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是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在 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的启发下,以一种奇特的撰写手法写就的一部经典著作。该书运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原理,每章都从定义开始,接着陈列一系列命题,就像几何学命题一样有证明、有推论,并在注释中论述自己的独特见解。 斯宾诺莎认为,人类需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激情,这样理智才能引导人走向完善。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他倡导的数学方式和哲学研究向人们揭示了更深层次的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自由的人很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对于死亡,而是对于生活的沉思。
《伦理学的邀请》是作者写给15岁儿子的长篇独白,以轻松亲切的风格对年轻人如何过上好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给出了中肯实用的建议。全书分为九章,虽然是一位父亲与他儿子之间的一场寻常对话,涉及的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烦恼问题,因而更具普适性,可以视为所有父子之间进行的一场再亲切不过的对话。作者 授之以渔 , 鼓励他们用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从中获取些许智慧,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伦理体系》是黑格尔早期*早的一部成体系的手稿,它极有可能是1802年至1803年间为在耶拿大学开设“自然权利”课程而撰写的一部讲义。这部手稿早在罗森克朗茨的《黑格尔生平》等著作中就有著录,在黑格尔早期著作与思想日益得到重视的20世纪初开始广为人知并得到重视,后来经格奥尔格·拉松整理刊布、流传。关于这部手稿的意义,它的英译者之一H.S.Harris说;“在《伦理体系》中,他成熟时期政治理论的一般概要已经得到了清晰的描述。但是,在这篇早期论文中描绘的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的观念,是黑格尔有意识地建立起来以反对普鲁士和费希特的‘国家机器’的;虽然神圣的罗马帝国确然是一具僵尸了,但是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普鲁士还活着。”弗朗茨·罗森茨威格在《黑格尔与国家》中说:“黑格尔把一部手稿命名为《伦理体系》,他为了准备1802至1803年
学无涯也,而人之知有涯。积无量数之有涯者,以与彼无涯者相逐,而后此有涯者亦庶几与之为无涯,此即学术界不能不有学术史之原理也。苟无学术史,则凡前人之知,无以为后学之凭借,以益求进步。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前已得而复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无以资后学之考鉴,以益求精密。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相求者,犹是前人粗简之法焉,或转即前人业已嬗蜕之法焉。故学术史甚重要。一切现象,无不随时代而有迁流,有孳乳。而精神界之现象,迁流之速,孳乳之繁,尤不知若干倍蓰于自然界。而吾人所凭借以为知者,又不能有外于此迁流、孳乳之系统。故精神科学史尤重要。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顾尚无伦理学史。迩际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磐如烛,几有互相冲突之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文艺复兴、俄罗斯“新精神哲学”、存在主义、世俗和生命伦理等人道主义理念一路梳理过来,对照评析了陆翎、鲁彦周、刘克、张弦、张贤亮、戴厚英、苏童、贾平凹、余华、韩天航、方方、严歌苓等代表作家和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因素以及演变趋势,在热情并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其与世界大师经典中的人道主义理念的差异。指出:同情是人道主义的逻辑起点。同情是人类的高贵情感,它不仅要施爱施善于弱者、受苦受难者、被侮辱被迫害被冤屈的不幸者,还要引领他们超越“此在”的困境而走上精神发展之路。惟其如此,同情才具有超越性,才能作为人道主义的本源性、正极性和普世性的价值观念。
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的《正义论/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讲述了:功利主义在现代道德哲学中占 地位。其它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德观,应当以一种 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这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选择的哲学描述只能是:它是相互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适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出版于1785年,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系统地展示了康德如何从一般的道德常识中挖掘出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并对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澄清。在本书中,康德详尽地阐释了“出于义务而行动”的道德价值,强调从动机和形式方面理解行动的道德性,这为义务论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定言命令,也是在本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讨论。在康德表述定言命令的诸公式中,普遍法则公式提供了检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作为人性公式的凝练表达,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道德箴言;自律公式则将道德的根据置于理性的主体自身,这被很多学者视为道德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篇幅虽短,却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出版于1785年,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系统地展示了康德如何从一般的道德常识中挖掘出道德性的 原则,并对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澄清。在本书中,康德详尽地阐释了“出于义务而行动”的道德价值,强调从动机和形式方面理解行动的道德性,这为义务论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定言命令,也是在本书中得到了 充分的讨论。在康德表述定言命令的诸公式中,普遍法则公式提供了检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作为人性公式的凝练表达, 是成为脍炙人口的道德箴言;自律公式则将道德的根据置于理性的主体自身,这被很多学者视为道德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篇幅虽短,却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现代
本书是一本伦理学名著,它不仅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楚明白的阐明,而且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了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对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了全面澄清,并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给出了功利主义的经典答案。第三章探讨了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何以可能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能为人们接受的问题。第四章对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给出了一个哲学上的证明。最后,第五章论述了功利主义的正义理论。
......
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对如何通过会思想、善思想而成为有思想的思者、智者进行了探析和解答。本书是哲学书系 师生对 中的*本。作者以一种全新的对话和论辩形式进行哲学探讨,其内容涉及智慧的本质、思维方法、哲学理念、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内容,这种对话对于如今的哲学领域是一个重新学习和研讨的过程,因而不同于以往的哲学教材,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哲学的模式,形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破除了教科书的思维定式和固有程式,具有创新意义。
《孝是大幸福》编著者高路。 孝敬父母,幸福自己。 《孝是大幸福》分为三个部分:一、什么是孝道;二、孝道的意义;三、孝道在今天。书末附有《孝 经》全文,文白对照。 尽孝的*受益者是子女自己:从继承方面看,子女是父母终其一生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人际关系、 经验教训的继承者,从快乐方面看,尽孝是一个体验天伦之乐、成人之乐、自由之乐的过程,这样的愉悦 及其带来的幸福感是其他活动难以企及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从价值观方面看,孝道是树立心灵依托的一 个途径。 孝道的根子牢牢地扎在人性中、民族性中,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今天的孝道保留下来的是 亲情。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而言,亲情表达的是一种终关怀,终价值,是自我的安身立命之所。 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
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校长易菁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精湛的证悟智慧,从当代人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孝经》的奥义,从而阐释了孝道在当今社会的效用和现实意义。 只要孝道在,中国文化的根就在。《孝经》一十八章,上合天经,下顺地义,中合人伦,其所揭示的至德要道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孔子用孝来挽救世道人心,承托了中国文化延续的重任两千多年。整部《孝经》都是依着孔子对曾子的嘱咐而创作的,是以师生之间的对白而展开的。孔子亲自以讲课对答的这种形式将孝的本意传给后人,虽是曾子记录,但实际上通篇贯穿的都是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