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在现代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它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道德观。应当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选择的哲学描述只能是:它是相互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适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本书包括: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共5部分内容。
伯纳德 威廉斯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道德:伦理学导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威廉斯直面道德哲学写作的危险:空洞无聊与误导人;而以自己锐利的思想风格破除了这些危险。他通过讨论伦理学,引入道德的诸多局限和问题;解释、分析并区分了无道德、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主要道德立场,之后联系责任、选择、角色、标准及人性探究 善好 ,最后考察并批判了用道德达成幸福的最头脑简单的方式 功利主义。 一个人研究道德哲学最开始的责任是要直面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所把握的道德现象,并且在更为理论化的层面,满足哲学其他分支的要求 没有理由认为道德哲学或者 价值理论 竟会生产出某种有趣的自成一体的理论。
尼采和维拉莫维兹都曾说过,唯有交付我们的鲜血和灵魂,才能让古人向我们发声。威廉斯以其特有的敏锐和深邃重回荷马史诗与希腊悲剧和其他希腊作品,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示其中有关人类行动和经验的洞见,澄清基于进步主义历史观的种种误解:希腊人的思想并不原始,神灵、魔力、命运、机遇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在场并没有妨碍他们理性地洞察人的自由与责任。威廉斯对希腊人伦理传统的阐释饱含热情,然而,他并没有尊经复古的企图,他对古代世界观的重构始终渗透着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重建,理解古人实际上就是在理解我们自己。
本书是对当代政治哲学影响*的外国伦理学名著,为当代自由主义的代表,属于*自由主义。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包括:自然状态理论,或如何自然地追溯出国家;超越*限度的国家;乌托邦。
《伦理学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 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我们该对自己的亲友更好吗? 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对错吗? 我们该捐多少做慈善? 堕胎是一种谋杀吗? 性是一个道德议题吗?不应该刑讯逼供吗?安乐死该合法化吗?道德金律存在吗? 20 个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生活中的是与非也无法做到像字面上那样泾渭分明。伦理思辨呼唤一种更为成熟的全面看 待 问 题 的 方 法。 朱 利 安 巴 吉 尼 用此书告诉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身边的道德两难,对它们展开分析之后,等待我们的是更加明朗清澈的生活。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问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
文明越是 进步 ,动物与自然越可能被当成应该被驱逐的他者,一旦稍有 越界 之虞,便被视作可怖的威胁。又或者被纳入商品化的逻辑,被赋予惹人怜爱的形象,使关怀的面向变得狭隘与失真。那么在妖魔化或可爱化之外,真实的动物于何处容身?我们又如何与之重新建立联结? 本书将各种涉及动物议题的作品皆纳入 动物书写 的范畴,从海明威、J. K.罗琳、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朱天心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到涉及动物议题的电影、摄影展和当代艺术,再到以动物为主体的新闻事件,借由文本分析,重新审视动物园、实验室、艺术馆、街头和超市等不同城市空间中,我们与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真实遭遇,以及其中关涉的伦理议题,探问人与他者的关系,理解爱的局限,也扩大对爱的定义和想象。 我始终试图在课程中融入伦理的思考,希望让更多人愿意开始看见
《历史文化语义学丛书: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研究》从概念史和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独特视角切入,追本溯源,探究了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在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涵化生成的具体状况,展现了中国近代伦理学思想新旧交织、东西糅合的文化景观。
本书旨在从伦理思想史和经济学史的视域,以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为背景,结合与同时代英国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探讨颜李学派伦理思想中的人性论、义利观、“习行”修养方式、“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内容,揭示其在中国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学术兴衰的缘由和在现代的理论价值 颜李学派的伦理思想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颜李学派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论基础、社会价值取向、实践方式、终极目标、历史命运及价值启示。
从形而上学到逻辑学,悖论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可以从其丰富的文献上得到显现。但到目前为止,在伦理学中很少见到对悖论的批判性研究。在伦理学的前沿工作中,《10个道德悖论》首次为道德悖论的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提出了10个不同的、原创的道德悖论,挑战了我们某些*为深刻的道德观点。这本具有创新性的书追问了道德悖论的存在究竟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并且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探讨了悖论能够在道德和生活上教给我们什么。
道德进步是如何发生的?社会是如何摒弃那些长期沿袭的不道德习俗的?在《荣誉法则》一书里,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探讨了一个长期受到忽视的改革动力。阿皮亚审视了以往道德革命的实例,并且对当代反对残忍习俗的运动作出描述,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理性、道德或者宗教都不足以推进社会的改革。只有在不道德习俗与荣誉发生冲突之后,不道德习俗才会终消亡。 阿皮亚拥有讲述故事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讨了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从满人废止中国古以有之的缠足习俗,到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在伦敦与废奴运动领袖们的会晤,《荣誉法则》一书揭示了道德革命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计算机伦理与专业责任》是西方广为流行和众多高校选用的一本计算机伦理的教科书,主题涵盖了计算机伦理学的方方面面:计算机伦理学的历史,计算机的社会环境,计算机伦理的方法,专业责任和伦理规则,计算机的安全、风险和可信度,计算机犯罪、病毒和黑客,电子数据的保护,隐私,知识产权和开放资源运动,全球伦理,因特网社区,等等。 每章前面的编者导读指出了该领域的关键主题和概念,同时还配备大量用于教学和课程的精彩案例,问题和进一步讨论的题目。作为一本教科书,完美地实现了实用、清晰、易懂。
事实上,怀疑论的幽灵一直萦绕在哲学的所有领域。一段时间以来,其在道德哲学领域 主要的化身便是道德错误论者。道德错误论者认为,日常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话语包含了一些站不住脚的本体论承诺。其后果是,日常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主张一致不为真。本书不仅从当代的,也从历史的维度入手探讨道德错误论,以期对元伦理学史以及当代元伦理学的理论化做出贡献。
【内容简介】世俗主义可以给我们道德、审美和精神的满足吗?还是说,世俗观点仅仅肯定了一种弱肉强食的宇宙?当下, 、进化、无神论、基要主义、达尔文、科学等问题引发了大量的争论,而《世俗主义之乐》则提供了一种平衡而发人深省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 的生活中那种启明的、同情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世俗主义。书中以历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作家的观点,展现出世俗主义并不仅是对 的否定。相反,它是一种积极而必要的境况,展现的是一个自然的、艰难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其价值,可以是美好而快乐的。
伦理是看清事物的标尺,通过伦理学快速看清欲望的本质。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死罪是必须的吗?正义是正确的吗?作为 人 而存在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好的社会?只要能赢,不管过程是什么都是可以的吗?一把标尺让你保持平衡,解析心理意识,行为活动的善恶之源。
本书是“郭继承人生课”系列的第三本,内容包括了自我成长、事业发展、家庭教育、管理提升等各个方面的人生困惑和解答。郭继承教授遍阅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解决困惑的思路和方法。本书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是当今社会“人生百科全书”和“管理哲学”的典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