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生在一流的家庭,却只能接受末等的教养。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从身心修养开始,培养人性,走向自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长大成人,南师在本书中,为广大父母师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成长之路,也是一条传承千年的君子之路!? 第一章 家庭是教养的起点 古往今来,好家庭一定有个好妈妈,所以讲教育必先讲母教。 第二章 认清父母师长的责任 父母老师的行为、思想、情绪和动作,无形中都在塑造孩子,耳濡目染,这就是教育。 第三章 好教育要有好方法 提炼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家长老师一套好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四章 君子是人格教育的目标 提炼九条君子之道,助青少年养成高贵人格 第五章 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面临重大抉择和诱惑,君子如何守护道义、理想与人格,这是关乎一生的课题。 第六章 读书有什么用 回归历
随着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更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从 儿童是否有能力做哲学 转变为 儿童应该如何做哲学 。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全书以神话故事里的哲学、生活里的哲学以及未来哲学这三个主题为结构,分享了如何选取适当的素材、如何设计问题等教学环节,从而撬动孩子们潜在的哲学思维,展现出作者对儿童哲学的思考以及实践心得。 本书的撰写尤其注重儿童性与本土化。
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神学家保罗 蒂利希的代表作。 秉持将神学启示与哲学分析相结合的思想,面对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焦虑与恐惧,作者在本书中以 勇气 为切入点,区分了三种焦虑,即对命运与死亡的焦虑、对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对罪疚与谴责的焦虑,并提出了克服种种焦虑的*信仰和存在的勇气。这种将神学和哲学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观点使得本书成为少有的持续畅销的学术著作,被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列为 世纪之书 。 本书译者在参考大量资料进行精准翻译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万余字译者序,对本书涉及的基本内容、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关键术语的翻译做了详细介绍,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明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如何面对当下的空虚与无意义。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 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 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 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 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 罗马时期的 苦行 修行 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在演讲之余,
“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将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问题的探讨置于当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多角度进行广泛的审视和思考。本书为丛书之一,对教师教育哲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当代教育的精神状况;教育智慧探源;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学与教育智慧;教师与教育智慧等。
本书是一部简明的介绍教育哲学思想史的导论性作品。 书中着重论述了教育哲学发展史上关于自由、权威、文化关系、学校制度、人权等主题的讨论。诸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国家教育思想,卢梭的性别教育和契约思想,布鲁姆的文化主体思想,古德曼的自由学校教育思想,艾里什的消除学校教育思想,弗莱尔的批判教育思想等等。 每一个思想家和流派都介绍得简短明晰,作为教育哲学的入门性读本,本书是相当不错的。
本书是关于研究“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历史”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民主的社会和政治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基本特征、法兰克福学派的解放学说、教学自身逻辑的寻求、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论及其批判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13个教育哲学流派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主要思想。书中从各教育哲学流派的思想脉络讲起,接下来从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学实施、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与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该流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然后进行了精彩的评论。全书后一章还着力比较了各流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本书既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视角去认识教育理论的嬗变过程,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它适合高校教育专业师生、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等阅读。
作者从哲学角度详实地探讨了四种类型的解释学及其四个核心原则,接着他在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求相同的观点,并且表明解释学反思能否或如何充实每一种教育观。并且基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作者也大胆地对解释学反思本身进行批评。本书的观点将被广泛引用,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以解释学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的权威。
本书从哲学视角深入研究和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实现了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社会工程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的“嫁接”。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风险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来趋势等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重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提出并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哲学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党中央高度关心和重视的重大实践问题的解决,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思想、智力支持和方法论启示。
哲学的首要任务是讨论和阐明德性生活的理想,教化的使命是对德性品质的郑重关切,二者具有自然的共通性。德性及教化是哲学思想的永恒主题:苏格拉底的关照善生活的哲学的审慎,柏拉图的教育理想国中的灵魂的正义,澳古斯丁的神义德性的虔诚,卢梭的自然良知的激情,康德的道德理性的崇高,尼采的超越善恶的意志升华,等等,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德性生活和教化进行了哲学辩护。
导语《教育诗意地哲思》的教育随笔着眼于教育大背景,而较少从教育细节、平常事入手,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所以行文风格有一种清新、清晰的味道,在文字中洋溢着一种见地、见识。这些教育散文,有些是吴成业对教育理念的反思,有些是他对社会心理学效应的哲思。内容提要 《教育诗意地哲思》由吴成业编著。《教育诗意地哲思》辩证地哲思教育问题,诗意地享受教育人生。 一隅之见,以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引出教育问题,在行云流水般行文中倾注笔者对教育的理解,意在透过那窄窄的井口,去看五彩斑斓的教育天空,旨在确立新的思考方向。 二话不说,以人所常见的教育效应引出教育理念,在简单朴素的文笔中蕴含笔者对理念的哲思,意在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哲思,去深层探讨教育本质规律,旨在建构新的解读。 三言两语,以丰富多
1.选编范围。《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以下简称《丛编》)选编20世纪经过50年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一定风骚的教育著作。这些著作在学术上有承流接响的作用。 2.版本选择。《丛编》以版或修订版为底本。在各册扉页前,附印原著的封面。 3.编校人员。《丛编》邀请有关老、中、青学者。担任各册 特约编辑 ,负责校勘原著、撰写前言(主要介绍作者生平与原著)。 4.编校原则。尊重原著的内容和结构,以存原貌;进行必要的版式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方便阅读。 5.版式安排。原著是竖排的,一律转为横排。横排后,原著的部分表述作相应调整,如 左列 改为 下列 等等。 6.字体规范。改繁体字为简化字,改异体字为正体字; 的 、 得 、 地 、 底 等副词用法,一仍旧贯。 7.标点规范。原著无标点的,加补标点
20世纪是中国教育学科艰难创生、曲折发展的世纪。伴随着中与西的文化激荡,传统与现代的思想交融,中国教育学科逐渐地从译介走向编著,从移植走向创生,从草创走向发展。教育学者们百年来以执着的精神、笃实的态度、质朴的思维,成就了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史的世纪篇章。站在21世纪的门槛里,隔着时间的距离,回眸这段历程,不仅能窥视中国教育学科所沐浴的阳光,更能体味到她所历经的风雨。 这是一本解放前老一辈学者写的、为数不多的当年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撰写的教育哲学著作。 这本《教育哲学》所包含的两部分内容,都是张栗原授课的讲义,“对于各派学说都竭力简明地介绍,公允审慎地批判,以期初学者易得正确的理解”。前编的六章依次为:引论、教育学的诸问题、哲学的诸体系、唯物论的教育哲学、观念论的教育哲学和唯用论
本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 一朵小花的意义 。佛家讲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沙一天国、一叶一如来、一叶一菩提) ,都是在说一花、一草、一沙、一叶这样的 小物 也有它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并不靠外在的评价获得存在的理由,正所谓 小中现大 :小花本身就是一个完满的价值和意义世界,是一种 大全 ,没有缺憾,不需要补充。 本书即以人类的艺术生活为切入点,来说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是在讲一种回到世界、归复本真的智慧。上篇主要是一些观念性的讨论,如 无量的世界 懒写名山照 大成若缺 让世界敞亮 由青山白云去说 德将为汝美 无上清凉界 ,下篇涉及一些具体的艺术家,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倪瓒、石涛、黄宾虹等,理论和个案相结合,共同呈现了传统艺术哲学的这一重要面向,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