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黄宗义、章太炎、梁启超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阳明心学为精神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500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欲成大事者,王阳明!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心灵的回归。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两大部分中,《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
他曾是叛逆少年,却潜心研究学问,创立阳明心学;他是军事帅才,几次平叛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他居官场半生,只要他肯,功名富贵便唾手可得;他能出奇制胜、阴谋阳谋,把各方势力玩弄于股掌;但他也一生历经坎坷——廷杖、大狱、刺杀、被贬、被诬……他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本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家庭、幼年、游历、应试、被贬、悟道、讲学、剿匪、平逆,等等。在紧凑的阅读体验中让读者全面了解一代传奇圣人的跌宕人生,真正明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真正的伟大,是像王阳明那样的第一等人物,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这样的人物。”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其内容全面丰富,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道德规范、环境保护、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仁义礼仪、名利得失、修身养性、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等众多内容于一体,荟萃了中华民族春秋时期的文化精髓。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
大学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问大于生命:生命受学问支配,徐迟笔下的那种“白吃天才”是。还有一种,生命大于学问:生命因学问的滋养而变得更加饱满丰富,乃至气象万千。李泽厚即是如此,既有漂亮的羽毛,也有俗气的辫子。哪能可贵的是,他摆弄起来都那么自然。自然就讨人喜欢。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
本书的编排,即按照“转识成智”这一问题的思路,将对清华学派的研究分为三编。编是关于清华学派的总论。在第二编中,将对清华学派的哲学思想源流及其历史演变加以考察与论列,其中,关于清华学派与实证主义的关系是本编的一个重点。第三编是对20世纪中国的重要哲学学派——现代新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之所以收入这些对于现代新儒家的研究,是为了给清华学派提供一种参照系。 如上所述,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对于转识成智问题的关心,其实不限于清华学派。在转识成智问题上,作出了独特思考并且具有思想创获的,除了清华学派之外,还有现代新儒家。但是现代新儒家们对于转识成智问题的思考,是迥异于清华学派的。如果说清华学派对于转识成智问题是思考受惠于康德,那么,现代新儒家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却是反康德或者
《圆来如此》将人生、社会及宇宙万物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简约为圆,并探究其因,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圆来如此”的和美世界。读本书,犹如赏圆,心有圆满则安宁不争,心中圆润便不会因特别而失衡焦虑。循环往复的圆,仿佛宇宙之永恒,彰显出生命通透、人生自在、社会和谐及万物自然;又宛如心旅,不仅使我们感到内心与外界平静、祥和,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做好人生规划和控制,特别是能警醒处在事业高峰期的人,学会反思,懂得“千里之行止于足下”,方能实现归零的圆满人生。该书是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及感悟等碎片化信息为基础加工而成的散文与诗歌作品集,有新意、有哲理,耐人寻味。
庄周著的《庄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十余万言,由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 书中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部有详细的论述。其内容博大精深,行文恣肆,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 庄子的文章不仅极富思想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数庄子的成就优选。他的文章瑰丽奇美,富于幻想,即便是描写平凡小事,也能写出排山倒海的气势。 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庄子》,书中在原文之后附有注释、译文,以便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庄子》的思想脉络。
《经典常谈》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读者的需要:是初学者,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因为所讲都是基本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基础的读者,也有很大用处,因为它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也有很多的用处,因为这是作为一代学者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典籍研究的一个总结。
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历史认知,必须在现代的自我理解过程中展开。在世俗化的人本世界,“上帝”既死之后,占据上帝之位的却是基于主体之人的“价值”,价值的僭政构成了虚无主义困扰的本质。而1990年代以后,价值的生产在中国终于被纳入了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与中国的重建不可避免地关联在一起,而中国思想与中国政治的成熟无疑是中国重建的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天下思想在这个重建过程中必将自身展现为一个深邃广袤的远景思想空间。本书对现时代的精神生活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内容包括:现代精神生活的内在困境;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自我理解;天下思想与现代性的中国之路——中国问题 中国道路与中国思想论纲。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立脚点,分别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论、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实际的事例和历史小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我国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之路。是一部适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阅读学习的哲学读物。 王伟光主编的《荡起幸福人生的双桨》是全书的人生观篇,把马克思哲学问题归结到个人的人生观上,回答了如何理解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与普通人生观的区别,怎样正确解答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近年来,文化问题成了世人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又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所谓“文化热”和“国学热”。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进行反思,对古代典籍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再诠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抵制民族虚无主义,锻炼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区别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对人类文化史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中国哲学富于无神论和辩证思维的传统。先秦哲学学
杨时(1053-1135),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创立“龟山学派”,是宋代理学 承先启后的代表性人物,其学术思想极为丰富,在中国思想 有着重要地位。《龟山先生语录》一书所录乃杨时在崇宁三年至政和二年之间,于荆州、京师、余杭、南都、毗陵、萧山等地的讲学之语,由其弟子整理、汇编成书。书中内容十分博杂,既涉及杨时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阐释,又有其对时人轶事的评论,是研究杨时学术思想及宋代理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史料。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经典语录集,洪应明以“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书中采儒、道、释三家思想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囊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辞藻优美,言简意赅,通过洞察人生百态来点化世间万事,影响深远。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故论衡》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论小学,共十一篇,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大抵根据声韵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考证详核。中卷论文学,共七篇,首论文学界说,以为“有文字著于竹帛”皆属于“文”的范围:亦述历代散文、诗赋的优劣,大抵于论辩之文尊晚周、魏、晋,于诗赋薄中唐以降。下卷论诸子学,共九篇,通论诸子哲学的流变,于道家推崇特至,谓儒、法皆出于道家,“经国莫如《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