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是指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制度,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盛哀、一个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生活是否安宁。春秋战国的“黄金台”,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选官、节度使
本书是宗白华著译精品选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宗先生在报刊、报告会、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作品。宗先生在这些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在该领域独特的见解。论文观点新颖,论据确凿,理论性强,独具见解,别具特色。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许多观点、论题值得广大学者进一步探讨。 宗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的一部美学著作。本书荟萃了宗先生的美文精品22篇,是宗先生所写美学论著精品中的精品,先生用洋溢着艺术灵性与激情的生动文笔,揭示出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以及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隐藏的美,曾影响过整整几代学人。
中国哲学重生命的体验,“妙悟”学说是生命体验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的审美认识活动以妙悟活动为主要方式。本书追踪“妙悟”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剖析“妙悟’’概念的基本理论内涵,揭示其内在的理论结构,并对“妙悟”与知识、法度、技巧等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辨析。本书认为,中国美学的“妙悟”学说,是一种以直觉为其特征的审美认识活动,以回复生命的本明、用智慧来观照为其基本内核,它与西方的“直觉”理论具有根本的区别。“妙悟”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在今天仍有其理论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有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对于建构当代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老子》是一部人生哲学和人生美学,它关于人生境界追求、人生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建构、人生体验流程等思想,是建构当代美学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料。 努力探索老子美学意义生成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及其对中国美学的深刻影响,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本书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系统探讨了《老子》美学思想的生成范畴,如“道”论、“人”论、 “妙”论、“气”论、“自然无为”论等等;从理论上高度挖掘了《老子》美学意义生成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及其对中国美学的深刻影响。本书进一步拓展了对《老子》美学的研究深度:对其作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借鉴和参照现代美学理论框架对其美学思想作了异质性解释。
本书是大学通识教育教材。 本书共有15讲,包括:美与美学、艺术是什么、模仿、表现、形式、艺术界、艺术自主性、艺术的终结、艺术观念的现代转型、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趣味与时尚、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记忆与怀旧、视觉文化与图像景观、审美身体景观。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材,也适合一般社会读者阅读。
本书简明扼要地探讨了中国古代儒道释三家人学思想基于“三人合一”的和谐观所形成的审美人生境域。这种审美境域要求审美主体、“知行合一”,致力于成就一神伟大的人格,由“内圣”而“外王”或成为“真人”“至人”;肯定人的存在意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生成了“直觉了悟”式的审美体验方式,使古代人生美学的审美境域构成更多地指向人的心灵世界,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 本书为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科研项目重点课题的成果,也是四川师范大学省级重点学科——“美学”学科和美学创新团队成果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部分。内容包括:儒家之人生美学思想,理学之人生美学思想,心学之人生美学思想,庄子之人生美学思想,道教之人生美学思想等。
《西方美学思潮》以西方美学思潮为主线,追寻各种美学思潮发生、演变及其影响的历史发展脉络,分别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美学、中世纪神秘主义美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启蒙主义美学、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以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直至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历史发展,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创造的美学视角作了明晰梳理和整体观照,通过对各种美学思想概貌、特征的具体阐述,从总体上全方位把握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各种美学思想的相互关系。《西方美学思潮》突破了同类作品以美学家为叙述单位的传统创作思路,而以各个美学思潮为叙述纲要,在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上有创新性突破。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审美活动?美的存在领域有哪些?美的基本形态的什么?何谓艺术?它的起源和分类是什么?当代美学有什么新发展?……《走进美学》力图以简洁、生动而不失学术原味的方式,传达了美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美学四讲》与《华夏美学》《美的历程》共同构成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是其美学思想的全面系统论著,也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学读物。本书以生动精妙、简洁畅达的文笔,从古到今,由西至东,探讨美学领域的诸多命题,评析外各派美学思想,同时构建作者本人的美学观点,读者漫步光华璀璨的美学长廊。
《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研究》认为,艺术以鲜明的形象,最集中地反映了美的人生。形象、形象思维及典型是蒋孔阳对文学艺术的主要研究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他认为,艺术的规律和美的规律及劳动的规律是相通的。蒋孔阳的文艺评论思想有着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左”倾思想影响,强调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对于艺术标准的强调,体现了其艺术批评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但其中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却是他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方面,蒋孔阳对于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和比较,清晰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礼乐”思想所包含的艺术与社会人生的关系,而他对文人绘画特点的分析,则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那真正具有个体精神自由的人生层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