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艾思奇在20 世纪30 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这是一本介绍如何进行内在修习的指南书。在这本书里,斯瓦米 拉玛大师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冥想的练习超越日常思维给身体造成的压力和问题,进入到一种清晰的意识之中。这可以使我们获得指引,打开身体的能量,永保愉悦感和身心的平静。 本书内容从冥想概念入手,谈及呼吸、体式、饮食、睡眠、精神等多个方面在冥想练习中的表现,特别详细讲述了瑜伽呼吸控制法和唤醒中脉等练习方法,既有心灵的指引,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南。正像作者所说的:他所写的是普通人可以练习的冥想。 冥想练习的传授打开了我们通向自身内在的一扇门,这是与我们每天息息相关却从未被我们注意过的。书中传授的方法是印度瑜伽士千百年来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秘密以及面对人生困难、了解自我本真的方法。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因其学术地位和内容影响,成为国内诸多本科院校社会学、法学、伦理学专业的书目之一。 本书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奠定了西方社会形态的著作《社会契约论》正是在本书的基础上深论而写成。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为社会学研究、法学发展研究、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是学术名著中的不朽经典,也是人文科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作品之一。
康德所*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由杨祖陶和邓晓芒教授首次把 康德三大批判 直接依据德文原版译出。两位专家长期致力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代表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华文世界的*好译本。 2006年, 康德三大批判新译 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全书分12卷,是作者于鞍马劳顿间写下的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录。书中,作者考察了自然与社会、宇宙与人生、理性与欲望、自我与他人等种种关系,剖析了他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及自身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思考了诸如道德、宗教、人生伦理、自然哲学等问题。提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并且付诸行动等观点。全书每一页都充满智慧。
《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1926年,胡塞尔当时的助手兰德格雷贝把胡塞尔的这份用速记方式写下的讲稿译成一般文字,而后胡塞尔又在上面作了修改和注释,准备出版。胡塞尔文库在1947年首先把该书作为《胡塞尔全集》的第二卷出版。《现象学的观念》的产生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超越论观念主义者。
普列汉诺夫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批判了三种错误思想,即英雄史观、无为主义(或宿命论)和 因素论 。从一般哲学意义说,英雄史观属于唯心主义理论,无为主义作为庸俗社会学反映了机械论的特点,而因素论则是多元论或折中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三种错误观点中他批判得多、全面、详细的是英雄史观,而且是民粹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一派的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不是黑格尔一派的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因为当时正是前者疯狂地从事 个人恐怖 和 以行动作宣传 之类的政治活动严重地阻碍了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不过在个人的历史作用学说史上总的说来一直存在着的主要是两派相互对立的观点。一派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尤其是杰出人物的作用。他们不了解或者不承认人类历史运动是合乎规律的必然过程,
本书是一本伦理学名著,它不仅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楚明白的阐明,而且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了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 全书共分五章,首章为导论。第二章对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了全面澄清,并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给出了功利主义的经典答案。第三章探讨了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何以可能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能为人们接受的问题。第四章对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给出了一个哲学上的证明。第五章论述了功利主义的正义理论。
《导读拉康》以 为什么是拉康? 开篇,对拉康复杂而艰涩的理论做了清晰的背景介绍。 在 关键思想 部分,作者介绍了拉康著作中*有影响的一些元素,并把这些元素放进它们从中产生的语境。这些章节涵盖了许多普遍存在于当代精神分析学的关键术语,然而作者的关注点却在于那些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概念,诸如, 想象界、象征界与实在界 镜子阶段 无意识的主体 无意识像语言那样结构 阳具、幻想、享乐 性别差异 在这一部分的每一章里,作者都会在结尾附上一个例子,以便说明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应用于文学研究、电影研究或社会研究的。 在 拉康之后 部分,作者讨论了拉康当前被应用于文本与电影分析以及政治学与社会学理论的不同方式。 在本书*后的 进阶阅读书目 中,作者不但给出了芬克导读与拉康自己作品的详细介绍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 也是他自称在法国 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 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 齐奥朗风格 。 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 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 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 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笛卡尔(1596 1650)的《哲学原理》以拉丁文写成,1644年首次出版,1647年被译为法文出版,笛卡尔为法文版作了序言。1927年,伦敦 人人丛书 节选了部分章节,出版此书英译本,关文运译本即据 人人丛书 英译本译出,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方法论》1637年首次出版,关文运将其译为中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以《笛卡尔方法论》出版,译者署名关其桐。本书所收《方法论》即据1935年繁体竖排本整理,原书附有关文运编译的 笛卡尔传 ,现调整为本书附录。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 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 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 《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 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 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哲学原理》是笛卡尔晚年的一部著作,1644年以拉丁文形式出版,后由皮科译为法文。《哲学原理》比较系统地呈现了笛卡尔的哲学体系。《哲学原理》分为四部分,在部分,笛卡尔仍让人由怀疑而达于确信,仍让人确信上帝的存在,此外,他还解释了广延和思想的关系,错误的起源,普遍概念的形式,以及实在的、情状的和论理的三种区分。在第二部分,笛卡尔讨论物质事物的本性,虚空之非有,进而提出其物理学说,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分子的大小、形象和运动之变化生起的。在第三部分,笛卡尔讨论了太阳系的学说,以及一般恒星的本性和起源。他假设了密度不同的三种元素,用循环运动说来解释全部宇宙。在第四部分,笛卡尔讨论了地球的形成,还讨论了水、火,以及各种自然矿物。后讨论了感官的本性。
《论心灵之安宁》是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的书信集,信的内容涵盖了塞涅卡对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生活议题的看法。 全书精选12篇书信,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含8篇书信 《论生命之短暂》《论心灵之安宁》《论幸福生活》《论无端的恐惧》《论恩惠》《支持简单生活的一些论点》《论提前计划徒劳无益》《论通过理性达到的真正之善》,塞涅卡探讨了作为普通人,该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用何种态度与身边人来往、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含4篇书信 《论肉体与心灵》《论选择老师》《论醉酒》《论自然是我们最好的供养者》,这称得上是 塞涅卡生活指南 ,它讨论了注重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正是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组成了我们的一生。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理论性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全书根据对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分析,讨论认识的发展和形成;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并对一些古典认识问题作了考查。
《中国哲学小史》是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精华之作,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冯友兰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系统地研究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以及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简洁而深刻,生动而详实。 此书为插图导读版,有趣的哲人形象,轻松的阅读指南,与冯友兰毕生的哲学思想一起跃然纸上。
《存在主义简论》与众多研究存在主义的著作相比,本书作者别具匠心地把存在主义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力图全面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人间情怀,深入诠释存在主义思想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血肉联系。不仅梳理了存在主义的缘起、发展和式微的演变历程,还细述了存在主义思想对当代艺术、文学和政治生活的影响,重申了存在主义运动将继续在21世纪的哲学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义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
克尔凯郭尔(1813 1855),被誉为 存在主义之父 ,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19世纪具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哲学家,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 存在 ,主张哲学的起点是个人;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三个阶段,只有上升到宗教的阶段,才能摆脱空虚孤独之感,消除忧虑畏惧之心。著有《非此即彼》《恐惧与战栗》《人生道路诸阶段》《哲学片断》《总结性的非科学的*后附言》等。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全面介绍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体系,展现克尔凯郭尔的学说与生平,与读者一同领略这位充满争议但才华横溢的大师的风采。对克尔凯郭尔的阅读与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加理性深入地思考个人的 存在 ,并汲取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