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的《正义论/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讲述了:功利主义在现代道德哲学中占 地位。其它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德观,应当以一种 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这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选择的哲学描述只能是:它是相互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适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闻名世界的认知科学家、普利策奖得主侯世达凭借独特的智慧与天赋,联合法国心理学家桑德尔,向世人展示了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一解人类认知之谜。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大脑无时无刻都在作类比。类比,就是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谓的类比到底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间建立起联系的?类比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这样的科学发现过程中,类比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表象与本质》深刻地丰富了我们对心智的理解,让读者进入语言、思想和记忆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隐藏的认知机制。而认知的核心就是: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联系过往经验作类比。《表象与本质》对人类的思考
为什么要讲理?为什么希望别人也讲理?因为: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好的论证使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理有据的人,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完成计划,成功的机会更大。 第二,遇到艰难的道德选择,好的论证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使我们避开有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三,好的论证,使我们更愿意只遵从那些我们有充分理由信其为真的、牢固的观念。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是个讲道理的人,我们就该加强现有的信念,或暴露其不足,以便取舍。 第四,运用好的论证,还能提升我们在社交、工作及个人事务中思考和行动的水准。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某个观点,讲道理通常要比吓唬人、讨好人等办法更有效,至少效果更长远些。 第五,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把注意力
现代西方尤其是英语 的文明社会秩序,源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之广义道德哲学。全书分为十讲。 讲、第二讲属于导论性质,论述现代西方文明兴起的脉络和苏格兰启蒙的总体特征;第三讲至第八讲是主体部分,分别论述哈奇森的道德哲学、休谟的道德哲学与文明社会论、斯密的道德情感论与国民财富论、弗格森的文明演进论;第九讲、第十讲是全书结论部分,总结性地论述苏格兰道德哲学中的“ 、利益与正义”“法律、商业与政府”等问题。
该书是马舍雷的斯宾诺莎《伦理学》导读系列的第二分册,导读的内容是《伦理学》第三部分《论感情》。该分册对斯宾诺莎在“受感致动的情状的起源与自然(de origine et natura affectuum)”的公理、命题、证明、附释、绎理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从概念、推理、推论的体系中,还原了斯宾诺莎对人的感情的唯物主义理解。在马舍雷的解读中,斯宾诺莎所说的“感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心理情绪。相反,“感情”的规律和万物的规律一样,是处在同一个顺序和联系之中的。“感情”在拉丁文中的表达是affectus,其原义即为“受感而动”或“受感致动”。普遍联系、相互保持交换关系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关系中受到相互作用而“受感致动”。凡遇同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推动而有加快的趋势;凡遇反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抑制而有减慢的趋势。观念
当人们听到“逻辑学”这个词时,会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 大多数人知道这个词,还知道这是一门学科;说陌生,是因为大部分人不知道逻辑学到底讲的是什么。 蒋巍巍著的这本《我的 本逻辑学入门书提升思考力》摒弃刻板的理论讲解形式,以图解的形式讲述深奥的内容,传授给读者关于逻辑学的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知识,提高读者处理日常事务中的思维推理和论证能力,让读者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乐趣。
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底层逻辑 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在本书中,中国有名商业顾问刘润把在《5分钟商学院》中讲述的底层逻辑的内容做了总结,与你分享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和社会协作五个方面的底层逻辑,带你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底层逻辑”并不局限于商业世界。希望你在看到千变万化的世界后,依然能心态平静、不焦虑,能够通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始终如鱼得水。 《底层逻辑(2理解商业世界的本质)(精)》 “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在《底层逻
从英国的伦敦到美国的洛杉矶,从早期的现实主义到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本书通过对笛福、狄 斯、左拉、波德莱尔、康拉德、乔伊斯、艾略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菲茨杰拉德、品钦等作家作品的文本分析,探讨了作为启蒙遗产的现代城市的兴起,尤其是自18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文学对现代城市的反应。作者认为,文学与城市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文学给城市带来想象性的现实,城市的变化也反过来促使文学文本发生改变。随着物理的城市不断演进,文学对它的表述/再现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喜剧现实主义和浪漫现实主义提供了对商业城市的洞见,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提供了对工业城市的洞见,后现代主义则提供了对后工业城市的洞见。
如果你对谜题和悖论感兴趣,这两百道挑战智力的逻辑谜题、谜语和消遣趣闻将挑战你的理性和常识。作者雷蒙德·梅里尔·斯缪利安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魔术师和作家,他呈现给读者由超过两百道逐渐加深复杂程度的难题组成的逻辑迷宫。有些谜题探究至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和其他逻辑学与集合理论中最深奥的悖论。 书中每道难题之后,还会贴心地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和答案。
本书为香江哲学丛书系列之一。全书共四章,分别为“道德理论、儒家伦理和德性伦理”“人禽之辨”“践仁尽性”“承体起用”。书末附人名索引和名词索引。全书不单关注儒家的道德伦理,还关注儒家的非道德价值,以及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二者关联的运作模式,以解答儒家如何能体现自由意志、人的主体性、实现整全而圆满的善。本书巧妙地将儒家伦理和当代英美道德哲学结合在一起。本书适合对儒家思想和当代哲学,尤其是对这两种思想传统的相互影响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麦金泰尔探讨了一些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政治和道德主张,认为只有放弃这些主张才能正确理解人类利益。在本书涉猎广泛的讨论中,他解释了如何理解规范性判断和评价性判断,如何分析欲望和实践理性,如何获得足够的自知之明,以及如何看待叙事在我们认识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他进一步提出了如何从新亚里士多德或托马斯哲学的视角来认识现代性的条件,并辩称托马斯式的亚里士多德哲学,通过马克思的思想启发,能为我们提供构建一种当代政治和伦理的资源,而这种当代政治和伦理能够使身处现代性的我们去制衡现代性,并且要求我们去这样做。本书的丰富内容及其重要性,奠基于麦金太尔思维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方面的造诣,是其思想的提高和发展,能给这些领域的读者带来极大的兴趣。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所有的幸福安宁都以廉洁家风为基础。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家风,既是家风建设的zd财富,也是小家和大家长远发展的 “ 护身符 ” 。廉洁好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气,是一汪清润甘甜的泉水,是一股潜在无形的正能量,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学习它、研究它、传承它,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本书从三个部分,分别从老党员、中青年党员、新党员角度讲述廉洁家风的故事,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事实上,怀疑论的幽灵一直萦绕在哲学的所有领域。一段时间以来,其在道德哲学领域 主要的化身便是道德错误论者。道德错误论者认为,日常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话语包含了一些站不住脚的本体论承诺。其后果是,日常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主张一致不为真。本书不仅从当代的,也从历史的维度入手探讨道德错误论,以期对元伦理学史以及当代元伦理学的理论化做出贡献。
《中国家训史》并不是一般地阐述和摘录有关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思想,而是从家训教化实践的视角,遴选了从先秦到清末几千年中二百多位典型人物,将他们训育女子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等,进行分类归纳,理出其历史演进线索,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本书对中国传统家训从萌芽、产生、成型、成熟、繁荣以及由盛至衰过程的清晰勾画,对每个时期家训的特点和重点的提炼论证,对家训中的许多重要概念的历史考察,对家训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认为整个传统家训贯穿着以道德训诫为中心的主线,其根本宗旨是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子弟成为国之用材,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实际的。本书对于传统家训缺陷的分析批判,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批判继承的原则。
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校长易菁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精湛的证悟智慧,从当代人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孝经》的奥义,从而阐释了孝道在当今社会的效用和现实意义。 只要孝道在,中国文化的根就在。《孝经》一十八章,上合天经,下顺地义,中合人伦,其所揭示的至德要道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孔子用孝来挽救世道人心,承托了中国文化延续的重任两千多年。整部《孝经》都是依着孔子对曾子的嘱咐而创作的,是以师生之间的对白而展开的。孔子亲自以讲课对答的这种形式将孝的本意传给后人,虽是曾子记录,但实际上通篇贯穿的都是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