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沟通容易被带偏?网上信息分不清真假?做决定时总靠 “拍脑袋”?其实,这些都是因为缺乏逻辑思维!著名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带你手把手拆解逻辑思维的三大模块,从底层概念、演绎推理到数据洞察,带你系统掌握。读完本书,你将收获四大核心能力的升级: 沟通谈判更高效沟通时能直击核心,一眼识破对方的逻辑漏洞,如偷换概念、逻辑滑坡等常见套路,不被情绪牵着走,句句都能说得清。 信息鉴别更敏锐在海量信息面前,能快速分辨造假和以偏概全的数据陷阱,从此不再迷茫,事事都能看得透。 分析决策更理性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将零散的信息梳理成一条条清晰的逻辑链条,让决策更加理性和科学,次次都能选得准。 跨学科思维更顺畅逻辑学是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 “共同语言”。掌握逻辑思维,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学习
伊斯兰教权威教义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安萨里(公元10581111/伊历450-505),全名艾布 哈米德 穆罕默德 伊本 穆罕默德 图西 安萨里,生于波斯呼罗珊的图斯,自幼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在家乡师从艾哈迈德 本 穆罕默德 拉兹卡尼研习伊斯兰教法,后赴内沙布尔尼采米亚经学院,师从艾什尔里派著名学者、 两圣地教长 朱韦尼(1028-1085)学习教义、教法、哲学和逻辑学。安萨里终生致力于诵经讲学,传道授业,修行苏菲,著书立说。
西季威克认为,伦理学是关于 应当 的研究,因而首先必须研究人们据以推断他们应当做什么的合理程序。这些合理程序即 伦理学方法 。按照人们的伦理学方法所隐含的目的,以往的全部方法可分为快乐主义的与直觉主义的。快乐主义方法又按人们追求快乐的方式分为利己的快乐主义与普遍的快乐主义(即功利主义),两者间存在重要区别。 本书分为总论、利己主义、直觉主义、功利主义四编。序言共含7篇,前5篇为西季威克为英文本前5版所撰,第6篇为西季威克助手琼斯在他去世后为英文本第6版所撰,其中包含西季威克本人的一份思想传记,非常重要。
机器人能否作出决定、与人类合作、成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坠入爱河,或者是否有可能伤害人类? 本书直面人与机器人交互过程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 从军用机器人到自动驾驶汽车,再到护理机器人,甚至是配备人工智能的性爱机器人: 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机器人表面上的能动性? 本书认为,我们需要探索人类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与机器人进行最佳的协调与合作。 本书研究了人类与机器人在伦理上的重要差异,以期实现负责任的人 机器人互动伦理。、立法者与使用者的实践文化系统。
《伦理学体系》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弗里德里希 包尔生(Friedrich Paulsen,1846-1908)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中倡导一种自我实现的伦理观,其思想源流仍属康德主义伦理学,然而在许多问题上已转向目的论观点,并对康德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批评,这使本书在许多方面具有调和传统伦理学中义务论和目的论的矛盾的倾向。本书是在德国哲学和古典文化的气氛下使伦理学体系化的一个尝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亦不乏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同时,因其成于新旧世纪之交,其中也深刻反应着传统伦理学与新的伦理学思想的抗争。
生命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新颖交叉学科,50多年来一直发展迅速,现已扩展到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生命伦理学目前不仅在学院之内活动,而且已经深入实践,走向生活。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也有助于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如何综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实际的进路。 本书1987年出版,是对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的讨论,这些生命科学技术包括辅助生殖、生育控制、遗传和优生、生命维持、器官移植、行为控制等。本书在对生命科学技术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即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对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进行管理的建议,其中不少建议已经被采纳在法律、法规、条例之中。今天增订再版此书,并附有作者近年来的多篇学术论文,可帮助读者一窥我国生命
本书具体考察了现代道德哲学与当代美德伦理学运动的互竞主张、当代美德伦理学运动的起源和类型;审视美德伦理学运动的核心主张,尤其是主流美德伦理学的承诺以及其何以未能兑现这些承诺;进而对各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当代美德伦理学如何过于激进地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案进行审视,从而进一步主张亚里士多德的方法不应被称作美德伦理学。
《劳特里奇美德伦理学指南》一书是 当代美德伦理学译丛 系列图书中的一卷。本书特别强调了非西方的美德伦理学的多样性,同时展现了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美德伦理学在不同领域或不同地区的哲学中的研究进展。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将美德伦理学和其他伦理学、政治哲学进行比较的文章,以及讨论美德伦理学如何被应用于 现实世界 的文章。 本书所呈现的整幅画卷可以表明,美德伦理学在历史上可能具有的研究形态,以及美德伦理学在当代哲学中可能获得全新方向,要比许多美德伦理学家直到最近才有所承认的更加宽广、更加多样。从而纠正西方的美德伦理学要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美德伦理学更发达、更值得关注这一偏见。
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个人的痛苦与群体的快乐如何衡量?我们应该相信道德直觉,还是听从理性的声音?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质的个人,还是实现社会福祉的最大化? 在这些伦理学难题之外,我们也在努力回答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的界限在哪?我们是否应该有选择与任何人结婚的权利?如何看待宠物在家庭中的道德地位?面对他人,我们如何行为得体?而我们作答的依据往往是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价值观。 故事是人类理解自身和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故事中,我们能获得多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社会也通过故事来传授道德和行为准则。本书将故事和伦理学探索结合起来,让理论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效用和受到检验,从功利主义、义务论到美德伦理学,系统地介绍了两千多年来伦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帮助我们采
作为生命伦理学世界名著,本书推动了生命伦理学学科和诸多生命伦理学派的诞生,开启了人类对生命医学研究深刻的系统反思,促进了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的伦理审查制度建设。本书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四大生命伦理原则: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这四大原则已成为普遍公认的生命医学伦理原则,成为指导医学实践和科研伦理决策的基本原则。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些关于现代性的哲学主张、政治主张和道德主张,向读者解释了如何理解规范性判断和评价性判断,如何分析欲望和实践理性,如何获得充分的自我认识,以及如何看待叙事在我们认识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如何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或托马斯主义的视角来认识现代社会的特性,并认为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启发下,能够为我们构建一种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提供资源,而这种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能够使身处现代性的我们去制衡现代性,并且要求我们去这样做。
本书是一套帮助你识破逻辑陷阱,迅速提升分析、表达问题的实用指南。在工作中遇到分歧,如何有效沟通、准确表达?面对热搜和复杂的公共社会议题,如何获得理性视角,达成共识?在与家人、朋友讨论时,如何识别逻辑谬误,抓住问题的核心,不被牵着鼻子走?资深辩论教练、管理咨询者庞颖从十几年的经验中,总结了一套可迁移的思辨技巧与方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破”—带领读者识别13种逻辑结构,揭开我们身边常见的逻辑谬误;“立”——重塑9种分析问题逻辑框架,重塑论证的整体结构;“场景重现”——通过结合一系列真实案例的模拟演练,练习表达。这部分特别邀请辩手詹青云,双方以模拟辩论的方式,生动演绎了思辨力的纠正与重塑。本书源自“看理想”热门音频节目《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整合修订后出版。
本书是陈嘉映从事哲学工作三十多年来,在伦理学领域发表的一部专著,呈现的是他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论述。 我该怎样生活 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 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初期 选择人生道路 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
经历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为什么西方文化在各种意见纷争、残酷战争、激进革命和保守复辟的拉锯战中最终还是坚定而永不回头地走向了现代性这一文明形态?我们的结论是:这是现代伦理的功劳。 在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凡是自觉领悟并认同了现代伦理机制的民族,就能够以世界精神的巨大力量,迅速推进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赶上世界文明高速发展的列车;反之,但凡原教旨式地固守所谓民族传统以反抗现代文明的民族,最终都在反抗中成为失败者,从而延误发展的机遇。 本卷在历史文化进程与现代伦理机制确立的互动进程中考察各种形态的伦理思想之形成和演变,按流派与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及其在英、法、意等国所导致的功利主义伦理转型,对为现代精神立法的核心哲学家,按其主要著作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是当代英国著名伦理学家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于1985年。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如果把伦理学定位为后者,并且一味地要在一定的理论起点上为人的伦理活动寻找解释,就会实际地破坏了我们的真实伦理生活面貌。因此,伦理理论的问题,在于其不知反思的节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伦理生活。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于反思在伦理理论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本书的出版为当代英美伦理学乃至当代哲学的发展一件大事。英国学界在2015年6月特意为本书出版三十周年开了学术研讨会。本书的意义,在于对
迄今为止的所有西方哲学史都是以 形而上学 为 第一哲学 的思辨哲学史,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在这样的哲学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真切的理解和描述,但传统哲学的核心与使命却是伦理学:寻找至善的存在机制为时代精神和个人生存安身立命。 本书一改传统哲学史的写法,首次尝试写出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哲学史,这样的哲学史真切领悟古希腊 伦理 作为 美好生活 的 存在机制 ,因而作为 存在之家 的本源意蕴,从而深入到哲学文本的灵魂之境,解读出古希腊直到古罗马的德性论伦理形态。 因而本卷的整体内容是系统梳理古典哲学的德性伦理之谱系:从古希腊神话源头考察古希腊德性论的起源;从智者派与苏格拉底的论辩,考察苏格拉底式伦理学德性知识论的特点;从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变迁,把从希腊化开始一直到古罗马的伦理学作为德性伦理的第二
维特根斯坦呈现在 感觉-心理 语法探究中的实践品格,经由经验之规范秩序的理论扩容,最终深化为现代性话语实践所依赖的诸生活形式及其伦理表征,后者作为一种 伦理反应 ,致力于对日常生活实践的伦理省察,并从中肩负一种恢复自我理解与重启人际尊严的实践吁求。
在中国思想史中,伦理思想极为丰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一直从属于中国哲学史体系之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固守这种格局,束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无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也由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需要,以及总结历史道德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人们越来越感到建立中国伦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就是在这种心情和需求的驱使下,作者编写了这本《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本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和朝代为线索,史论结合,绍述和评议了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至明中叶、明末清初的具有代表性的伦理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本书已经出版四个版本,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曾获首届唐
《康德的伦理思想》出版于1999年,是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书部分聚焦于定言命令的解释和相关讨论,第二部分则深入康德的一系列历史和人类学著作中,展示了康德伦理学的广度和深度。近10万字的注释列举丰富的文献资料,因此亦可以将本书视为20世纪英美康德伦理学研究的一部总结性作品。 本书强调,康德的伦理观点奠基于每个人的理性本性之尊严这一理念之上。在经历自然竞争和社会敌对之后,人类发展出了可以同冲动做斗争的理性能力,终走向所有人的目的相互一致与和谐的人类共同体。本书首次集中讨论了作为目的自身的理性本性的价值在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作用,表明了康德有关人性和历史的体系性理论的重要性及在康德道德原则的结构、表达和运用中的内涵,为当下汉语学界的康德伦理学研究呈现了全新视野。
直到19世纪末,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几乎都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宣告了另一种伦理学 元伦理学 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脱离规范伦理学而企图独撑伦理学大厦的元伦理学开始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一方面是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的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是否定规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之崛起。 本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0余载而成,期间根据学界反馈,不断修改、提高,目前出版的已经是第三版(上一版为200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伦理学》修订版)。本书旨在使相互排斥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结合起来而成为伦理学体系结构的三部分,使自斯宾诺莎以来伦理学公理化的尝试和追求变成科学,让伦理学最终成为一种如同物理学一样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