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 第十三封信 ,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说: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 免俗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历80年的时间淘洗,本书愈发显出字字珠玑的名作本色。
只有理想才能成为美学的这第三个领域的内容,因为这里正是世界观整体巾的美的理念本身化成对象,所以艺术作品现在还不应理解为本身分成部分的整体,而是应理解为一种有机体,其中差异面如果在第二卷已分化为一 系列本质不同的世界观,现在就要分成一些个别具体化的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又是独立自足的整体。而且作为个别具体化的整体,可以用各种不同艺术类型来表观。按照概念,艺术的这种新的实际存在本身固然全部都应属:于某一个整体,但是因为这个整体只有在当前感性领域里才变成实在的,所以理想现在就要消溶在它的组成部分里,使这些组成部分各有独立自足的地位,尽管也可以互相交错,互相联系或互相补充。这种实际存在的艺术世界就是各门艺术的体系。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 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 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 ,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1.《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 存在之真理 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2.《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3.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本书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和政治家克罗齐撰写的亨誉世界的美学名著。1947年朱光潜先生曾根据英文译本翻译成《美学原理》出版,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此次重译,译者根据意大利文第7版译出。新译本汲取朱译本的精华,并对不少美学、哲学范畴进行了全新的翻译,对读者和美学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美学散步丛书:西洋景(第2版)》的文字,无论大师的经典之作,抑或后起才俊的精致篇章,都切乎学理,关乎人生,立意务求其新,而语言力求有味,图与文相互辉映,引领你进入美的世界。
本书将审美问题放在人文价值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试图以西方学说为参照坐标,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结全中国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和同化,创权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审美理论。阐发了儒、道、释相关思想的积极因素,特别强调它们共同的以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贯通,自然与社会、以及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的思维方式;突出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并将意象问题提到了核心地位。
《李退溪美学思想研究》作者马正应不像以往的一些研究者那样,仅仅迷恋于李退溪运用“四端七情说”,使程朱理学中的理、气、性、情关系更加精致的理论建构;而是要剥开这些形而上学的理论外壳,深入到其以主观情感为内在动力,以日常践履为基本方法,以涵泳忧乐为修炼方式,以精神超越为终目标的审美人生境界之中;即在非宗教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一种以“敬”为态度,以“乐”为旨归的“人生—宇宙”论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是哲学的,也是艺术的;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它既是退溪先生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也是韩国学者对人类美学的贡献。
《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于1746年在巴黎首次出版。这本书在艺术史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将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演讲术及建筑等统称为 美的艺术 ,认为它们遵循同一原理,即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从而对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影响。本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讨论艺术如何模仿美的自然,包括艺术的分类与起源、天才如何通过模仿美的自然来产生艺术、模仿的方式,以及演讲术与建筑如何异于其他美的艺术等。第二部分主要关注趣味及其与模仿的关系,探究趣味的种类与法则,趣味如何模仿自然,如何评价作品等。第三部分涉及诗(包括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等)、绘画,还有音乐与舞蹈。在巴托看来,模仿原理适用于这几种美的艺术,而它们也因此属于同一体系,具有某种共通性。
本著作基于美学的视域,重新理解课程的实质与建构,推动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的审美化转型,促进知识与审美经验的共生,实现“乐在其中”的学习境界。在此,课程美学是美学取向课程理论的统称,是美学视角下探究课程的美学属性,旨在搭筑知识与审美经验共生桥梁,拯救技术理性之困,实现课程的美育功能。
陈昊著的《情感与趣味(休谟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研究)/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尝试从思想史的角度着手,从一些重要理论家如夏夫兹伯里、哈奇生以及休谟的思想碰撞切入,剖析18世纪英国美学家们如何通过引入“情感”和“趣味”,以此来补充和修正传统的理性主义美学观念。同时将休谟的“趣味”美学置于西方美学的历史源流当中,提炼并考察其在思想史上的独 值,并结合17-18世纪英国美学乃至思想文化界的发展情况,探讨美学思想、文化风气与社会变革三者之间的互动联系。
从形式上来看,孙斌编著的《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是一个断代史意义上的哲学研究,即考察德国哲学从早期浪漫派到阿多诺的一个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本书试图去追溯现代德国哲学得以成为可能的另一条思想线索。本书以审美与救赎为标题,当然同浪漫派对于诗、艺术以及宗教的热情探讨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揭示。循着这条线索和这种态度,本书对诺瓦利斯、施勒格尔、马克思、尼采、本雅明和阿多诺这六位人物的相关思想进行了研究。
《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为基础,力图展现对美学和文学艺术的新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进行哲学治疗,清除那些深藏于哲学中的宏大概念。这一特点同样贯彻在美学研究中,对传统的美、艺术本性、艺术意象等观念进行破坏性拆解,把语言分析和艺术类型提高到基础的地位上,重点探讨艺术规则与语言活动的内涵,并力图提出新的理论观念。
本书收入朱光潜先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青年所作的两种小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与《谈美》。前者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比如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升学选课等。《谈美》写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成书三年之后,被称为“第十三封信”。在这本“美学入门书”中,作者以聊天似的笔触,给予读者美的启示、美的教育,引导读者逐步认识美,理解美,掌握美的体系。此版并配插图36幅,希望给予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从形式上来看,孙斌编著的《审美与救赎:从德 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是一个断代史意义上的哲 学研究,即考察德国哲学从早期浪漫派到阿多诺的一 个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本书试图去追溯现代 德国哲学得以成为可能的另一条思想线索。本书以审 美与救赎为标题,当然同浪漫派对于诗、艺术以及宗 教的热情探讨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 的态度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揭示。循着这条线索和这种 态度,本书对诺瓦利斯、施勒格尔、马克思、尼采、 本雅明和阿多诺这六位人物的相关思想进行了研究。
本书集中展示20世纪后半叶西方美学研究中影响深远的六个主要流派,旨在为深入了解当代西方美学主潮提供一个独到的视域。本书力求以中国美学研究者的眼光重新审理20世纪西方美学中重要的理论现象,分析其优劣,发现其内在的美学精神,为创立中国当代美学流派做一些基础清理性的工作。
赖勤芳编写的《休闲美学读本》展示了休闲的审美之维、休闲审美的构成、东西方人的休闲生活艺术,以及关于休闲美学问题论争的诸多面相。带领读者走进休闲园地,体会闲情适意,启悟美学人生。在编写过程中,《休闲美学读本》特别注重以下“三现实”:一是以现实的社会语境为依托,突出问题意识;二是以现实的精神观照历史,发现传统,并兼顾东西;三是力避理论的深奥和艰涩,追求雅俗共赏,以生动的、具体的个案展现何为休闲的美,何为美学的休闲,在休闲中领会理论的另一种生命,在休闲中进行美学思考!
美如今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处境。 一方面,它如通货膨胀般蔓延四溢: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的狂热崇拜。另一方面,美失去了一切 性,屈服于消费的内在性:它塑造了资本的美学的一面。美以及崇高或震动所带来的对消极性的体验, 被纯粹的快乐即点赞所取代。美 终被 化。 本书既为我们展示了那些以真理、灾难或 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也阐明了那些建立美的伦理或政治的美的维度。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然而韩炳哲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周刊》-------------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Psychopolitik《爱欲之死》(2019年3月)Agonie des Eros《在群中》(2019年3月)Im Schwarm《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