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原名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该书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本次收入 国民阅读经典 丛书的《简史》,采用赵复三先生的中文译本。
《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方面对我国古代哲学做了梳理,重点论述了《周易》、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阐释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的天人关系、人性论、人生问题、知识论等问题。本书是我国历史上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哲学史及开山著作。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易经真的很容易》由曾仕强,刘君政著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主要内容包括: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方法、善的原则、苏格拉底的命运、苏格拉底派、麦加拉学派、欧几里得、欧布里德、斯底尔波、居勒尼学派、阿里斯底波、德奥多罗等。
书名:周易(中华经典藏书 升级版) 定价:29.00元 作者:杨天才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011156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周易》被称为 群经之首 ,由 经 、 传 两部分组成。 经 称《易经》,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 传 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 十翼 ,又自成体系而为 易传 。《周易》是我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 大道之源 。其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朱谦之有选择地将中国哲学史上若干重要人物与作品组成了十个专题进行讨论,史料翔实,观点独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入门读物和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参考书。
.........
内容提要 《不战而胜——孙子的兵家智慧》是'中华传统智慧丛书'中的一册。本书主要解读《孙子兵法》的兵家智慧。《孙子兵法》是深受外读者欢迎和喜爱的不朽名著。《孙子兵法》本身篇幅较短,结构紧凑,因此本书的结构主要遵从《孙子兵法》的结构,分为十三章,每章分为两节,节侧重释读孙子原著,第二节结合中国历的战役,通过将领的成功战例以及失败者的惨痛教训来解读孙子的战略战术和战争理论。
浙江省精品课程“当代西方哲学思潮”配套教材。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发展,内容包括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哲学、后现代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自由主义等。
该书是一部贯通古今的中国哲学史,适用于高校本科、研究生教学用书。全书分绪论、四编十五章,论述从远古至当代中国主要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先秦和秦汉哲学思想、道与道教的形成、佛教的传入及其义理、儒家由玄学至朱子学、心学与气学、宋学与汉学、渐进与革命思潮、释道之学、实用主义在中国、*思想、现代新儒学与东学西渐、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等。书中凸显了儒家思想在儒释道三家中居于主导地位,尤其强调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与南宋理学家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还专节评述了谭峭、陈抟、白玉蟾、游酢、杨时、王廷相、李光地、陈樱宁、印顺、辜鸿铭、杨献珍、陈荣捷等一些尚少论及的哲学家及其思想。 这本书是通史性的,对每个问题和人物只是一般性的论述,但是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哲学历史,涉及上百个哲学家,反
暂无内容简介。。。。。。
自1919年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以来,已有多部有关中国哲学史方面的书问世,前辈学者在此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观念和理论框架也在不断地更新,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当大家回顾和反思中国哲学一百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探索下一步的走向时,产生了“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论争,这场论争虽然后不了了之,但它使大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西哲学所存在的差异和以往在使用西方哲学的理论框架来阐释中国哲学时所产生的诸多局限,运用符合中国哲学自身特点的新的理论框架去对中国哲学史重新加以诠释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正是在这一大的学术背景下,笔者决定撰写《中国哲学史选讲》,尝试用新的理论框架去对中国哲学重新加以梳理和诠释。 本书共由六部分组成:部分是《概述》,对哲学的起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已经有了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把中国哲学史建立为一门科学,距今不过五十多年。五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总形势的影响,有时繁荣和前进,有时停滞和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前进而非倒退。 本书写的是一家之言,不求每个章节字数按比例分配。作者认为重要的,或研究得比较多的问题,就多讲;认为不重要或没有多少新见、学术界都已注意到或讲得烂熟的问题,作者就少讲或不讲。因此,对各个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之间的论述占用的篇幅就显得不够匀称,而有些任其自然了。
黑格尔的 哲学史讲演录 (一般简称 哲学史 )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哲学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人都很重视此书。马克思很早就仔细读过黑格尔的 哲学史 ,对这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并曾在 德意志思想体系 中多次加以引证,特别是引证了第三卷的内容。恩格斯在许多著作和通讯里也提到黑格尔的哲学史,特别在 自然辩证法 里,对黑格尔 哲学史 中论述希腊哲学部分,作了摘要和评述。一九一五年列宁在瑞士期间于百忙中抽暇读了黑格尔三大巨册 哲学史 ,并且还作了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 哲学史 所作的摘要和评述,提供了批判改造黑格尔哲学史观点的典范:吸收改造了其中的辩证法观点,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并驳斥了黑格尔对哲学史的唯心主义的解释。 《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这个译本是根据格洛克纳(Hermann Glockner)为了纪念黑格尔逝世
魏德东、张时坤主编的《思想的探险——哲学的十三堂课》脱胎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开设的“哲学入门”通识讲座课程,展现的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抽丝剥茧的深度解读。从学者对自己治学经历的感性分享,到对既有思维方式的颠覆,再到对人生中重要命题的探讨,而后落实到对哲学名篇的导读, 以“为自我出征”为落脚点,从而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自我、领悟生命的体系。这不是一本哲学百科全书,而是一幅详略得当的地图,引导着你我,走进寻求人类伟大思想宝藏的探险历程!
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