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打破左的教条主义,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收录了《谈美》和《谈美书简》两部作品。书中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作者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人生、美化心灵、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闲情偶寄》为清代著名的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本册书对《闲情偶寄》中的精巧生活进行了细致原味的解读并娓娓道来,无形之中将先人的闲适优雅生活拉近到每个读者的身边。
本书介绍了各种休闲生活、包括音乐、电影、书法、摄影、品茶、饮酒、养花、读书、旅游、运动、逛街、聚会等,挖掘其中的美学体验,力求使日常生活艺术化培养人高雅的志趣。适合青少年读者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本书主要介绍了各种休闲生活,包括音乐、电影、书法、摄影、品茶、饮酒、养花、读书、旅游、运动、逛街、聚会等,挖掘其中的美学体验,力求使日常生活艺术化培养人高雅的志趣。该书适合青少年读者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本书是大学通识教育教材。 本书共有15讲,包括:美与美学、艺术是什么、模仿、表现、形式、艺术界、艺术自主性、艺术的终结、艺术观念的现代转型、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趣味与时尚、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记忆与怀旧、视觉文化与图像景观、审美身体景观。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材,也适合一般社会读者阅读。
朱光潜,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等。此书,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3月初版,1929年5月再版,同年9月三版;此后上海开明书店于1931年、1937年、1938年、1940年多次出版该书。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在写《文艺心理学》等专著之余,完成的又一部亲切自然的小册子。书店在出版时,将《谈美》封面附注上“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广受欢迎。此书,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初版,1933年再版,此后各出版社也曾多次出版。 此次再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根据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9月三版为底本进行整理,《谈美》根据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
《会饮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当我们为一种美而屏住呼吸、或尖叫、或落泪的时刻,那打动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在万物表面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真实?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离不开艺术的滋养这本小书带给你的不单是美学的知识相常识,还有美的享受。从作者心泉汩汩流溢的文字清新、蕴藉、隽永,带领你认识美、领略美、咏叹美,并在感受到美的那一刻体验到幸福!
本书是国内部系统研究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专著。伊格尔顿是享有很高国际声誉的英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全书的重点是对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展开具体分析和讨论。作者将这一讨论过程始终置于批评理论发展中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谱系和后现代批评语境之中。作者对伊格尔顿理论的现实基础和学术动机的分析,对伊格尔顿风格的描述,也不乏精彩之笔。
本书《论乔治娅·奥克的绘画艺术》一文是三年前我在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读书时的硕士毕业论文,文字之外,还蕴藏着许多读书时的美好回忆。所以,我想感谢我在那里遇到的所有美好的或有趣的人。特别感谢艺术学系朱青生先生、白巍女士和丁宁先生,他们从不同角度影响了我撰写本文的方法。尤其感谢丁宁先生自始至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和鼓励,因为他的许多建设性意见才使本文得以完整和统一。 本书《论老庄“无”、 “一”的哲学含义及其对中国艺术“空灵”、“虚实”“物化”问题的影响》一文是我三年来在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本科生关学的一个学习小结。因为教学而涉及到了一些问题,便花了相当时间去精读文本和思考问题的本源。所以在读硕士时学习积累的研究视野与方法便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特别感谢叶朗先生的授课与著作对我理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针对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提出“美就是生活”的唯物主义论断,要求文学再现生活,说明和评判生活,作“生活的教科书”,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
%26nbsp;%26nbsp;《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惟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研
本书介绍了先秦诸子以及古代诸“艺”(音乐、舞蹈、武术、围棋等)的“势”论;以翔实的资料和简要的评介重点展示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领域“势”论的建树和演进历程。后从艺术动力学的视角概括出“势”范畴的内涵和美学特征,论证了它的当代价值。
民族民间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尚处于开拓阶段。本书作为开创这一新学科的著作,以“真美在民间”为切入点,展开对民族民间真美意识的潜存、差异、根源、流变规律和审美意识个性与共性的探讨,揭示方言与民族民间审美文化多样性的相依关系,阐发民族民间的审美创造与流播的基本原理,证之以傩艺术美、客家民俗文化美、岭南民俗文化圈等个案研究成果,并展示民族民间美学的多重价值及人类和谐自适地生存发展的审美理想,事关中国审美人类学与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建构。作者采取“古今中外打通法”,博观约取,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论述晓畅,配以彩图,雅俗共赏。
《历史的镜子》是我国有名历史学家吴晗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长河中,撷取或奇人,或轶事,娓娓道来,也或者品评忠臣名将,畅谈才子佳人,纵论社会现象,文字洒脱,态度严谨,内蕴深刻,异彩纷呈,
《谈美·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写给青年人的美学入门书,以与朋友谈心的方式,将美学知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亲切自然,是最为经典的美学启蒙读物。其中,《谈美》是朱光潜早年留学西方时的美学思考和体悟,谈美从哪里来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提出“人生的艺术化”;《谈美书简》则是其耄耋之年的心血之作,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本书将两书合二为一,全面系统地呈现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指引读者踏入美学殿堂,领略一代大师风采,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