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是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研究城市问题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一部,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列斐伏尔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关于城市问题的重要论述,其关注的焦点是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城市以及随之而来的都市总问题式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文献导读著作,而且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现象、新趋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性著作。
本书尝试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以及他关于摩尔根、梅恩、兰格等人的笔记中涉及性别与家庭的部分进行批判性研究,同时引述诸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评估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相关性。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和家庭的著作并非所有方面都适用于今天,有些还带有19世纪思想的局限性,但这些文本提供了关于性别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见解。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的文章在总体写作中占比较少,也没有发展出系统的性别和家庭理论,但他将性别视作理解劳动分工、生产和一般社会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书作者认为,马克思对性别和家庭的讨论范畴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公共领域中作为工厂工人的女性。马克思注意到资产阶级家庭中持续存在的压迫,并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形式。此外,马克思还看到了妇女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 乌托邦主义 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 乌托邦 主义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 乌托邦主义 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 情,把马克思主义与 民众主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全世界关注美国的人都被弄迷糊了。在世界舞台上,美国突然从一种共识政治转向威压政治,这昭示的是美国的强大还是脆弱?在伊拉克战争中,真正受到威胁的是什么?伊拉克战争是否纯粹因石油而起,抑或涉及其他因素?在把美国推向对外冒险方面,低迷的经济状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美国的对外军国主义和国内政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在戴维?哈维这本引人注目又颇富原创性的著作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阐述。在这一论证严密、思路清晰的著作中,作为引领他所属时代的社会理论家,哈维建构了一个概念框架,透视权力的领土逻辑和资本主义逻辑,解析剥夺性积累,揭示了在美国政策和政治中那些重大转折背后发生作用的力量。那些推动并促使美国权力在世界范围成为“新帝国主义”的幕后动力,*次在所有人面前被揭露出来,大白天下。
本书面向青年讲述马克思主义,在重温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和人生之旅中激励青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青年和中国青年的历史渊源中启发青年,在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引领青年。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马克思的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论青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历史使命等方面解读马克思的青年观;中篇重点阐释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下篇重点解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青年观,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思考青年的使命担当与价值引领,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青年的思想引领。 本书蕴含宽广的视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青年的成长奋斗相互交织的壮阔历程,既有严谨的学术探索,又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体现了青年
本选题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从历史重构、逻辑重构和批判性对话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展开系统研究。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质范畴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颠覆了黑格尔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就现代性的经济基础、基本原则、根本动力、主要特征、*终出路等等方面提供了核心框架。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看成是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而不是一种还原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危机和困境迫切呼唤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使之焕发出新的批判潜力。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
本书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价值、产生、发展与创新,遵循 基本内容 核心观点 思维方式 工作方法 典型样本 这种从抽象到具体、从哲学之道到工作之术的框架思路,坚持政治性、学理性和大众性相统一,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有助于领导干部真正掌握马克主义哲学的智慧和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本书是对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短期研究生课程 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 的八篇课程讲义的汇编。本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编排形式,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在电子讲稿中所使用的符号和不同字体格式,以求客观地展现作者的真实写作过程和微观思想构境。 在本书中,斯蒂格勒致力于借助现象学、后现象学、人类学、热力学、生物学等所提供的问题域和思想资源,从技术哲学的角度重新激活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西蒙栋等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理论生长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和哲学精髓,以深入剖析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所遭遇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以数字第三持存为载体的自动化社会中以无产阶级化、系统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突出地位,围绕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作者着眼于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而把握世界历史大变局中意识形态变化趋势。该书对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从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实质领域的契合入手,探寻在两个 结合 中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找寻救亡图存富国强国之路,从而使外来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不断结合,从而打通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以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内容的重要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研究》选取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这几个有影响力的流派,从他们阐释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方法论和实践哲学入手,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时代、文化和社会出发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不是关于世界如何发展变化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富有时代内容的、包含着人的丰富活动在内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些国外学者近年来对于《资本论》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进行了解读,前者以哈维为代表,后者以汤巴佐斯、马提诺、哈鲁图尼安等为代表。本书于1994年以法文版《经济分析中的时间性》出版,经过20年的时间考验,于2014年以英文版《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时间范畴》出版,集中反映了汤巴佐斯从时间角度解读《资本论》的理论思考。 本书论证了《资本论》三卷的基本概念来自于不同的时间范畴:卷中的 生产的时间 是线形的,第二卷中的 流通的时间 是圆形的,第三卷中的 有机时间 则是两者的统一。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就是这些社会时间的组织者。作者认为,这样恢复《资本论》的辩证的(黑格尔主义的)逻辑,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现实、资本主义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
本卷收入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结尾部分,主要是第XIX笔记本至第XXIII笔记本的内容。1861-1863年手稿是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继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后写成的又一部手稿,共23个笔记本,马克思亲自编了连贯的页码,共计1472页。手稿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它的写作从1861年8月开始,到1863年7月结束。*个写作阶段从1861年8月到1862年春天,马克思写成了第I-V笔记本的内容和原来编号为第XVI笔记本和第XVII笔记本前七页的内容。第二个写作阶段从1862年春天持续到1863年1月,马克思写成了第VI-XV笔记本和第XVII、XVIII笔记本,内容主要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商业资本以及货币资本等理论。从1863年1月开始进入第三个写作阶段,到7月写完了第XIX-XXIII笔记本,结束了全部手稿的写作。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共产党宣言》的四个章节进行义释,即对 资产者和无产者 部分的义释,对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的义释,对 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部分的义释和对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宣言进行义释。 我们的目标是先将《宣言》读 厚 ,再将《宣言》读 薄 ,在这个 一进一出 一厚一薄 的辩证过程中,深化对《宣言》的理解,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底,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在扎实彻底的理论基础之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奋发的姿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提出的新问题和时代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将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及解剖学现代研究结果的许多线索编织在一起,严谨而优雅地证明了为什么说演化论不止是一项正确的理论,更是一个事实。 科学家不会轻易使用“正确”这个词,但在杰里的解释下,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在谈论达尔文学说的时候生物学家们很乐意这么说。达尔文学说是“正确”的,不是因为专家这样认为,也不是因为有什么世界观如此宣称,而是因为有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着这一点。关于达尔文学说有许多卓越的著作,但这一本与众不同——它使用近期新的证据,清楚、详细地解释了演化论,不容置疑。
作为人的现实生活,日常生活与人之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不仅提供和创造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也引领和塑造着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获得意义与价值的重要生活样式,更是人的存在本质、价值追求乃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反思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日常生活世界作出的抽象理解,构建了马克思关于日常生活理解的基础理论框架,阐释了马克思关于日常生活现代性处境的基本理解,分析了当代人日常生活的异化状况,提出超越日常生活异化,摆脱生存困境仍需回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明的能够引领新的生存方式的生活方向,构建一种自由个性的日常生活样态。本书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省思日常生活的现代性处境,推动当代日常生活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