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了自我成长、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人生困惑和解答。郭继承教授遍阅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解决困惑的思路和方法。本书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是当今社会“人生百科全书”和“管理哲学”的典范著作。
这本书探讨老化过程的很多层面,老化的目的和挑战、困难和惊喜、问题和潜力、痛苦和喜悦。这本书探讨被拒绝的感受,检视行动与存在的区别,以及自外于周围变化的孤立倾向。这本书还观察,当原有的人际关系结束、流动、转化、消失,或出现新人、新挑战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书中谈到明日的可畏,永恒的神秘。也谈到怎么面对那一切。随着年纪而来的生命议题包罗万象,引导我们通往生命淋漓尽致的发挥,全面地更新我们。 这本书共有四十个主题,它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甚至不用按前后顺序来读。就像老年岁月,它要人读得慢一点,自省地读,更认真地读。一次读一个题目。要反反复复地读,就算不为别的好了,只为了听听生命的脉动,如何从前一个议题、前一个十年,走向下一个议题、下一个十年。 这个阶段是集大成的岁月,重新创造
《爱有8种习惯》为我们作出见证:当我们向丰盈之爱敞开心扉之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美好,并将世界变成更公正而和平的地方。 《爱有8个习惯》帮助我们回答并解决现代人面临的重要问题,诸如: 为什么说我现在过的生活就是我应该过的生活? 我怎样原谅那些伤害过我的人? 我怎样和难以相处的人坦率交流? 我怎样给他人提供 帮助? 我怎样忘掉过去着眼未来? 《爱有8种习惯》通过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和宝贵建议,向我们展示出:通过培养慷慨、静默、求真、坦诚、游戏、宽恕、慈悲和社群等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爱的习惯,我们就能创造完满而有意义的生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重要的习惯之时,我们就能祛除不安全感的掌控,作出人生的自由的选择,转而拥抱存在于所有人心中的巨大力量和慈悲。 海报:
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无论如何,它与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 印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
冯友兰先生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为其研究人生哲学的专著。
《101个人生悖论》是真事和虚构的故事的混合,也是哲学理论和哲学沉思的混合。所以,这不是一本书后带着答案的逻辑谜题集——因为伦理学不是干这个的。这里提供的,实际上是101个想法、理念、主意,或者甚至是101个思想实验。所以,这书要想看得有意义,就得慢着来;另外,如果你想完全抛开后面的讨论自己来琢磨这些问题,那可千万别犹豫,立刻动手。因为,虽然说这些讨论也可以充上一充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它实际上并不是这种东西:它们在那里,只是想为对话——读者与这本书的对话——做一点贡献。所以,如果你在书里看到什么“政治”主张或者事实方面的陈述结果“不为它们所容”(也许是放在括号里偷偷溜进来的),读者也完全无须因此就生了厌恶之心,然后拿它来砍猫——砍猫毕竟是一种不符合伦理的行为。何况,说到底,对于伦理学来说
我们是多么怀念我们曾经有过的那张脸呀,那张脸白皙红润充满纯真与朴实,就如无污的净水一般,一眼就能看透灵魂。曾经的那长脸娇嫩、脆弱、害羞,一句话就让脸红,轻轻地戳击就让它疼痛。 曾经的那张脸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厚脸,因为无数次的戳击,痛疼使这张脸变厚变木了。生活的残酷需要我们这样。因为我们的脸必竟不是用阳光和玫瑰铸造成的,而是在生活的溶炉烈火中,由木材与矿石,由铁锤与铁钻锻造而成的。 当这种脸在别人的狠戳下也不觉得痛疼时,脆弱的生命突然明白不痛的脸是普天之下坚硬的盾牌。有人用它来实现自己的美好目标,既能对别人的责难和非议无动于衷,又能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免受别人恶言语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