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他对自己的早期哲学的检讨,更包含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本卷收录的另外两篇著作,《为维克多 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和《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从不同方面补充或进一步阐发了《近代哲学史》中的相关思想。这三篇著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近代哲学史》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你是不是也对种类繁多的国学典籍头疼不已?你是不是想要一套轻松有趣的国学入门书?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就带读者分清了国学的各大门派,理清了国学的来龙去脉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魏晋玄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儒家 就像HR,*会处理人际关系,把国家秩序安排得明明白白; 道家 向往自由,推崇无为而治,offer送到手里都不接; 法家 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用开公司的套路,把国家一步步做大做强; 墨家 的核心思想 非攻,兼爱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peace and love ; 玄学 就是摸鱼哲学,清谈就像在公司例会上扯淡; 理学 是儒学的全新款式,说社会秩序也是自然规律,要追求 天理 ; 心学 专门跟理学抬杠,说人心就是 天理 ,要知行合一,追求 良知 。 本书延续了半小时
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既是关于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专著,内容涉及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伦理问题的探讨、宗教运动、基督教神学的兴起、经院哲学的开端等等。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就 生与性 , 周初宗教中的人文精神 , 孔子、孟子、荀子、《中庸》、《易传》关于性的问题 以及先秦儒家思想等问题为中心,以 性 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通过此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
面对丸山真男这位带有多重意义的日本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作者尝试通过宏观的考察来找出贯穿丸山真男学术思想之路的核心脉络。 作者认为,从其思想发展历程和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方法来看,丸山的整个思想轨迹中都贯穿着关于 永恒与时间 的思考。 永恒 指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中普遍妥当的价值, 时间 指在历史的流动中不断变化和生灭的具体或特殊事物。 作者认为这对核心范畴体现了丸山自身思想的矛盾和创造力,又体现了其思想史学背后的批判精神和价值关怀。 全书以此为出发点,带着对恩师的敬意,结合丸山的著述与相关批评,从思想史学方面解读了这位思想大家一生的探索与追求。
作者认为,人出生的时空结构联系着他的生命信息,这是中华先人的一个伟大假说。近两千年来命理的理性探索,本质上是对这一假说做出的实证。囿于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古人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工作。现在正是运用现代科学思想和科学工具,对它进行“新一轮”实证的时候了。 《命运的求索: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的工作,主要在于发掘和整理命理学在理性探索方面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推演方法的演变过程。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挖掘和整理,辨别精华和糟粕,使这个在俗文化中存身了千年的传统学问能够正式跨入庄严的学术世界。
暂无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充分掌握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隋唐至北宋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特别是紧扣学术思潮中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如玄装、法藏、惠能、刘知几、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司马光、邵雍、周敦颐、张载、二程、苏氏父子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辨析。
本书主要叙述从南宋朱熹到明末的思想发展,五十余万字。作者通过充分掌握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南宋朱熹至明末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比较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这一时期所有重要的思潮和理学家的思想,如朱熹、陆象山、陈亮、叶适、黄震、邓牧、王阳明、王廷相、黄绾、吕坤、王艮、何心隐、李贽、方以智等。
钟泰(1888 1979)为现代学术思想大家,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2021年末,《钟泰著作集》出版。今次分批出版单行本,以应大众之需。第一批包括《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理学纲领》《古诗讲义》四种。 1929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出版十年之时,钟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一反胡适 以西释中 的研究模式,采用独特的 以中释中 进路,明确表示 中西学术,各有统系,强为比附,转失本真 。全书分为四编: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学史,近世哲学史。 以史传之体裁,述流略之旨趣 , 上下详其源流,彼是辨其同异 。首言上古之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渊源;次言王官六艺之学,作为中国哲学的基点;再次由老子、孔子至龚自珍、曾国藩,分列人物117位,详细论述。体
20世纪20年代,一个处在多彩生活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年代,一个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正在酝酿的年代,一个德国哲学的黄金年代。 马丁 海德格尔的事业平步青云,并邂逅了与汉娜 阿伦特的爱情。跌跌撞撞的瓦尔特 本雅明在卡普里岛疯狂迷恋上了一个来自拉脱维亚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正是这段爱恋使他自己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天才维特根斯坦是亿万富翁之子,他在剑桥被誉为哲学的上帝,而这样的天之骄子却来到了上奥地利州偏远地区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过着完全赤贫的生活。*后还有恩斯特 卡西尔,他在迁居到汉堡中产阶级区的几年前,亲身经历了正在抬头的反犹主义。 本书除梳理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和卡西尔在1919-1929年间的各异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思想状况,还力求将四位哲人的思想予以对观,展现了他们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时各自的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犹如一条奔放的大河,千折百回,气象万千。在作者眼中,哲学的历史就像是一场探险,在一批探索者的带领下,已经绵延数个世纪,*后找到的宝藏可能足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让人类知道生存的终极意义。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它有何期待?其 用处 何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五个伟大的时代,在书中娓娓展开,直至答案揭晓。 本书将当代哲学主题总结为 爱 爱能够把人类固有的那些可爱之处变得伟大,它催生了一种新的共同体概念,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舒适宜人的,而且我们希望这样的世界也可以属于我们的爱人、孩子以及未来的人们 。在这里,哲学是对好生活的追寻,是
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论主要阐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18世纪后半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包括康德的时代及康德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康德早期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康德早期对莱布尼茨—沃尔夫唯理论的批判和“批判哲学”的形成以及康德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自然目的论、社会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第三部分主要阐述18—19世纪之交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第四部分主要阐述19世纪前30年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黑格尔哲学,包括黑格尔哲学产生的时代及其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性及其认识论根源、黑格尔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命运。第五部分主要阐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和终结—
哲学史方法论 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余年来的经典课程,由哲学系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的一致)。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一古典哲学传统与西方现代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新思路进行了融合,并致力于使学生们意识到,现代西方哲学并未与 古典 哲学脱离,而恰恰是它的存在使古典哲学中的精华得以展现自身生命的全部潜能。本次再版,作者对全书进行了整体修订,并补全了原 第十三讲 中未完成部分,使讲稿拥有了更完整的面貌。 作者自述 哲学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一方面是哲学,哲学史的方法论恰好体现了哲学史中的哲学思想性方面。一个哲学家,他对哲学思想史有何贡献,你必须要有自己的哲学观点才能评价,这就是哲学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其雏形为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期间的讲义。全书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篇。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等。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对大量专业术语作了充分的理解,作者以哲学史家的卓识远见,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读者阅读历史、钻研西方文化、了解人类发展史的优秀读本。被美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和参考书。经过编辑的多次修改和对重点知识的梳理,为读者扫除了阅读上的困难,帮助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本书,是目前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本书是一部哲学人物群像著作,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耶拿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法国大革命之后,德国小镇耶拿成了德意志知识生活和知识精英的据点。歌德、谢林、施莱格尔兄弟、蒂克和诺瓦利斯等汇聚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思想家社区,不仅探讨科学、形而上学问题,还探讨政治和人文问题。他们不仅质疑社会传统,还决定重新思考当时的世界。他们对个人和自然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后来人对现实的理解,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做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准备。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世界中国学”特殊贡献奖得主杜维明先生与17位代表各大文明传统的世界知名学者的对话实录。对话者包括社群主义思想家迈克尔·桑德尔,批判社会学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社会现象学代表人物彼得·伯格,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等。思想家们围绕全球化与文明对话、现代性与精神传统、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社会、公共领域与市场及政府、启蒙人文主义与生态文明等世界性的思想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话一方面阐发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理念、重要思想和哲学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思地评析了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
获得自知之明常常被描述为哲学探索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某种自我认识常常被认为是我们作为人类代理人或人类主体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自我认识被认为既是人类寻求智慧的开始,也是人类寻求智慧的终点,因此,它与哲学的理念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因此, 认识你自己 这个命题吸引了不同背景和不同立场的哲学家。本书用15个章节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这个命题,涵盖了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埃德蒙-胡塞尔或伊丽莎白-安斯科姆的许多哲学家的方法。同时,在各章之间插入的简短思考表明,对自我认识的寻求是文学、诗歌、绘画和从荷马开始的自画像的一个重要主题。
以充实的史料,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简述命理学的发展历史,展现命理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观念和探究方法的特点,使读者读后对曾在世俗文化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命理文化,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印象和简明的发展线索。
对世界负责任,而不是仅仅对自己的国家负责任,这在理论上是一个中国哲学视界,在实践上则是全新的可能性,即以 天下 作为关于政治/经济利益的优先分析单位,从天下去理解世界,也就是要以 世界 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超越西方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就是要以世界责任为己任,创造世界新理念和世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