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我们该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讨着生活和存在的本质,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用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哲学百科》一书语言平实,以短小精悍的分析打破专业术语的桎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表梳理复杂的理论,借助经典的名人名言令哲学理论真正为我们所理解和记忆,采用诙谐的例证和图解将哲学家们的思想逐一剖析。无论你是刚踏入哲学大门的新人、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哲学知识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塔木德》被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之一,是真正的传世经典。犹太民族正是因为有《塔木德》这一精神支柱和智慧的指引,才得以在饱受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依然生存了下来,并获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本书根据《塔木德》介绍和阐述了犹太人在经商和处世上的智慧,并运用精练的语言,通过一个个富含寓意的故事,诠释了犹太民族智慧的博大精深,相信对读者们会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一两行,有的多至数十行。“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部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末代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而这部《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沉思录》原书为古希腊文,在很长的时间里以手抄本流传,1588年开始公开出版。译本很多,仅英译本就不下数十种,现行中译本多由英文转译而来。本版《沉思录》为翻译大家梁实秋在深入研究多个英译
这是一本生动的简明史,深入地探究了从古希腊到今天,哲学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知识和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索姆斯看来,哲学并不是象牙塔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知识的根源。2000多年来,正是哲学探究对新概念的发展,对旧真理的阐释,对基本问题的重新定义,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如今的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由哲学塑造的世界中,如果没有哲学,现代世界的构建便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观点下,作者在各章中具体阐释了哲学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语言、科学、数学、宗教、文化、道德、教育和政治以及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同时也分析了哲学如何渗透在法律与逻辑,心理学与经济学,相对论与理性决策理论等领域中。
为什么要读点哲学?哲学家罗素告诉我们,哲学的意义不是在于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以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的我们去过确定的生活。罗素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爱、求知欲和同情。一旦这三样东西被泯灭,人类将沦为行尸走肉。本书完整选编罗素阐释求爱、求知、共情的名篇,从恋爱、婚姻、工作、战争、人际交往、幸福观、金钱观等实用场景出发,解读人性、社会与人生,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书中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被英国评为拥有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社会就像一团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通过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而不是像傻瓜一样靠得太近,灼伤自己。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以13篇佳作展现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的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教育、道德、名誉等人生问题阐述了独到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本书是英语世界很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优选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集中反映了曼德尔在1947—1990年关于第四国际和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考,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革命家对劳动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和理论的深切承诺。全书的论题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托洛茨基、罗莎?卢森堡和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理论观点的论述;二是对先锋党和列宁主义组织理论的阐释;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纲领和理论——主要是第四国际的纲领(理论)——的阐发。相信所有关心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关心整个人类发展前景的人,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
陈登才,梁言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研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研究三方面内容: 靠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着重于完整、准确地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包括时代历史背景、重要概念、基本观点、主要结论等。 第二,中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的研究。着重于研究靠前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的争论、研究和新的理论探索,包括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各方的主要观点、争论结果、对后世的影响等。 第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即“四个分清”。从总体上阐明本课题组关于经典作家基本观点及相关研究和争论的结论性看法,努力回答中央提出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了前人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开解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起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理论背景和时代现实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反思,其理论立场与观点可视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延伸与现实追问。当代中国所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对人类解放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举措。
《“新帝国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记述了当代全球化发展,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长空间,彰显了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启发我们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时代特征;而全球化又把东西方两种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推到了首位,这是资本自身特性的显现,又是落后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落后国家以何种姿态融入这种发展?如何借助于西方社会的发达成果加速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这些依然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虽然在个别结论上需要改变或者必须发展,但是,它的分析方法和许多重要的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全球化的实质、解析当代各色的帝国主义新理论、特别是理解落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没有远离当今社会的现实,该理论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形态与借鉴》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来源的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俄国和苏联的马克思丰义哲学形态,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形态与借鉴》从历史语境、思维特征、翻译视角、研究范式等方面,对当代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通过上述理论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形态与借鉴》试图为构建奠基于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这一理论任务提供思想基础和借鉴。
《比较与争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理论、问题与实践》一书基于问题意识,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来源、产生、发展与内涵上的本质差异进行了深入考察,比较了两者在中西方的不同境遇。本书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诸多问题、集体主义面临挑战的问题、个人主义日益强势的问题都做了分析与解答,目的在于更好地坚持、发展和完善集体主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