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诫子书,他以自己一生如何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奉献了一本透视人生命运真相的家训经典。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传称颂至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四训》的内涵,需要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行。本书作者郭继承曾多次给青年学生、企业员工、政府机构公务员等群体讲授《了凡四训》,他的释义和阐发,融汇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髓,同时针对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读,深入浅出,精妙独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之学的宝贵,更让人明白了中国传统的命运观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每个人都可以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没有意义,我们将无法生活。但是,我们对于我们日常的意义的基础从未追问过。倘若我们追问今天的成功人士、当代英雄,追问他们的成功的究竟意义,他们的回答将始终只是“成功即意义”,“成功就是我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我们背负小小的行囊,走在这时代的荒野上,去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我们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却又真切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付出我们的辛劳。尽管这些意义在这个时代的标尺上没有位置,但它们真实。我们在这些虽不起眼,却又真诚的努力中获得我们真实的愉悦。不必害怕精神上的流浪,在这种流浪中,我们也许真的会发现绿洲。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而是化为了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顺生论》是著*名文史专家张中行先生谈论人生哲学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易古人的 率性 为 顺生 ,对多种人生命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关于 怎样活才好 的种种人生见解。近百岁高龄的文化老人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湛的人文知识,把人生的方方面面梳理为三个方面的六十个命题,从古今沟通、中外比较的角度条分缕析,推本溯源,以散文化的笔墨娓娓道来,使全书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人生思索中,开人眼界、启人胸襟。
汪民安先生的《现代性》一书完成于2004年,*初收录在一本现代性选编文集和一套关键词丛书中,后于201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这本小书深受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诸多好评,因而在旧版售罄之际,南大出版社推出了这一新版本。 现代性 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本书从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从各个层面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做了简要、精辟的论述。作者从现代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入手,描述了现代生活的种种特征,透过具体现象深入现代生活的本质,分析时间断裂意义上的现代性,又将现代性置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的背景下,综述了韦伯、马克思、桑巴特、福柯等人的观点并
本书为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作者这一时期的演讲文章以及所写短文,共16篇,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主体将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伊利格瑞从对于西方文明男权传统的批判中寻找女性话语的可能,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本书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手段,在权利、工作、语言等方面展现自信真实的自我,还指出了如何成为一个女人与语言、美貌、母性(自然和精神)、年龄、健康的关系。它关注的是分析和修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同时构建与众不同的男人。
本书为道家经典《老子》的今注、今译和评析。 全书由解题、原文、今译、注释、评述五部分组成。(1)解题。勾勒《老子》八十一章中每一章的主题思想,并梳理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2)原文。分章摘录,并加以标点。(3)今译。在忠于《老子》原意的前提下,将每章原文译成现代汉语。(4)注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原文中古朴深奥的字、词、句进行解释,并据多种版本对原文进行校勘,择善而从。(5)评述。先用一句话对每章原文的主旨加以概括,然后以作者的领会与见解为主,在综合古今注疏家诠释的基础上,参以史实与世事,对《老子》每一章的旨意作深入的评述。 全书资料丰富,评述切理,文句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研读国学经典的推荐读物。
关于道德经—— 历史上有各个不同版本的《道德经》,本书在编校过程中,涵盖了帛书甲本、帛书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道德经》。附录收录了竹简本《道德经》,力求完整。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思想著名的代表作,对后世的哲学、科学、文学等各大领域影响深远。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等 道家思想 的代表作之 ,对后世的哲学、科 学、文学等各大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1973年湖 南长沙马 堆汉幕出土了帛书老子,用篆书抄写 的名为甲本,用隶书抄写的名为乙本,更接 老 子所书原典,方便大家更深入、更直观理解老子 本义。
遗憾,似乎是人生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人生没有彩排,每一个瞬间都是现场直播。但我们又不能总是活在遗憾中,而要学会放下过去。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生多个维度的情感之作,它引导读者完成从遗憾、情感、人际关系、孤独、成熟到人生意义的探索,深入分析如何在遗憾中找到成长的机会,以及如何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学会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书中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鼓励人们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能保持积极的态度,活出自己的意义。
内容介绍: 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当代解读和阐释,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其中,第一部分分为五个章节,分别对《手稿》的创作背景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手稿》中的核心概念、范畴如 异化劳动 异化的积极扬弃 对象性活动 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逻辑的串联。最后,针对《手稿》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进行了思想史和文献学角度的分析和梳理。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一部严谨却不严肃的哲学史!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世界会不会是假的? 我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别人的梦中? 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这个世界有没有终极真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翻开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了解哲学家们穷其一生苦思的问题及最终答案。
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丰富,而生命的品质却不升反降。我们被时代的步伐驱赶,也同样受困于自我的谜题。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我究竟应该怎样立足于这个被误解的世界?古希腊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警醒世人:“认识你自己!”那么,如何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世界的真实面目,归根到底,就是要消除我们对自己的误解。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周国平与济群法师的一系列深度对谈。两人从各自专研的领域出发,围绕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人生的苦与乐、觉醒与解脱、无常与永恒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辩论,探讨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智慧与哲思。在当下这个喧嚣迷茫的时代,两位智者的对话,为读者指引出一条保持天真自省、归于内心和平的途径。
本书是中国性学人刘达临继研究了《孔子与性文化》的关系后,从“道家与性文化”的关系,为中国性文化寻根究底。书中从道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索出去,说明了道家文化中所蕴涵的性文化,并运用大量的春宫图、秘戏图,披露了古代性文化以及房中术的理论和技巧。同时,摘取了部分房中术古籍中的养生秘方,说明了道家性文化注重养生和健康的本质。另外,书中 总结了古代房中术中的十二大成就,诸如对性的正确认识、 方法、性健康、生理规律、心理规律、性前戏、体位、障碍改进方法、优生等。本书揭开了中国历 为神秘的一页,填补了中国性学养生养性理论的空白。
他是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征服了泰森等一众重量高手;他是叱咤风云的影视巨星,令数千万影迷怀念至今;他对功夫的独到见解,现在仍受到世界各地习武者的追捧。他就是李小龙。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止步于“功夫”这个片面的标签。但你不知道,他在华盛顿大学主修哲学专业,并发表哲学甲级论文,又深谙东方道家思想,凭借一己之力打开了中西方哲学的壁垒,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哲学智慧。《李小龙生命哲思录》这本书是李小龙哲学思想的精华,书中722条精彩语录展现李小龙独特的人生哲学:做人要像水一样。在《李小龙生命哲思录》中,对于生命、生活、自我,他都有清醒的、不同于常人的认知,也正因为他把高能认知应用于武术中,才成就了一代“功夫之王”。读完这本书,感悟李小龙在哲学思想上的高能输出,感悟他总结的722条人生智慧,包括
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历史上专享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一生都是传奇:他曾是乖张叛逆的问题少年,后来却潜心向学,终成大器;面对昏庸皇帝与巨奸刘瑾,却能够化险为夷,纵横捭阖;身为一介儒生,却用兵如神,多次平定叛乱,立下旷世奇功;目睹政治黑暗,民生疾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创立阳明心学这一剂提升自我、拯救时弊的心灵解药……《明朝一哥王阳明》用颇具现代感的生动幽默的文笔,将一代圣人王阳明的一生完整勾勒出来,同时又融入了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吕峥教授结合王阳明研究的新成果,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精心修订,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王阳明的成圣历程,更轻松、更准确地读懂阳明
《五行大义》隋萧吉撰,五卷,分二十四个主题,因有的主题下还进一步细分,共计四十个条目,包括了释名、支干相配、五行相生相克相杂、论德、论刑、论律吕、论情性、论治政、论诸神、论禽虫等,内容广泛。本书是我国古代系统总结五行思想的经典要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整理,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藏宽政十一年(1799)《佚存丛书》初刻五卷本为底本,以三种日本抄本、一种日本刻本、四种国内刻本、一种国内排印本共九种本子为校本,在充分吸收清代以来王念孙、孙星衍、严可均、赵在翰、孙诒让、王先谦、皮锡瑞、洪颐煊等二十余家校勘、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深入校勘,并详细揭示了书中知识的来源出处。书后另附萧吉传记、各本序跋以及征引文献等资料,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叔本华(1788 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 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 。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本书由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易学泰斗、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朱伯崑先生主编,多位易学专家学者共同撰写,清晰勾勒了易学的基本内容及发展脉络,对易学知识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是一部拥有权威性和普及性的周易入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