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 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 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 善终服务 辅助
曾国藩实学是继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之后,中国传统思想智慧之集大成者,近代以来,对中国精英阶层影响至深。 本书从曾国藩家书、日记、信札、诗文、奏折、批牍等一千余万传世文字中,择其思想智慧精要,以其年谱为框架,逐年、月、日编排,并略作评注,完整呈现了曾国藩实学全貌,亦是一部生动翔实的心灵史,极大方便了读者全面学习借鉴。
“为什么有些人会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你们在过往的时空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怎样找到灵魂的另一半?” 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你是否爱上了某个人,然后遗失,然后再次相会? 在布莱恩?魏斯的超级书《前世今生》中,超过1000万读者认识了凯瑟琳,读到了她在不同时空里经历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通过催眠治疗,魏斯博士这名年轻的病人找回了她遗忘的生命时光,她的经历让魏斯对自己心理医生身份的认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么,你能否在今生再次找到自己挚爱的灵魂伴侣? 在《爱是的真相》中,魏斯博士在前作《前世今生》的基础之上,做了更深入、更令人震撼的阐释。他的两名病人——伊丽莎白和佩德罗从未谋面,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但是通过催眠,他们发现,千年以来两人皆是彼此的挚爱。而如今,命运再次
《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健康的生命离不开身、心、灵整合,圆满的人生更需要身、心、灵整合。年轻时,也许侧重身(有形可见的外貌、财富、地位等)与心,注重“知、情、意”潜能的实现过程,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而,有些抽象、往往被忽略的“灵”,其实起着主导作用。本书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间的适当关系,确立一套完整的价值观,给迷茫中的和即将迷茫的朋友提供一种思考方式,打开心眼看生命;给迷茫后和从没有迷茫的朋友展示另一种生活经验,张开双臂抱世界。
《论哲学生活的幸福:对卢梭系列遐想的思考两部曲》分为两卷,书中的“萨瓦代理本堂神父的信仰自白”。卷有详细的目录,第二卷则仿《爱弥儿》原作,不划分章节,不给出阅读指引的目录。涉及的是哲人论题,“萨瓦代理本堂神父的信仰自白”可以说涉及的是政治神学论题。从而,《论哲学生活的幸福:对卢梭系列遐想的思考两部曲》显得力图从哲学与政治神学的关系入手来理解卢梭。可以推想,这是施特劳斯教给作者的着眼点。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最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最长,思虑最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最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人生哲思录(珍藏版)》是《人生哲思录(修订本)》的精装版。全书分“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章,以语丝形式,选收作者在这四方面的相关论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卓见。内容精彩,富有哲理,文句精炼。 《人生哲思录(珍藏版)》特别之处正如作者周国平在前言中所说:“它的性质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内容是我的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而这本书对读者的用处是什么呢,作者周国平也归结道:“在我的老读者手中,它更是辞典,用它可以方便地检索到我在某一问题上的论说;在我的新读者手中,它更是文摘,读它可以清晰地一窥我的文字和思想的基本面貌。” 如周国平所述,《人生哲思录》是语录体,短小,细碎,但呈现了作者文字和思想的基本面貌。如
《中国人生哲学》是方东美的代表作,包括“中国人生哲学概要”和“中国人的人生观”两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为作者英文原著《中国人的人生观》(The Chinese View of Life)的中文译本。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人生哲学进行了阐释,内容涵盖宇宙观、人性论、生命精神、道德观念、艺术理想与政治信仰等多个方面。通过简洁通俗的语言,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完整有序地呈现给读者,充分展现了中国先哲在思想气魄上的恢宏大气。 翻开本书,我们会被方东美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饱满热情所感染,会被中国先哲的思想气魄所折服,会领略到中国哲学中蕴含的高妙智慧和广大力量,进而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能量。
《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健康的生命离不开身、心、灵整合,圆满的人生更需要身、心、灵整合。年轻时,也许侧重身(有形可见的外貌、财富、地位等)与心,注重“知、情、意”潜能的实现过程,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而,有些抽象、往往被忽略的“灵”,其实起着主导作用。本书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间的适当关系,确立一套完整的价值观,给迷茫中的和即将迷茫的朋友提供一种思考方式,打开心眼看生命;给迷茫后和从没有迷茫的朋友展示另一种生活经验,张开双臂抱世界。
赫拉克利特真的很美。要是他诞生在印度或东方,他会被认为是一个佛,但是他根本没有被理解,他是闪亮的存在之一,他并不晦涩,他并不黑暗一一正是你自己是瞎的。生命通过一个极点走到另一个极点。赫拉克利特说这是秘密,这是隐藏的和谐。如果没有变化,生命将是凝固的。如果你不能走向对立面,一切都会变得乏味无聊。深度来自流动到对立面。觉知意味着每时每刻,不论发生什么,你都是带着完全的意识,你都是在场的。只有一种罪恶,那就是不觉知。认识你自己,那是的智慧。除非你快乐于平凡,否则你将永远不会快乐。如果事情就像人们所
宗教和社会对自己主动选择走向生命尽头的谴责使其好像一桩罪行,一种反自然、极荒唐的举动。但这些观念和偏见是否传达出一种虚假的客观性?让·埃默里没有把“自死”看作一种行为,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对抗社会学和心理学陈词滥调的个人思想和意愿。他并非在为自杀辩护,而是希望人们承认一个很基本的事实:一个人是他/她自己肉身很基本的主宰者,一个人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社交网络无关,也与“生”之宿命无关。
《伯林书信集》(卷三)的时间跨度自1960年至1975年,其间,伯林创办沃尔夫森学院,奠定了其作为魅力型知识分子领袖和杰出思想者的历史地位。如今,沃尔夫森学院已成为牛津大学数一数二的研究生学院,而伯林的非凡个性也深深地浸入这一欣欣向荣的学术共同体之中。与此同时,伯林还亲历了那一时期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他身体力行,将对人性和观念的洞察纳入对世界的理解之中。而在学术方面,伯林一生中重要的几部学术著作在此期间得以出版,也使其攀上了学术生涯的顶峰。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内容简介:这样的问题是否常常萦绕于你的脑海,挥之不去:“为什么我如此失败?”“他们为什么都那么笨?”“何必白费劲?”当你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否感到不知所措,仿佛生活中的都开始破碎?也许你正陷入《改变提问,改变人生》所介绍的“评判者泥潭”。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的主人公奔也许比你的情况更糟:他在新的领导岗位上岌岌可危,同时与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关系越来越紧张。他曾一度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输家,那是个惆怅的家伙!幸运的是,在探询教练约瑟夫的帮助下,奔发现自己的问题源于的思维方式,这种“评判者心态”最终让他陷入了泥潭。为了逃离评判者漩涡,他试着用约瑟夫教授的“提问式思维”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探索达成有利结果的更好的问题。正确的问题引导他做出了更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