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现代人往往忘记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放松是什么滋味。《生活需要慢下来》一书用不啰唆却发人深省的简短段落,让人在纷扰世界中,随时随地,念念清明,掌握放松的方法。 一行禅师的方法非常直观,从聆听、感受下手,讲的是一般人都能体会、理解的方法。尤其是被忙碌生活节奏带着走的都市人,更能在一切回归简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碰触生命的肌理,实实在在感受生活的喜悦。 本书提供简单明了的指导,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禅修的人都能深受启发。 本书由外版4本书的内容组成,分别为《如何坐》《如何走》《如何吃》《如何放松》。
感知 理知 自我认知 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看人生贫富之真相,明改造命运之方法,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展现五千年文明智慧。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融汇了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佛之慈悲,道之空灵,儒之入世,结合起来,成为完美的中国智慧。 清朝曾国藩读完《了凡四训》,改号 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内心的强大,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谨严慎思的德行,明白这些,烦躁和困扰也就迎刃而解。
我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打工人为什么要工作?感觉自己陷入虚无主义了该怎么办?月亮和六便士怎么排序? 人类的悲欢不仅是相通的,还能跨越时空。那些令你焦虑的、困惑的、进退失据的,甚至绝望的问题,几千年来的哲学家们都思考过。 戴建业、刘擎、罗翔等十位名师,为你解读孔子、柏拉图、尼采等哲学家的经典著作。看古今中外的智者,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如何从源头审视问题、厘清思路、得到答案。
当今是一个人人都在谈论叙事的时代。矛盾的是,叙事话题的泛滥竟暴露了一场叙事的危机。在 故事化 的喧嚣中,充斥着一种既无意义又无方向的叙事真空。 资本主义借助故事化将讲述占为己有。它让讲述听命于消费。故事化生产出消费形式的故事。在故事化的帮助下,产品被赋予了情绪,向消费者承诺独特的体验。如此一来,我们买卖、消费的其实是叙事与情绪。 故事 被推销,故事化实为卖故事。 讲述创造出共同体,而故事化只催生出社群。社群是共同体的一种商品形式,由消费者组成。任何的故事化形式,都无法重新点燃那团把人聚在一起相互讲述故事的篝火。篝火早已熄灭。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 t. Kultur und G
本书作者在追寻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有幸结识了印度瑜伽大师萨古鲁,并与萨古鲁共度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本书记述了作者与萨古鲁相处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每天在万籁俱寂的午夜,他们会在无人小岛的篝火旁讨论生命、死亡、命运、成长等人生课题。与萨古鲁的谈话不仅带给作者新的领悟和内心的平静,而且在对谈中,萨古鲁也回答了一些每个人都会感到困惑的问题,以及他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真义的理解。
作者通过本书告诉我们正念是当下觉醒的能量,它是每一刻深入触碰生活的持续修习。修习正念并不要求我们去往任何不同之地。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房间或是从一处前往另一处的途中修习正念。我们可以做那些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走路、坐下、工作、吃饭、交谈,只是对所做之事保持觉察,终将获得幸福。
当代著名哲学家吉奥乔 阿甘本的晚年随想录,睿智迷人。 * 与作者迄今为止出版的任何一本书不同,本书如同作者的思想遗嘱。 人的生命转瞬即逝,光景所剩无几。作为一位敏感、深刻的哲学家,他能看到、听到、想到什么;而借由他的感官,我们又能看到、听到、想到什么? 阿甘本以诗性优美的箴言,追逐内心的风暴,捕捉他关于哲学、历史、写作、生活等方面的哲思,记录他的晚年观察,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虽是碎片化的语言、吉光片羽的思索,却能带给读者永恒的启迪与灵感。
如今的时间危机并非加速。加速的时代早已过去。目前我们认为的加速,只是时间涣散的症状之一。今日的时间危机源于一种导致各类时间障碍和错误感知的时间紊乱。时间缺乏有序的节奏,陷入失调状态。这种紊乱让时间仿佛在飞驰。 这种时间紊乱并非强制加速的结果,其首要原因是时间的原子化,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觉时间的流逝比以往快得多。时间涣散导致人们不可能去经验何为持存。没什么能让时间驻足。生命不再被嵌入能创建持存的秩序体或坐标系中。 本书通过回顾历史提请人们注意,必须换一种方式理解日常生活,以避免陷入时间危机。作者缅怀的并非 讲述的时间 。讲述的终结,或故事的终结,并不一定意味着时间上的空白。它有可能开启一种无关神学和目的论的、散发自己独特香气的生命时间。它的前提是让 沉思的生活 复苏。 --------------------
《新哲人》系列是澳大利亚独立出版的一系列哲学通识书籍,每一期以哲学的角度探讨当下的人类社会,严肃又有趣。本期主题为平衡,探讨在如何把古今的哲学智慧运用在当下普遍失衡的生活中,恢复我们的生活秩序。试图去探讨,古今哲学家如何在混乱中创造秩序;在不和谐中寻找和谐。 平衡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议题,很多人也许都觉得失去了生活的平衡,本期以平衡、平等为主题,从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既有性别平等、社会平等等严肃内容,也有保持生活、心态平衡的轻松内容。不仅有历史上哲学家们对于平衡以及平衡状态的描述与剖析,也有很多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比如老子和庄子的古老哲学智慧,帮助读者从哲思的角度,找回自己的平衡之光。
我们都在练习,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生活路上,我们带着自己的困惑,等待着答案。《生活的哲学》提醒我们,如果你已经有些迷茫、甚至陷入恐慌的话,不必心急,不妨听听古代哲人的想法,一些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可能正好点出了你的迷津。 这本《生活的哲学》中, 街头哲学家 朱尔斯 埃文斯找来了人类历史上几位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 十二位古希腊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一起探秘人的心灵和情感,教给我们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面对波折等各方面的生活智慧。况且,生活的满足远不止感官的享受,思考生活、领悟生活,本身就是生活很大的快乐。哲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作为一位斯多亚哲学家,塞涅卡命运多舛,主张坚强、不动心、甚至冷酷。这是 斯多亚 的教导给人的*重要的启示:做一个傲然独立的强者。另一方面,塞涅卡的文字中也可以察觉出一种 温柔 :塞涅卡对于人间的痛苦,对于情感的狂野与细微之处,对于人性的普遍弱点等,有一种极为敏感的体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位灵魂的医生。塞涅卡*痛恨的是对于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侮辱与伤害,他对于残暴尤其不能容忍,不遗余力地痛斥声讨。这从本选集中所选的《论愤怒》、《论仁慈》、《论恩惠》等文字中可以清楚看出。
这是一份来自哲学家朱利安 巴吉尼简明且清晰的思维指南。如今,面对各种虚假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灾难,我们该如何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朱利安 巴吉尼从过去和现在最杰出的哲学家那里得到启发,转向对理性本身的研究,以寻求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 在本书中,你可以探索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冲突,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政治概念,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间的区别,以及辩证法到底是什么。巴吉尼还提供了12条关键原则,让人们更人性化、更平衡、更理性地思考问题:专心;质疑一切;小心你的脚步;遵循事实;注意你的语言;不拘一格;做一名心理学家;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舍去自我;为自己着想;建立联系;不放弃。每一章内容都以现实为例,展示这些原则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引出更有思想的结论。《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思维
本书按照郭象本《庄子》的内七篇顺序进行讲解,内七篇各自都是一个独立圆融的整体,而内七篇又浑然一体,尽管有个别思想有些龃龉,但都是可以整合的。本书尊重古人的篇章顺序,分为十二讲三十六节来依次论述。本书的每一讲都先解读全文,厘清有争议的文本含义,揭示全篇的哲学要义,然后具体谈与《老子》思想的内在关联。这本书中的《老子》研究部分,是以拙著《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为根据。本书用 讲 ,而不用 章 ,则是基于在人大国学院8年讲解《庄子研读》课程的经历,希望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能回应到人的实际生存境域中的一些普遍的问题。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作者余世存继《时间之书》《节日之书》之后,关注点从时间和自身转移到当今年轻人,是一部内卷时代给年轻人的安顿之书,本书从探索修正、视野信仰、安身立命三个领域出发,结合历史与现实及自身感受,给当代年轻人以切实的体悟和建议。 我们只有在阅读经典、扩大视野、强化内心中中找到自己,不被急剧变化的洪流裹挟,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内心。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1952年伯林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演讲整理而成,囊括了伯林关于自由与观念史的原创洞见。伯林向我们表明,正是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等哲人对自由观念的滥用和误读,妨碍了自由观念的发展,也阻碍了个体自由的实现。要真正理解自由,就必须从这些自由卫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赋予自由过多的王冠和权柄。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时常被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 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 为什么炉子比暖气更暖人心?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伟琢磨了一种恰当的、刻画生活的手段,从怀旧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过自身的经验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熟悉的技术人工物(俗称“东西”)是如何生灭的,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之前的岁月物件是如此金贵,仿佛家庭成员,而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不再需要人花心力照顾,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这或许反映了人们生活底层的逻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本书中所谈论的诸多技术物是“70后”“80后”和“90后”共同的回忆,有些是比较单纯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直接和
我们出世,我们生活,我们一路上受苦,然后我们死去,此后永远地被抹除。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动。难怪很多人要问 : 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本书中主张,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是 : 说到底,不为什么。 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书店里有整片的 自助 书籍区及其他鸡汤读物,却没有 无力自助 区和 悲观主义 区,因为这类思想的市场规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认真主张我们无力自助。我是认为存在一些事情,我们的确对之无能为力,但即使依据一种现实的悲观看法,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事来减轻我们的困境。 一本悲观的书*有可能慰藉到的对象,是已经有同样看法却因此感到孤独或觉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发觉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这
《人生哲学(外2种)(精)》广泛收集冯友兰先生各类著述,增补冯先生的英文原作、发表在报刊。杂志的短文、写作于建国初期特殊年代的作品,以及此前未曾公开发表的书信等。重新梳理冯友兰先生全部著作版本源流,重作分卷。重新校订冯友兰先生全部著述的文字和引文,力求准确完备。为各卷分别编制人名及书篇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