害,重返理性。 本书没有回答哲学的专业技术问题,而是要介绍当代关于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这个哲学命题方面的一些激动人心的进展。
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在作者的研究工作中,对物理理论的性质以及对那些能在现代科学发展水平上阐明自然现象的各种解释的性质、重新进行批判性审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他把经典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普遍的机械论、一般场论和统计理论等观点一一相继出现的情况与量子物理学引入一套自己独有的新概念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他精辟而仔细地分析了机遇这个概念,并且指出,在我们知识增长的每一阶段,每当我们还没有觉察到我们正处在更深一级的、我们还示曾把握住的客观实在的边缘时,机遇概念就会随之而生。玻姆确信:理论物理学已经而且站起来还将不断地揭露物理世界的起来越深的层级,为个过程将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他得出的结论是:量子物理学无权认为它的现有概念已是后确定的人,它不能阻止研究工作者去想像比起已经探究过的实在领域更为深刻的实在的领域。
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一书是布鲁诺的主要哲学代表作。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先后被译成德、英、法、俄、西、匈等多种文本。该书确证:宇宙即太一,它是无限的、永恒的、统一的,有无数可居住的世界在宇宙中运动,太阳系只是其中之一。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地心说,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它认为世界灵魂是形式本原,是万物的真正作用因,但形式“内在于物质”,并“被物质所规定、所限制”,形式离开了物质便没有存在。 布鲁诺还论证了对立面一致的原则。他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其开端、中段和结尾,其出生、成长和完成,无不是从对立面、通过对立面、在对立面中、走向对立面的”。象爱与恨、生与灭、弦与弧、*与小、热与冷、一与多等等皆然。他指出,这种对立面一致的情形是由于存在着同一个物质。 总之,这本书中译本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