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将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问题的探讨置于当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多角度进行广泛的审视和思考。本书为丛书之一,对教师教育哲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当代教育的精神状况;教育智慧探源;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学与教育智慧;教师与教育智慧等。
作者运用前提反思这一哲学的根本方法论,反观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的基本观点,形成了教育学的科学化即教育学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合理性的基本命题,阐述了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这一学习化社会教育本质的新概念和师生主体间性的新观点以及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生成论这一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书的基本思想、概念、命题、结构和体系,并使自己多年来关于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纳入到这个基本思想、概念、命题、结构和体系之中。
哲学的首要任务是讨论和阐明德性生活的理想,教化的使命是对德性品质的郑重关切,二者具有自然的共通性。德性及教化是哲学思想的永恒主题:苏格拉底的关照善生活的哲学的审慎,柏拉图的教育理想国中的灵魂的正义,澳古斯丁的神义德性的虔诚,卢梭的自然良知的激情,康德的道德理性的崇高,尼采的超越善恶的意志升华,等等,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德性生活和教化进行了哲学辩护。
本书以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为背景,针对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现实问题,对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教育哲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阈,认真解读杜威原典精神,深入分析问题实质,深刻反思历史影响,客观评介研究对象,旨在阐发杜威教育哲学的真意、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这一研究精神贯穿始终,并得到比较好的实现。这本论著具有较强可读性,文字清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充实,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宗旨,为我国教育哲学学术领域增添了份果实。
近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史学科无论在通史、断代史,还是在专题研究、人物评传方面,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更进而尝试从哲学高度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理论总结。①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教育哲学史(第2卷)》著作。有感于此,华东师大中国教育史学科点部分成员会同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决心对这一前沿课题进行开拓性探索研究,并经国家*批准为文科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哲学史(第2卷)》应该写成什么样式,随着研究的展开和认识的深入,一致认为:《中国教育哲学史(第2卷)》理应写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切忌用西方教育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生搬硬套。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几大古国文明中得以幸存
人类潜能的概念在全世界家长、教育者和规划者的思想观念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该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本书是谢弗勒学术活动中后期的一部力作,本书不仅在观点上能够给予你启发,丰富你潜能概念的认识,帮助你对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概念进行哲学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升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和责任意识。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潜能的概念,是教育哲学领域的一篇短文。本书开篇是对人性的说明,意在说明人类潜能概念的实践动机。接下机,本书要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性重构,阐明这种分析如何与一些经验事实相关联。后,本书对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进行解释,反思理想的政策制定者的教育。在全书的各个部分,都强调人类的符号性、选择、时间的连续性以及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