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一本哲学著作。本书的内容是主要探讨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主要观点有:语言可以言说世界之内的事实,而不能言说世界之外的神秘事项,但是对于人生来说,恰恰后者是为重要的。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1、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2、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3、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则是其本身的真值函项);6、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7、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首先对世界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原子事实。接着他又把原子事实同思想联系起来,认为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形象。思想是通过命题来表述的,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有意义的命题与现实是相对应的。这样,维特根斯坦就把语言和
康德在 量 、 质 、 关系 的逻辑传统判断分类外,又创设了 模态 一类,具有深远的意义。康德对辩证法的贡献,更在于他将他的范畴表的四类范畴,每一类的三项均以正、反、合的方式来说明。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逻辑学讲义》中译本的问世对于研究康德逻辑学 辩证法思想的演变发展,一定会有不小的帮助。
《普通逻辑学(第4版)》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上,都有所创新。这本教材的个特点是内容的科学性,它集中了作者多年对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思考,吸收了学术界许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数理逻辑和现代归纳逻辑中与普通思维密切相关的内容,弥补了传统逻辑的不足,是整个知识体系更趋完整、严密、科学,经得住实践检验和理论推敲,并能解决普通思维和日常语言表达中绝大多数逻辑问题。第二个特点是在强调逻辑学的基础工具性的同时,突出了逻辑学的人文性,不仅在“绪论”中对逻辑学的人文性质进行了充分论证,对逻辑观念的内涵作了具体阐述,而且将培养学生应用逻辑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和依靠逻辑揭露谎言、驳斥诡辩的勇气,贯穿全书始终。第三个特点是用自然语言阐述现代逻辑成果,没有大量使用文科学生和一般读者感到陌
《逻辑基础问题》为逻辑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新基础。 众所周知,为逻辑构建一个系统的哲学基础是一个异常困难的问题。本书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方法论。人们普遍认为,逻辑的基础必须采用传统的基础方法论即基础主义。不过,这一方法论在原则上不能为基础学科提供基础。这就使得哲学家完全放弃去为逻辑构造一个基础。但是,基础主义不是*合理的基础方法论。本书提出基础整体主义作为替换的方法论。基础整体主义将强烈的基础性要求与整体主义工具结合,为逻辑建立了一个可行的、系统的基础。本书运用这一新的方法论为逻辑描绘了一个实际基础,其出发点是逻辑在人类知识中所起的作用,即提供一个普遍的、特别强有力的推理或后承方法,尤其是,逻辑后承必须保证真在前提到结论的传递,而这一保证必须具有一种特别强的模态力量。
本书试图以简明扼要和尽可能通俗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基础知识,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学习逻辑学课程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各类社会培训的逻辑学教材或公务员考试的参考读物。
全书分为三篇,每篇各辖7小节。每篇首页的“问题集”是该部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对于所列问题的解决,并非采用问题顺序与小节排序一一对应,而是普遍性问题渗透各节,特殊性问题由相关小节自行处理。 这本书,实验性地把逻辑知识、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融进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篇,主要是求解“逻辑课程教与学”方面提出的问题。第二篇,主要是求解“如何运用逻辑的理性思维提高表达的严密性、论证性”。第三篇,主要是求解“如何运用逻辑来提高思维的预见性、敏捷性、识别性 读这本书,实际上是读书人与写书人、书中人进行一番逻辑交流。尽管书中涉及逻辑学科的许多方面,比如书中遍布逻辑分析、逻辑方法、演绎推理、语用推理、合情推理,等等,但本书的理论性、学术性,并不体现在系统地、严整地、集
方朝晖明确挑战那种认为“三纲”完全是封建糟粕的非历史主义分析。在《为“三纲”正名》中他指出,三纲思想是源于孔子的春秋学,是孔子在春秋时代针对社会失序所提出的匡正之说;通过董仲舒和汉儒,以及朱熹和宋儒等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提倡“三纲”的学者从未主张无条件服从,或*的等级尊卑。而经过现代分析而得到批判继承的三纲思想对当前的社会秩序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三纲”正名》的一大新意在于,从全新的角度回答了“三纲”与民主的关系。 “三纲”的本义是指从大局出发、尽自己位分所要求的责任,其核心精神是“忠”,而这种精神是现代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成份。
《逻辑概念新论》是一本关于逻辑概念基本理论的*论著。 西方传统逻辑和中国古代逻辑都是概念逻辑,概念论是其逻辑起点。西方传统逻辑属于外延逻辑,强调外延而忽略内涵;中国古代逻辑属于内涵逻辑,强调内涵而忽略外延。二者的逻辑学起点概念论均不完备,因而由此衍生出来的逻辑体系亦均不完整。也正因为如此,用现行逻辑理论去解释实际的思维与语言问题,便往往捉襟见肘,不得要领,这是逻辑学界所公认的,乃至不少人称逻辑学为“无用之学”。要建立完整的、有用的逻辑理论新体系,必须重新研究并建立新的完备的概念论。 本书作为新的逻辑概念论,从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两个方面入手,检讨、梳理了中西方传统逻辑的缺陷与弊端,并通过偶有属性的引入,重新界定了内涵与外延,理清了内涵与外延的辩证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
《归纳合理性:在辩护与消解之间》内容包括:第1章归纳逻辑与归纳推理;第2章归纳问题辨析——问题的内涵、提出及探讨意义;第3章从整体辩护到局部策略——归纳问题的辩护论方案探究;第4章质疑批判消解——反归纳主义解决方案及其衰落与复兴;第5归纳逻辑的发展与归纳问题的反思。
模糊偏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对于行动主体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选择理论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释的莫过于偏好尤其是模糊偏好的形成了。自偏好概念提出后的整个历史,几乎没有人对模糊偏好的形成机制进行过探索。然而,模糊偏好形成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且是不容回避的,它关系到选择理论及其架构的稳定性,结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模糊偏好形成机制研究》根据知识图谱技术对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分析,以行动逻辑与决策逻辑的基本方法,透过对偏好、效用、认知世界等选择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分析与厘清,重新探讨了行动主体认知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证了偏好的存在性,《模糊偏好形成机制研究》(作者王志远)并且基于逻辑原子主义提出了模糊偏好形成的原子偏好理论,针对性选择中存在的循环问题,建构了分
《逻辑要义(第2版)》对逻辑基本概念和推理规则做了清晰简洁的介绍,并将这些规则融于各种时新实例中,以培养学生逻辑思考和推理能力,进而建立起在日常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发现生活世界中的逻辑。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或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给出了“重要提示”。章末更有“章节摘要”对整章内容做一整体归纳和总结,方便学生掌握逻辑学基本规则。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初学入门者,都可从中获益,走出逻辑学无实际功用的误区,最终发现生活世界中存在的生动鲜活的逻辑。
本书包括七章和一个附录。章绪言,介绍逻辑的总体内容和历史概况。第二章命题逻辑,其内容与一般的逻辑教材比较接近,只是更加丰富、更加系统。第三章词项逻辑,是用传统方法讲术有关直言命题的推理,为了与后面各章的内容相衔接,在写法上作了一些改变。第四章一元谓词逻辑,是从传统内容向现代内容过渡的一章。第五章谓词逻辑是现代谓词逻辑的一个比较系统的陈述。第六章归纳逻辑,是用比较现代的方法进述归纳逻辑的基本内容。第七章逻辑方法,是一些与逻辑有关但又不单纯是推理的内容,如定义、论证、论辩等。附录中简单介绍了现代逻辑学中被称为“非经典逻辑”或“应用逻辑”的一些内容。目的是让读者对现代逻辑学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使读者了解到我们所讲的经典逻辑并不是的逻辑理论,也不是无懈可击的逻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