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内容涉及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论点精辟,堪称中国古代的智谋经典。全书共分六章,仅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校和精准的翻译,并根据原文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析,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和生动、诙谐的漫画故事,让读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愉悦的心情。
书稿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重庆市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当代解读与中国道路 中的一卷。作者从写作缘起、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传播和影响力四个方面,用当代视角,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解读。通过解读,让读者了解物质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问题的原理、共产主义对现实革命运动的影响等问题,以及该著作对认识社会发展历史、全球化进程等问题的作用。
日本著名学者内田树和石川康宏先生以书信往来的形式,对马克思经典著作、马克思和美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能在美国扎根、马克思一直以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青年们为什么要读马克思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内容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体裁别具一格,富有创意。两位先生文风不同,对同一问题的态度、观点及视角不尽相同,这种形式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可读性,能使读者以轻松愉悦、快乐自由的阅读方式品读马克思、了解马克思。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在日本出版后,销售达百万册,后被翻译到世界各地,为全球青年所热爱。《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中文版自2013年出版后,迅速成为中国通俗理论读物领域的重点畅销书,并被列为中纪委推荐党员领导干部阅读的56本图书之一。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罗杰·M.怀特著的《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这意味着,虽然本书的写法使得读它的时候可以不同时读《逻辑哲学论》,但从本意上说,它是为阅读原著的读者而写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也能反过来参考。 《逻辑哲学论》是一部难读的文本,因此关于其正确解读就有了相当多的争议,而争议不但涉及特定段落的具体注疏,甚至关乎整本书所论述的主题。因此,无论哪位作者的著作,凡是论及《逻辑哲学论》之处,读者绝不可简单地听信其言,一定要拿作者的论述与原著文本对勘一番。这条告诫显然既适用于本书,又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谈及《逻辑哲学论》的著作。
《弗罗姆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一书在西方思想史的背景下,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弗罗姆视野中的马克思思想,分析了弗罗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提出了他独创性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社会性格学、社会无意识以及人性理论,并以此作为批判武器,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危机。他的社会心理学也*限度地发掘了马克思对心理学的贡献,一定意义上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本书由叶启绩、钟明华等主编。
本丛书收录了从马克思高中毕业撰写的三篇作文到恩格斯晚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代表性著述20余篇。这20篇著作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专业和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必学书目。丛书作者对这20余篇著作的研究状况和研究内容的梳理、概括和总结,基本上反映了北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程的主要内容,展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情况,是北大博士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缩影。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果体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可以“这样读”
本书是一本学术导读书,是对弗里德里希·尼采思想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在此,读者将了解到尼采的思想渊源,他的超人哲学,他的“重估一切价值”,他思想的后续发展和应用。本书有助于训练读者为阅读该理论家的原始文本作好准备。
后现代主义哲学孕育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60至70年代,后现代哲学成为一股令学界瞩目的热潮。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在现代性时空中的充分展开,以及世界各国学者对之进行的研讨与交流的日益深入,后现代概念谱系的核心即后现代哲学概念也日益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本书精选了当代欧美学者关于后现代主义问题研究的15本著作,按照著作的出版时间顺序排列,以便读者清晰了解后现代性问题论争的由来及主要问题域。本书对深入研究后现代哲学观念的产生、基本观念、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等总体性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对深入研究后现代的文化、社会政治问题、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